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輸出國後,為何不擡高油價反而壓制?

用戶83863683274


擠壓他國市場份額,為未來美油的產量找到潛在買家,所以壓制油價,這樣可以讓實際成本略高的產油國因為成本因素讓出份額。具體的觀點總結描述如下:

1、爭奪石油市場份額。其一、石油進口國對於石油產出國存在一定的轉換成本,也就是不會隨意更換石油供應商。原油從開採,煉化,運輸,有很多的基礎投資,大多數國家針對自己的產油國,會進行大量的投資,包括投資油田,投資煉化設備,投資港口,管道等運輸線。如果你要更換客戶,導致一定的虧損。其二、歐佩克習慣於“減產保價”的壟斷行為,這被美國利用。上世紀前期,石油由歐美主導的“石油七姐妹”也就是大型石油公司壟斷。二戰之後,各國獨立,很多石油產業被國有化,並逐步形成各國國家主導的歐佩克,石油巨頭失去了上游控制力。歐佩克面對價格週期性減產保價(畢竟是個壟斷組織)。可問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沒有美國,而美國國內的石油開採依然是市場化的,價格沒有被壟斷。那麼,價差意味著對市場份額的吸引力,實質上美油長期低於布油。(沙特老國王在世的時候曾採取增產,想用增產擊垮美國頁岩油,然而是失敗的)其三、進一步分裂歐佩克內部。比如制裁伊朗,制裁俄羅斯,制裁委內瑞拉。這是石油問題政治化的表現,但這些傳統產油地區的出口份額,也在制裁的同時被美國和沙特分而食之。

2、美國國內石油產業本身就是市場化的,沒有控制價格的力量。美國頁岩油革命的最大特色:小企業和個體戶主導了整個頁岩氣和頁岩油革命。上面說過,上世紀國家獨立運動紛紛實施了油氣資產國有化。這導致了大多數國家石油定價是政府行為。這個時候歐佩克可以發揮作用。13個國家一人派一個代表,大圓桌坐著一商量就行了。可是個體戶則是不可預測變量,在上世紀美國頁岩氣革命的時候,個體戶蜂擁而上,一度過剩,甚至於產生了全行業因為價格過低而蕭條倒退。也使得美國天然氣價格如今遠遠低於其他國家。那些美國個體戶,當油價高於其成本,甚至僅僅高於其井口成本,他們就會加大馬力生產,美國政府,只要掃清市場銷售渠道,就能夠通過競爭壓制那些壟斷石油的國家。

3、美國依然是石油消耗第一的國家。雖然美國石油天然氣有出口的潛力,但現如今總體能源格局依然是偏向於進口。為了振興製造業,需要更多廉價的石油。為了經濟繁榮持續,需要低通脹和低利率,並且讓“雙低”可持續。

4、美國經濟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不高。雖然石油產量非常的龐大,但是對於美國整體經濟結構來說,石油只是傳統工業體系中的一部分。雖然有很多討論水力壓裂技術和頁岩油的聲音,但是華爾街和硅谷一直認為諸如FANNG這類公司才是美國值得關注的產業。看看大家在巴菲特股東大會上,誰問過美國頁岩油技術的問題?大家都在問巴菲特關心不關心科技公司。

總之,最近美國對石油價格的干預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又是不矛盾的,一方面遏制競爭對手,一方面和石油進口國展開貿易談判。這就是份額擠佔,這也說明美國人認為,美國石油產量還將繼續提升。當然,個人同樣認為即使如此石油依然有一輪上漲,因為產量提升非一蹴而就,而如今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產量有可能因為制裁而出現集中的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