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985、211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是这样吗?

捡来的八哥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人本来就出生在罗马,怎么可以比呢?”所以,“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985、211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让我再举例来“伤口上撒盐”。


1.前两天才看到一篇头条文章《我不愿意辅导贫穷家庭的孩子》。文章是一个在教育机构上课的老师写的。他接到机构安排的任务:给一个高中学生一对一补课。这个学生的家长是拼尽了家里所有的经济,来交了第一期学费。这个孩子在机构里补习时,提升很大。思维刚刚上路的他,如果能继续提升就好了。可是,这个家庭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第二期补习费了。这个孩子的提升补习,因经济的原因而夭折,他的发展又能怎样呢?

2.前段时间,看到过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讲的是,同是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升不上大学、爱好美食的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差的这个孩子,毕业了就与父辈一样,走上了打工之路。家庭条件好的这个孩子呢,她的父母就让她到国外去学习美食。学成归来后的她,就在她们那个城市开了一家美食店,把她的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生意是越来越好,很快就开了很多家分店。于是,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很快富裕了起来。

可见,贫穷何止是限制了想象!

我们通常理解的贫穷,是经济上的贫穷。但是,据我观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在经济贫穷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怕。

比如昨晚下晚自习后,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就让我感触很深。

昨天,我们这里白天是阴天,到晚饭后才下起了雨,所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带雨伞。和我一起乘坐晚上10点那班公交车的,有很多是才下晚自习的学生。下车后我出于人的本性,就邀请我就近的一个男生与我供用这把雨伞。这个男生却迅速地推过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儿给我,并说:“老师,你给她遮吧,我不用遮。”不用问,这是他的妹妹。

我很奇怪,就问小妹妹:“你在读小学吧,怎么这个时候了才回家呢?”她高兴地回答说:“放学了我就一直在妈妈那里的。”我心里一下子酸楚起来: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家长多不容易、孩子也多不容易哦!

我就随口又问:“你妈妈在加夜班吗?”小姑娘又快乐地回答道:“没有,在打麻将。”

我一下子怔住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就没有再说什么了。整过过程,那个读初二的哥哥,端着一碗我们这里路边小吃——炸洋芋边走边吃,一言没发。只是在我送他们到他们家的楼下时,他和妹妹都礼貌地给我道了谢。

能在城里买房的人家,你能说她家经济贫困吗?有钱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的人,你能说她家经济贫困吗?但总觉得她家很贫困。是什么贫困呢?我不知道。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秋雨,在这静静的秋夜里,越下越密、越下越凉,让我啰嗦起来;只是职业习惯,我的脚步沉重起来,我的心沉重起来;只是眼前总是那妹妹雀跃的身影,耳边总回荡着妹妹那天真欢快的声音……

我无故地担心,这个小妹妹能这样欢快着走多远?我们这里的小学,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小妹妹却要等哥哥下晚自习后,去妈妈打麻将的地方接她才能回家。下午3点到晚上9点半之间,有6个半小时的时间,这小女孩都是在麻将氛围中度过!纯真的小女孩在那里会做些什么呢?能学到什么?我手里无故地捏着一把汗。

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一定是在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是父母。家庭为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父母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成长、去发展。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一块成长的肥沃土壤,让孩子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就等于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的只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有的起点甚至低于地平线。

但是,昨晚我偶遇这件事情后,我感觉到比经济更贫穷的观念和家庭氛围更让人可怕!与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没有多大关系的。

这令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班主任因为学生有问题,需要通知家长来配合的时候那些现象。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一般都会立刻请假赶到学校,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也能面对,更会与老师探讨怎样教育孩子;而家庭条件差的家长,接到老师通知到校的电话时,一些人反而很生气,或者借故不来;而来到校的家长,有的会觉得老师让他丢了面子,有的是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打一顿;而更奇葩的是,一位家长在电话里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知道我孩子调皮,你打电话我也不来。

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经济贫穷的原因吗?不,还有经济贫困背后的教育理念雪上加霜。

我也想起了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那些在艺术节上尽展风采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会上一个补习班、上一个兴趣班。学校的艺术节,基本上成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一个展示聚会。

听到过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的谈论,他们几乎都认为,送孩子去补习班,是为了孩子能保持竞争力;送孩子去兴趣班,是为了孩子成人后生活不单调。

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但是现在,我在思考:难道这些仅仅只是经济富裕的原因吗?不,更多的是经济实力背后的育人观念锦上添花。

这样看来,造成“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是越富裕越努力、越贫穷越不思进取就不完全正确了,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社会已经产生了新型的“寒门”——父母思想观念落后、家庭氛围差、父母榜样弱的“贫困家庭”。

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甘当寒门吗?不,不是的!

  • 现在国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会花多少经济呢?
  • 现在最公平的是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这些考试,没有经济门槛啊!
  • 我们身边有许多现代的经济寒门贵子,他们在社会上树有榜样啊!
  • 家长一般都有学习能力,只要爱学习,学习机会满天飞哦!

请家长们深思、深思、再深思!


语文思维


你好,我是武灵遥,我来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简单说一下我的个人情况,书香门第,上面连着两代人都是大学生,爷爷奶奶科研出生,姥姥姥爷教师,自己是大学开始留学英国,硕士毕业。

现在,我暂居北方某县城,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以及想要看看真实的中国,平日里也与县城不少人有交道,基本上了解当地的一个情况。

这里,我先来说一下,寒门为何难出贵子,

1. 成长环境

我刚出生的时候,9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早教意识。

但是,我姥姥姥爷因为自己是教师,会开始教我简单的数字,教我念古诗,食物上也很重视,在意营养,每天会煮一条鲫鱼给我吃。

到了小学一年级,也是养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关键年纪,家里的老人每晚都会在吃完饭后,带着我复习功课,顺带给我讲讲不会的题。

另外,家里也有一个大大的书房,99年左右家里的藏书便接近千余本,有事儿没事儿都在看书,阅读速度也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但是,纵观现在的农村/县城小孩,几乎一放学回家,做完了作业后,便会抱着个手机刷快手,或是看电影。

学习也大多不是很认真,不会的因为没有办法问自己的父母(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只能抄答案,死记硬背,更不要提未来的规划了。

至于考大学,在那些高考大省,几乎都是随缘,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去周围城市里务工。

2. 教育环境:老师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了,家里人懂得不多,那学校里的老师呢?

这里,我只想告诉你,教师行业现在越来越商业化了,尤其是在城市里的私立学校开始冲升学率以后,都在教师招聘上不惜下血本,动辄给出30万+工资抢老师。

结果,能够留在县城的,不是些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自己人生都没有想清楚的小年轻,便是些个考编制的寒门,自己学习能力就很差,更别提教人了。

比如,我去年认识的一个,便是编制考了3遍才考过,全靠死记硬背的人。

这样的人教出来的学生,竞争力完全就跟不上呀。

另外,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很死板的。

有一次,我本想去楼下的辅导中心当兼职老师,帮学生改改作业,答疑一下,结果却发现老师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

比如,一个四组的,有小数和分数的乘法相加求和,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首先便要考虑是不是可以提取公因子,简化运算。

但是,这个老师却教学生手算,可见这教学方法和质量。

3. 学习氛围:家长同学

最后,学习氛围也很重要,我读的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也是国家重点中学,同学大多勤奋好学,上课和自习都很认真,都希望考个985. 211,基本上不会出现早恋、抽烟喝酒、旷课等情况。

但是,县城中学里,这类情况其实很多,甚至不少人还告诉我说,这里的孩子会找人打群架,恃强凌弱,和《少年的你》里面演的相差无几。

在青春期,高度渴望与周围人保持一致,在意周围人评价的年纪,又那么多的诱惑,学生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再加上不少农村父母和孩子讲的,读书无用论,有那个钱和时间读书,不如找个工作,早点娶媳妇,不少人便会在初中毕业后,跑去学一门手艺,早早便结婚了。

因此,综合考虑到家庭环境、老师、同学的原因,有极强自理能力的,能够走出来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古代同样如此,只是那时候的文献材料留下来的十分有限,我们知道的也就是那些个很厉害的人,因此造成了古人读书厉害,寒门出贵子的错觉。

这就好比,几百上千年后,我们的后人来看我们,也会发现,真正被历史铭记的,也就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任正非、王石等大佬。

至于我们普通人,不过是有幸来人间走一遭的普通人罢了。


书语人间


我就来自一个人口不足200人的小村庄我爸妈上过高中,所以从小对我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小时候,我很羡慕同学们放学打猪草,跳皮筋,甚至做饭,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基本到了小学,下午回来都要做晚饭,但是我不用,他们还在使用烟台烧柴火的时候,我妈就买了煤气灶,别人家孩子回家打猪草做饭带弟弟妹妹,我就回家做作业,我妈下地回家已经天黑了,煤气灶煮挂面,炒一个菜,我顶多做完作业洗个碗,别人家养鸡养猪,过年都卖掉,鸡蛋都舍不得吃,我们家过年就杀掉,吃不完的鸡蛋和肉,他们冬天在一起聊天搓麻将,我妈和我爸种了大棚菜,冬天还要每天早起给大棚菜浇菜,给大棚卷保温草帘子,晚上他们在我家看电视,那时候我们那一片只有我家有一台彩色14寸的黄河牌电视,我爸妈就把大棚菜一捆一捆扎起来,赶集去卖,所以,平时我不缺钱花,家里也不缺钱。他们的孩子到了下雨可以不去上学,我从来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从来没有因为天气原因缺过课,就算生病发烧,到了中午,烧退了,下午也必须去上学,周末,也是学习,每天晚上背词典,三九天就算寒假,每天也必须背一篇作文,他们的孩子交个材料费,家长一推再推,只要学校交资料费,我爸妈从来没有犹豫过,我永远第一个交的,他们赶集,给孩子买吃的,我爸妈给我买的都是作文书……每年只有过年和初一是不用看书学习的……我是村里唯一的本科,唯一大学毕业有了公职的,父母早早搬到镇上,成了化肥的区代理……上学时候,他们把孩子送到离家近的镇上中学,我爸妈把我送到了离家比较远,比较艰苦,但是学习氛围好的学校,初二,因为有男生写情书,吓的我回家哭了一场,我爸又鼓励我考另外一个学校,去了一中巴的学生,就考上我一个,我爸妈舍不得,但是,还是把我送去了,离家坐车五六个小时的一个县上。自己不争气,考了一个重点高中但是要花6400的赞助费,我爸妈当时正在做一项精油的炼制,手里没钱,还是借钱让我去了,这个时候,我们村就我一个高中生了……上了高中,才知道我的同学们,这些城市孩子真的过的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会上网,我不会,她们会去做头发拉直板,我不会,他们已经化淡妆,我也不会,只会学习了……爸妈知道城市花费大,我的生活水准也提到了每天可以买两瓶饮料的高度了……大学一个月有一千二到1600的生活费了……大学没毕业,考上公务员,上班以后他们鼓励我读了在职研究生……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即便现在,还是和城市孩子有差距,有一句话说,我奋斗25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事实上,我奋斗25年也不见得有机会和别人一起喝咖啡,但是我正在让女儿过上这样的生活,还记得刚上高中,第一次见和弦零手机,第一次见护发素,第一次见网吧……而我爸在农村混的已经不错了,他腰里别一个大手机,我洗头发觉得洗衣粉换成洗头膏已经很高级了……我一直在更新进步的东西,他们一开始就拥有了……当我以为我已经第一了,抬头才发现,他们已经在终点等着我……知道这种感觉吗。农村孩子在犹豫要不要为省点钱上不上学,城市孩子在考虑的报哪一个老师的补课班,农村孩子在考虑的下午去哪里打猪草,城市孩子在考虑周末去动物园还是少年宫……不想写了……一两万字也写不完,条件再艰苦,也要读书,你读不读书决定自己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还没起飞是用翅膀起飞,还是用翅膀上的羽毛做个枕头。一代改变不了就两代,两代改变不了就三代,读书带来的好处从来不是立竿见影,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般的农村父母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大学,就指望孩子一毕业就拿高薪来回报一家人的付出,因为经济的匮乏,觉得能拿出学费,就已经给了孩子他们最好的,所以期望更高,压力更大,一毕业,盲目择业,只为尽快独立,回报父母……根本没有养精蓄锐,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最终上完大学成功的也不多……有些跑题


认真掉肉的sheep


确实越来越难了,我是农村的,之前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总感慨教育的不公,因为听老师们说北京本地的考生考400多分就能上清华北大,而我们最少也要快700分才可以。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定居城市,慢慢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就像没有绝对的静止一样。出生时,孩子的们的差距就有了,城里的孩子不少很小就上早教,幼儿园的师资也更是优于农村,幼儿园中班开始,孩子们就报各种兴趣班,很多父母不只是为了学习,是想让孩子多一种发泄情绪的渠道,多一种未来的选择。而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报兴趣班的。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城市孩子的辅导班,兴趣班也不会间断,但农村好多家长让孩子只知道学习。

农村的很多妈妈学历不高,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即使自己看孩子,教育理念和育儿观念相比较城市高学历的妈妈也还是有差距的,家庭教育可能很多农村的父母会忽略,但是却是对孩子性格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基于以上原因,寒门出贵子确实越来越难。但是,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社会,网络没有界限,给农村的孩子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很多培训机构也有线上课程。相信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用心和重视,不管孩子生在哪,也必定成材。


a小可乐188637348


网上查了好久也没找到相关的数据,但是从许多当教师的同学那都听到过这个说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的理解有这么两点原因。

寒门不寒

记得我2000年上高中那会,班上从农村来到县里读书的学生是真的很穷,很多同学都是用大玻璃罐带很多的咸菜,每天买馒头配着咸菜当饭吃。因为舍不得坐车的钱,通常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我觉得这种才叫寒门。这些同学把留在学校的时间全部都用在了学习上面,他们的心里通常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改变现在家庭的穷困状态,所以他们的成绩绝大多数都非常好,考上211、985院校顺理成章。

反观现在的农村,经济状况相比以前有太大的好转,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再也不会只能吃上咸菜配馒头,城市学生有的东西农村学生也都不会差太多。这样的“寒门子弟”缺少了很多该有的优点,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以前农村学生的毅力,也看不见以前学生的自控力,他们没有表现出比城里学生更刻苦的一面,其实这样的学生已经不是真正的寒门子弟了。考上985、211的比例逐渐降低也就没有什么意外的了。

教育资源差异拉大

教育发展不平衡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人往高处走,优秀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必然的结果。另外,城里学生从小接受琴棋书画的学习,课后接受各种课程辅导,家长对学习又足够的重视,这些都让城乡的教育越来越不平衡。最后的结果就是城里学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农村学生寒门不寒,优点不在,能够接受到的教育资源又比城里学生差,最终导致985、211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


童年的童先生


就像我大学宿舍6个人,一个北京的一个乌鲁木齐的还有我西安的,我们三个在一排床睡,另外三个一个天津本地,两个外地,都是办助学贷款上的学,我们三个我条件算中等的,另外两个都是比较有钱的,一个有车,一个学校对面有房,我们几个没事aa天天喝酒唱歌上网,每周末如此雷打不动,另外三个从不和我们一起出去玩,不是我们不叫,是他们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去,我们aa一人基本200左右一次,他们一个月生活费500,大家表面很和谐,但是明显分两波人,我们三个毕业后我去广州某国企上班,这几年买车买房也没耽误,另外两个一个回家接手他爸生意,一个出国读研,日子也顺风顺水,另外三个一个在私企打工,至今房车没有为了梦想在打拼,一个回老家干了一个事业编月薪4000生活也还过得去,最后一个因为和同事不和,被老板开除,至今未就业。我们是一个宿舍出来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的富二代谈不上,但是家里在当地都还算过得不错的,另外三个家里没你想象中那么穷,但是条件确实不好,兄弟姐妹也多,考上大学的不仅要负责自己,还有父母弟妹,困难可想而知,我们毕业这6年来大家有的追逐梦想,有的养家糊口,寒门不是不能出贵子,但是家庭的影响对于你来说会伴随一生,我父母高知,父亲哲学硕士,母亲哲学学士,两人也都是农村走出来的,他们带给我的就是朴实的生活习惯和努力上进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教导的比较高深,至今没学到什么,但是总是在强调遇人低头时不弯腰,遇事改避时不手软。仅此而已,家里也带着在我看来不好的一面,我也在努力摆脱原声家庭带来的影响,破除自己思维的枷锁,让自己更上一步。


lathander


70后的我确实是有感触。当初我考上大学但是家里拿不出学费,我默默撕烂了录取通知书,高中毕业就打工了。多年之后,生了大宝之后经济允许,才拿起复习课本,参加成年高考,顺利如愿。在校园学习四年顺利拿了本科毕业证,有家庭的妇女去校园脱产读书,其中克服了多少阻碍和困难,感谢我娘家人一直的支持,是我爸爸妈妈帮我带小孩,我才安心坐在教室里。我想证明给我的孩子看,妈妈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妈妈也想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无论年纪多大。如今,我儿子高三了,成绩还不错,一直都在补习,一对一的补习真的是烧钱,只要辅导老师一个微信通知我说要交补习费,我省吃俭用也要交。因为我不想我儿子遗憾,初中到高三,算不出花了多少补习费了,但是我觉得值得,老师的付出我们必须尊重,交课酬就是尊重老师知识的体现。明年六月份我儿子就参加高考了,我希望他能考上985,加油我的儿子!^O^[玫瑰][玫瑰]妈妈知道你一直都很努力,妈妈知道你也心疼补课费,没事的,钱可以再赚,青春要无悔[加油]


福妈喵喵


你们想过小学上学需要走半个小时才到学校,中学需要骑自行车将近一小时到学校的学生是怎么过来的吗?尤其是冬天,到学校还得现生炉子,初中的时候有早自习,真的是早上带着星星走,晚上带着月亮回来,不放假在家冬天肯定是看不了太阳的,小手冻的都是冻疮,这种情况早上有两个小时平静心情,下午两个小时提前发愁,我们庄和我一起上初中的男生就有10多个,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初中毕业,不是学业太累,而是实在坚持不了了。现在想想真是,都是眼泪呀


瞎看瞎评论


我不是很懂什么985.211,我只知道我们村里二十几年前,一个大学身都没有,后来一个,两个,三个,想在每年都有,不管那个大学,都不再回弄村了,在外边有车有房,混的大多都很好,有的回来给父母买车,有的给父母在市里买房,当然也有几个父母要给贴补的


明天更会好151271406


这确实是这样!!原因有几个:

1.师资力量。还记得上山下乡吗,那个时期有一大批大学生来到偏远地区,有的留下做了教师。还有就是响应国家支援中西部,也过去一批人,扎根到基层。兢兢业业的奉献整个人生。所以有个阶段,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也撑的起来,会有考入名校的学生。

但是,90年代开始,发达地区开始不遗余力的挖各地高级教师。我家亲戚就有被挖到上海的。男的是老师,妻子不是老师,但给解决工作,解决住房,解决户口,解决子女入学,工资是原来的好几倍,干嘛不去!!

加上原来的老大学生退休,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农村当老师,师资力量差距越来越大。

2.家长重视程度。农村孩子大多数基本都是放养状态,很少有重视学习的,学不学在个人。特别是随着父母出去打工,变成留守儿童,指望着爷爷奶奶,来督促学习,不太可能。

城里的父母,从早教就开始抓教育,幼儿园已经各种启蒙,小初高甚至撸胳膊挽袖子亲自上阵,自己学完再教娃,不会就各种补课班,甚至家教轮着补。

我小姨在我弟弟上高中时选择陪读,每天上下班通勤,单程将近两个小时,每天下晚课后,还在弟弟旁边陪着,弟弟学习,她看书。

城里家长基本高中三年付出太多。有很多妈妈高三一年头发半白。

3.孩子的视野。城里孩子视野更开阔,大多数父母意识到带孩子旅游增长见识,去国内不同的地方,看看当地的高校。有能力的还会带孩子出国,现在身边高中孩子很多基本都出过国。见过世面的孩子,有的也对他触动很大,学习会变得主动一些。

不知道其他地方农村孩子怎么样,我身边认识的或者听说的,家长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有的能接受打麻将输一两千,但不接受让孩子去旅游。

4.不可否认,电脑,手机上网正在使寒门孩子通过读书改变阶层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