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蒲水人


曾經在日本呆了多年,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互聯網企業在全球的身影。相比美國、中國,日本互聯網企業在全球確實沒有什麼影響力。

statista.com 於2019年6月刊登的排名“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the largest internet companies worldwide as of June 2019 (in billion U.S. dollars)”中,日本企業只有Recruit Holdings上榜,總體上被美中碾壓。

其實,日本也有不少互聯網公司,比如軟銀旗下的媒體類公司Yahoo Japan、Livedoor,社交類公司DeNA、Gree、Mixi、Line(實際上屬於韓國公司,但總部在日本,姑且看作日本公司),電商類公司樂天等等。但是,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比較小。


那麼,為什麼日本沒有誕生美國GAFA、中國BAT這樣有影響力的公司呢?原因比較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用戶體量

最根本的人口基數,這是我思考很多市場相關問題的重要視角。與美國、中國相比,日本的人口體量(總人口約1.27億)難以支撐互聯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市場、資源、速度,也直接成為日本公司在全球影響力的短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使然,非人力可及。而且,看了下面這張日本人口推移(預測圖),隨著日本人口的進一步減少,這種短板會越來越制約日本的發展。


而美國、中國則不一樣。美國人口3億多,在科技創新方面位於世界中心,新興模式和服務容易得到全世界的追捧;中國人口14億,只要能抓住主流人群,就是一個很大的基數。我們看看2019年8月 statista.com 刊登的用戶數據。這裡沒有看到一家日本產品的身影。

日本用戶最多的社交類APP是Line,同一時間(2019年6月)的WeLoveSocial統計數據表明,日本國內月度活躍用戶約8000萬,和微信相比不是一個重量級。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微信在日本並沒有太多的人使用。對於日本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而言,中國那樣的人口規模是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奢望。



“求穩”心態

日本在戰後經歷了奇蹟般的高速增長和夢魘般的泡沫破裂,對“安穩”和“安心”有著很高的認同,對“變化”和“冒險”有著強烈的抵制。而這,對互聯網創業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致命傷。互聯網世界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互聯網公司更需要對商業創新的慾望、對打破常規的挑戰、對變化的快速反應、甚至對冒險的容忍。

益普索基於一項針對24個國家18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2018年企業家精神報告》表明,受訪的24個國家中,日本的情況是,企業家精神指數“非常高(Very High)”的比例最低(約3%),遠遠低於中國(48%)和美國(32%)。


無獨有偶,根據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發佈的《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8/2019 Global Report》,日本的創業活動比例在全球居於很低的水平。


與GEM平均水平相比,日本在創業文化與社會標準、學生時代的創業教育方面都比較滯後。

管中窺豹,追求安穩、迴避風險的文化,一方面使得服務提供方(企業)在很多方面難以積極地去嘗試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和模式,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追隨者的狀態;另一方面,服務使用方(用戶)也對新的技術和服務容易持觀望態度,特別是考慮到安全、個人隱私等方面,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之前,容易對新的事物“望而卻步”。這對於追求速度的互聯網服務來說,難以出現爆發式增長,更談不上全球推廣。


“自嗨”傾向

日本在服務上追求顧客滿意的意識比較強,甚至有“個客滿意”的說法(日語中“顧客”和“個客”的發音一樣)。提升顧客滿意度這一點本身沒有錯,但是,不同的顧客有不同的需求,對於這些不同的需求也都要去滿足的話,容易造成兩個傾向:一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功能多元化,把各種需求都加進去;二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定製化,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版本。於是,問題來了:通用性降低,難以通行世界;同時迭代速度變慢,很容易被淘汰。結果就是在自家的院子裡自己嗨。

當然,語言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巨大的障礙。美國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由於是英語,自然容易在全球暢通。而日本的互聯網產品要通行全球,在產品本身的英文化與擔當人員的英文水平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對日本企業來講也是一個挑戰。當然,中國在產品的全球化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各種原因:互聯網人才、互聯網技術等等,這些在近些年的日本,並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可以說,存在一種“空洞化”的傾向。另外,政府規制也難以及時跟上創新的需求。不僅在互聯網方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像孫正義這樣的投資者,就通過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在全世界尋找投資標的。換句話說,“身在日本,心在世界”,通過投資其他國家的創業公司來彌足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聊。


機器人大王


終於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僅是日本,連英國、法國、德國這類發達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時代也沒有什麼作為,更不用提韓國,我們來看看2019年全球前二十一互聯網公司排名!

(圖:全球市值最大的21個互聯網公司)

這份排名是2019年新鮮出爐的數據,其中上榜的中國企業有: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百度和網易,總共6家,排名最高的是阿里巴巴,佔第六位。上榜的美國企業總共有14家,佔據全球前五名互聯網企業,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軟、亞馬遜、蘋果、阿爾法和臉書!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了一家日本企業,recruit holdings,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其主營業務是網上招聘網站,排名第十一位!

總結一下就是,全球排名前二十一位的互聯網企業中美國佔14家,中國佔6家,日本佔一家,而歐洲國家無一上榜,這就是現狀,在互聯網世界裡歐洲和日本都被甩在了後面,美國一枝獨秀,中國穩坐二把手!可為什麼日本和歐洲沒能發展出龐大的互聯網企業呢?


說起來我們可以在日本和歐洲找到各自的毛病,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互聯網市場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所謂唯一性指在互聯網世界裡同一行業在全球只能有一個巨頭壟斷!排他性是指最先崛起的互聯網巨頭會吞併後起之秀!這就是互聯網的特性,所以我們在日本和歐洲看到的情況就是,美國的互聯網企業進入日本和歐洲大殺四方,把它們本土互聯網萌芽扼殺在搖籃裡!

其實我們可以拿社交軟件為例!Mixi、DeNA、Gree曾是日系社交的三巨頭,2010年代美國FaceBook、Instagram和推特進入日本,這些日本本土社交媒體軟件沒堅持多久就被打的七零八落,到了今天日本的主流社交軟件就是美系三魔!

如果對比一下中國,騰訊佔據了社交軟件的妥妥一把手,微信和QQ幾乎佔據全部江山,可如果當初我們放開網絡世界讓美系三魔衝進來,想必現在我們就沒有現在的騰訊了!相同案例的還有百度,谷歌退出中國才會讓百度成長起來!

說一千道一萬,社交軟件這類互聯網工具技術含量極低,誰先佔領市場誰就佔據絕對優勢,這就是互聯網的唯一性。我們再說說排他性,互聯網企業巨頭的一大愛好就是吞併收購後起之秀!

互聯網企業比的就是一個創意,技術上覆制性太強,任何一個後起之秀想到一個好的主意並且做出不錯的成績,這些大的互聯網巨頭髮現有利可圖,要不就直接收購你,要不就以更渾厚的功力模仿你再逼死你,騰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我們罵它山寨,但它的確後發制人逼死創新者!不僅是騰訊在中國這麼做,美國的那些互聯網企業則在全世界獵殺後起之秀,把追趕者扼殺在搖籃裡,他們很難再被超越!


綜上所述,現代世界的互聯網世界已經飽和,就算有人找到漏洞鑽進去大賺一筆,最後還是免不了被現有的互聯網巨頭吞併,所以日本一開始沒能崛起互聯網企業,今天它就不可能再崛起!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得益於“長城”的保護而崛起於中國巨大的互聯網市場,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中國,因為中國國內市場足夠大,養活幾個互聯網巨頭是小意思!


日本和歐洲都錯過了互聯網的東風,只有中國可以在互聯網世界與美國一較高下,而這可能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絕好機會,因為互聯網是未來世界的基礎,比如5G網絡就是下一代科技的“高速公路”,誰先築建這條信息高速公路誰就能率先進入“物聯網世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後面!


穿美國望世界


不僅僅是日本,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都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

造成這個現象是由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決定的,信息技術跟製造業和農業不同,滿足一個國家的工業品和農業品需要許多的工廠,許多的耕地,以及大量的從業人員,但是互聯網產業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一個社交軟件,一個購物網站從技術上服務全世界毫無障礙,而且互聯網產品存在著適用人數越多,價值越大,這造成了互聯網公司贏者通吃,根本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

比如可口可樂排名第一,百事可樂雖然排名第二,但是活的也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不存在這個情況,某一個商業模式只有一個成功者,阿里和騰訊模式有沒有跟他們相同模式排名第二的公司?

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引領世界,包括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絕大多數源自美國,也是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因此美國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領導者是水到渠成,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某些技術性原因,造成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獨立發展,但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模仿美國的模式,

這自然造成了下張圖片的結果,全球前20名互聯網公司,美國11家,中國9家,



萬事皆空70


不僅是日本,還有歐洲,同樣作為發達經濟體,都沒有在互聯網時代崛起,我們看一下,世界前十的互聯網公司都被中國和美國所瓜分,那麼日本和歐洲作為發達經濟體,在技術方面是具備一定的潛力的,為什麼沒能夠產生大企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

它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基礎設施,這方面發達國家都沒有問題,所以非發達國家也沒有建立起真正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而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是非常多的,具備了互聯網成功的基礎。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寡頭壟斷的特徵,因為互聯網的邊際成本是隨著參與人口的遞增而遞減的。實際上服務10億人和服務5億人,在成本上的差別並沒有很大,但是收益就差很多了。這又反過來增加寡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互聯網的參與人口越多,效率才會越好。


反觀歐洲,雖然人口是足夠了,但是語言和各種制度不統一,而歐洲又是屬於英語體系,一旦美國率先成功以後,就迅速在歐洲擴展,當地也就沒有機會了。而日本的總體人口太少,而且老齡化嚴重,老齡人口是保守的,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在行業擴展的時候會慢得多。


以股易金


真正重視製造業的國家,互聯網企業都很少,都不會把大量資源和政策賦予給互聯網,更不會給互聯網企業以非誠勿擾1政策支持。在他們的心裡,製造業才是對國家最有利,最能夠體現國家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

美國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這是與美國經濟虛實並進、虛擬多於實體有關。因為,美國的製造業都大量轉移到了其他國家,留在美國的,除了極少數高科技企業之外,象蘋果的生產基地,都在國外。自然,也會十分重視互聯網企業。

日本和德國,包括法國,不把互聯網當作主要產業發展,不是他們不清楚互聯網的重要,而是認為製造業更重要。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造車和法國的表現都非常好。日本表現不好,是因為前些年太過注重房地產,導致房價下跌後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有關,而不是日本製造業存在什麼問題。

所以,我國對互聯網的重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何更好地發展製造業,則對經濟的健康與有序、發展與作用十分重要。切不可讓互聯網的虛擬經濟沖淡了製造業的實體經濟,讓製造業邊緣化。互聯網經濟發展得再好,也是虛擬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


譚浩俊


我只是在日本呆過幾年,也不是什麼編緝、記者,我只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所以我不希望受到網絡成員的攻擊。我認為日本不發展互聯網,就那麼幾個原因。l.從日本的性格來講,日本人的血型大部是A型,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導致不喜歡互聯網產業這種投機取巧的東西。骨子裡喜歡保險,做事按步就搬,所以日本人血液裡早把自己定位在傳統制造業國家。

2.日本人口少,玩不起。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傳統的實業上,在日本人眼裡,搞互聯網沒什麼必要,日本人很擅於總結失敗的經驗,自從日本吃了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虧,20年日本DGP沒什麼増長, 加上心裡也認為互聯網產業也是玩虛的,沒有實實在在為科技和經濟進步做貢獻,所以日本限制互聯網領域發展。

總之日本的國情、民心,加上日本人的性格,決定了日本搞不起互聯網產業。所以那些中國用了支付寶、微信等,我看也只有在中國比較行得通,在日本也僅用於方便中國人結帳這個功能。








光影自賞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日本的科技很發達,更準確地說,是在精密儀器製造和高等級工業技術方面擁有非常深厚的底蘊,舉個簡單例子,手機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芯片產業,芯片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晶圓產業。可以這麼說,芯片、晶圓製造都屬於 “航天級”的尖端技術,難度係數均是最高的一級,晶圓製造是比造芯片還要難的一門技術。如果把芯片比作宇宙飛船,那麼晶圓就是航空母艦了,沒幾家能造得出來。

但是有15家企業就佔據了全世界95%的晶圓市場:

注意看前兩個,佔據塊頭最大的那兩個,都是日本的,而且佔去了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而這只是日本科技製造能力的冰山一角。

但日本科技實力強,在互聯網應用上卻並不強。這就好比有的人學位非常高,空調製造的一整套理論他都懂,但造出最好空調的人卻可能是個學渣。

這就涉及到另一門學問——知識的應用與轉化。

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大爆發首先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經濟制度上的鬆綁,還有思想的鬆綁,以及眼界的鬆綁。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懂得變通並且非常精於理解人性的族群,並且極富開拓精神。互聯網的崛起就得益於這種探索精神,我覺得中國的現在很像日本的六七十年代——那是松下、索尼、東芝等企業的黃金時代。並且猶有過之,因為中國不會妥協於美國的種種經濟威脅。

互聯網的普及,其實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在2000年以前,甚至2010年以前,日本的互聯網較之中國擁有很大優勢,但因為歷史問題,以及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孕育了自身的互聯網企業,日本失去了在亞洲崛起的機會。

互聯網的世界時間最寶貴,可以說稍縱即逝,中國改革開放中第一批嗅到互聯網商機的人在自己的市場終於站了起來,並且由於這個市場天然體量的龐大,在它出現之後就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世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說互聯網世界有三極,那麼亞洲這一極的核心就是中國,而非日本。

後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滲透,更是讓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力擴大許多,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可以說是水漲船高。

而此消彼長,日本這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振興互聯網產業的最佳時機,它在政治上的犬儒主義其實已經傷害了在經濟上的獨立性,間接地閹割了日本在互聯網方面的創新能力。

其實日本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作為整個亞洲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並且可以說直至現在,日本依然是亞洲綜合經濟條件最發達的國家。當然,不是經濟實力最強,因為中國崛起了。

我們應該切記,不要對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心存輕視,也不要失去進取心。日本在互聯網時代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對自己產業的自我閹割,以此來換取某種安全感,而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以上。


好人長安君


對這個問題表示遺憾。首先是日本在今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股市。其次是日本已經擺脫九十年代金融危機的影響恢復快速發展(經濟起伏週期律,它不會一直低迷下去)。第三我們還不懂日本,所以我們誤認為這樣。分析如下:

日本和美國以及世界的經濟交融非常厲害,日本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和以色列相當。資本自由流動使得日本企業一直站在產業鏈頂端,就像軟銀投資阿里巴巴一樣,如果美國依然是世界頭號科技大國、互聯網科技大國,那麼永遠不要小看日本。

第二、互聯網科技是最容易全球化的。它重要但不是核心,抖音能讓日本崛起嗎?不會。使一個國家堅固的是實體和金融 日本做的不錯。你看德國,它家的汽車如果互聯網化會是一夜之間,而中國人(華人)的法拉第未來還得多少時間暫時還不確定。

第三、日本是一個非常樂於學習的民族,亞洲人裡最能學習能學成學的徹底的的估計是日本。你今天有的新鮮事物如果有價值(國家核心產業的話)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有的,實際上,憑藉日本全球化程度,這種可能性不大。

所以不要問日本為啥沒有這個,而要問日本為啥有那個,而且幾十年堅持。


臨夏AOSOSO


不好意思,前面的回答基本上都說錯了。日本在全球互聯網時代,並沒有缺席,相反,還以另一種方式刷出了存在感。

首先說明,

日本也有自己的世界級互聯網企業,在日本國內,並不都是谷歌、Facebook等美國企業的天下:

代表是雅虎日本,20年來在日本一直一家獨大。雅虎日本由軟銀集團和美國雅虎合資成立,但和雅虎其它分舵不同,雅虎日本由軟銀說了算,因為軟銀佔股53%。強調一下,雅虎日本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這就足以說明它的獨立性。

雅虎日本排在全球互聯網公司的第19名(2017年數據),比國內的京東落後三名,平時我們看不到它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排名是TOP10排名。

在電子商務領域,代表有樂天網(和韓國的樂天集團沒有半毛錢關係,有一段時間還為此專門闢過謠),手遊、社交等領域,日本也有一一對應的互聯網公司卡位,只是實力和行業影響力還沒有走向世界。但不能認為日本沒有互聯網產業,或者發育不全。

日本以另一種方式在全球互聯網行業狠狠地刷著存在感,而且實力不容小覷

這種方式就是投資。

下圖的這個男人,日本軟銀集團當家人,看起來相貌平平。

但投資阿里巴巴大賺特賺,最初投進去8000萬美金,佔股比例最高達到32%(投票權沒這麼高),今年拋售2.8%股份(仍佔股25.9%),收入大概766億元人民幣,所以那8000萬美金到底能賺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

投資阿里,使軟銀一戰成名,實際上除了阿里,全球許多高科技公司其實都接受了軟銀的投資。下圖是軟銀投資的比較著名的企業,大家找找,互聯網公司肯定是有的。

總之,由於軟銀全球出擊的投資策略,使得日本雖然沒有TOP10的互聯網企業,但通過風險投資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只不過由於是站在背後賺錢,不容易被看到而已。


魔鐵的世界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日本人傻呀?才不呢!

互聯網好比人體的血管,他營造的是通暢的聯絡,解決的是堵塞不暢的成本。一個人的成長必須還得有肌肉,大腦,肝胃脾腎,這些才是促使人長高長大的主要因素。

日本人放棄了互聯網,卻佔領了材料,製造設備的設備等,這些才是後發制人的殺手鐧。現在三星規模再大,日本斷了它的“糧草”,馬上打回原形。

“互聯網時代“,只是天天在樹上叫的麻雀。

美國,日本人手裡掌握的制裁“手段”各不相同,一個是飛機大炮,一個是技術“活兒”,他們會靈活運用,把你當作“螞蚱”,慢慢“燒烤”。

互聯網好比吸血鬼,有一天,血管“堵”了,“血”變成石頭了。馬雲,劉強東估計也早就“退休”了。

你阿里巴巴摧毀實體,壟斷流通,狂攬美金,大股東還是別人,馬雲只不過是一個“薅羊毛”的助手。

華為,任正非,看到了本質,想搶佔制高點,不行,美帝國主義堅決🉐🉐🉐🉐遏制。

互聯網時代,不過只是嚇唬人的一個“玩具”,“高手”才不跟你玩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