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轉自:《書法有法.孫曉雲》(我們尊重原創,尊重每一位創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談到用筆方法,我們接觸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凡稍習書法者皆知之。

“永字八法”起源於隸字,為後漢崔子玉所創。傳說王羲之工書多載,十五年專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時候,常見字帖的書前頁後,印有大紅色的“永”字,總寫有每一筆的說明。我能把“永”字寫得很像,卻未注意那些說明。幼時,過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後,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在“永字八法”中,點為“側”,橫為“勒”,豎為“努”,勾為“趣”,左上橫為“策”,左下撇為“掠”,右上撇為“啄”,右下捺為“磔”。

不難看出,點、橫、豎、勾、撇、捺,是存在的形狀,而側、勒、努、趣、策、掠、啄、捺,則是一種動作的過程。這種動作,即用筆的動作。

我查了字典,發現形容這些動作的詞,都屬急速果敢之類。

把這些用筆的動作規範成法則,就是有書論以來的兩千年,被所有書家掛在嘴上苦說的“筆法”。

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筆法”歷來高深莫測,籠罩著神秘。史書多有記載,試舉二例:

① 東漢人鍾繇,“十六年未嘗窺戶”,在韋誕處見蔡邕筆法,“苦求不與”,便“槌胸嘔血”。等韋誕死後,鍾繇“盜發其冢”,遂得之。

② 王羲之 12 歲時,發現父親把前代筆法論藏匿於枕中,“竊而讀之”。待他晚年時,書“筆勢論”一篇開悟兒子王獻之,要兒子“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之諸友”。

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初讀罷,心想:古人真能煞有介事,至於嘛。

後來讀得多了,想得也堅定了:能讓古人如此世世代代論下去,一定是有道理的東西。能使古人如痴如醉,如此藏之寶之,學之研之的,無疑是一門技巧高難,妙不可言的藝術。

筆法的存在,毋庸置疑。

孫曉雲對“永字八法”的懷疑

我們之所以覺得煞有介事,之所以覺得雲裡霧裡,之所以覺得無關緊要,只有一種可能——

我們不使用這種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