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華人抗擊疫情的兩個“戰場”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出現以來,祖國抗擊疫情的最新進展時刻牽動著海外華僑華人的心。身處德國的記者注意到,這裡的華僑華人正同時在兩個“戰場”上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德國華人抗擊疫情的兩個“戰場”

第一個“戰場”是疫情發生後,從柏林到法蘭克福、從慕尼黑到杜塞爾多夫,德國各地的華僑華人和中資企業、留學生紛紛慷慨解囊,為湖北和其它疫情嚴重地區捐贈了大批急需的醫療防護用品。

在物資供應緊張以及航空公司運力因疫情受影響的情況下,多個旅德僑團、校友會和熱心華僑華人精誠協作,確保了抗擊疫情急需的物資能夠及時被運至中國國內的一線醫療單位。

“一群沒見過面的校友,遠程協作,在7天時間內,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起來,用跨境電商的方式完成最高效的海外捐贈。”就職於德國大眾集團的華中科技大學德國校友會秘書長何爍總結道。

第二個戰場則是如何向德國主流社會說明中國疫情的真實情況,正面回應德國媒體上存在的偏見和不實報道。

德國華人抗擊疫情的兩個“戰場”

“新一代的旅德華人希望能夠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旅居德國多年的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陳平表示,此次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議題一樣,都是不分國界、關係到全人類共同利益的事。“中國採取的前所未有的措施為全球抗擊疫情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時間,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希望世界對中國能夠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明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博士在疫情發生後接受了當地媒體《明斯特報》和《威斯特法倫消息報》專訪,並登上報紙重要版面。

“大多數德國媒體用受感染人數去報道疫情,封城後老百姓生活供應保障如何,人們不得而知。”針對德國媒體的悲觀論調,她在採訪中介紹了武漢市政府在這方面做的大量工作,“事實上當地解決了百姓基本生活物資供應,武漢緊缺的是醫用物資。”

報道刊出後,不少當地民眾致電編輯部,表達了希望援助湖北抗擊疫情的心願。據周俊介紹,德國-湖北友好協會顧問、北威州總務委員會前主席約斯特邁爾看到報道後,主動為湖北發起倡議,並作為4個地區援助機構的董事會主席積極組織醫療物資的援助。

德國華人抗擊疫情的兩個“戰場”

在不久前開幕的明斯特“國際母語節”上,周俊和明斯特大學馬克博士分別用中德雙語向觀眾朗讀了《高山流水遇知音》這個來自中國武漢的傳統文化故事,隨後還播放了武漢市在疫情暴發前後對比、以及武漢人英勇抗“疫”的短片。

“很多德國人看完都流淚了,我想經歷過戰爭和災難的民族能夠對我們當下的遭遇感同身受。”周俊說。

國際母語節組委會主席貝婭塔表示,“知音”是自己學會的第一個中國單詞,“德語中也找不出如此美妙的表達,它不分國界、民族,無關身份、地位,只關注心繫彼此,在疫情面前,我們為武漢加油!”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作為德國名校的亞琛工大校長烏爾裡希·呂迪格(Ulrich Ruediger)教授親自參與了她所在的國際處發起的“#iamnotavirus”(“我不是病毒”)活動,向在德中國留學生表達了聲援,並減少了學校教職工對此話題的不必要恐慌。

“希望經過此次疫情的考驗,我們能夠超越‘中國人’和‘德國人’的界限,站在人類共同的角度去應對共同的挑戰。”陳平表示,她正在積極謀劃,待疫情結束後發動德國專業人士與中國國內的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等領域專家展開對話,加強兩國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借鑑。

德技帆諮詢,專注德國移民/德國投資服務,幫助企業與家庭在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