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窦建德是隋朝末时河北农民起义领袖,以他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反抗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隋王朝的倾覆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虽也犯了一些严重错误以致错失天下,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

在隋朝末年,英雄辈出,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窦建德也为狼烟四起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对他做出评估的时候,一个对于他领导风格而言敏感的问题是:窦建德在前期发展起义队伍时,有没有大量吸纳隋官僚进入反抗队伍?还是说,当他擒杀宇文化及后平步青云时才开放任用隋官的大门呢?

一、窦建德为何要擒杀宇文化及?背后有何原因

隋朝末年的乱象想必读者也有所了解,天下狼烟四起英雄辈出,各方势力都对皇权虎视眈眈,暗潮涌动。在反抗军的阵营中,出身高等的宇文化及拥有天下最好的军事资源,他面对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窦建德时怎么却节节败退,最后竟会惨败于其手中的呢?又是什么使得窦建德下定了讨伐宇文化及的决心呢?

(一)窦建德擒杀宇文化及——时代的覆灭

在隋朝王权瓦解时,天下称王者多矣。其中宇文化及掌握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被推举为反叛阵营的领导者时,率领反动力量做出了震惊天下的大事——弑君。在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达缢杀炀帝,这一举动象征着隋王朝的覆灭。

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次年,宇文化及在魏县僭越称帝,窦建德听说此事后,立即将自己树立为隋朝百姓的代表,要因宇文化及杀害皇帝大逆不道,而光明正大地讨伐宇文化及。说时迟、那时快,窦建德下定决心的当天就带领部队前去攻打,逼得宇文化及节节败退,退守聊城,最后被拘捕斩首于襄国。

在宇文化及死后,窦建德还将宇文化及的首级以献与嫁与突厥的义成公主,以示诚意。从此窦建德与突厥日交甚笃,兵锋益盛。可以说,窦建德诛杀宇文化及一事为他树立了很大的威势,此事也成为在之后争夺天下时窦建德势力的砝码。

(二)窦建德擒杀宇文化及的深层原因

那么窦建德为何要擒杀宇文化及呢?当时窦建德身边的纳言孔德绍的说法很有见地,深入浅出地指明了窦建德行事的好处和不得不为之的原因。他当时说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如今隋朝没落,国家群龙无首,英雄豪杰竞相逐鹿,窦建德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起兵,起义队伍发展壮大的一路上,隋朝各地的官员没有不抢着归附窦建德的,是因为他凭倚天意、顺应民心行动,用礼义安定天下。

宇文化及跟朝廷是姻亲关系,其父子兄弟都得到隋朝的恩惠,身居不可比拟的高官,却干出杀君叛逆的坏事,图谋不轨、篡夺隋朝的皇位,是天下的公敌。对这样的人给予惩处,是履行身为义军领袖的责任的正义行为,也是天下的百姓乐于看到的。

(三)孔德绍话中深意——时势造英雄

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这段话里一是点明了窦建德与宇文化及一高一低的阶级地位使得他们可以形成对立关系,窦建德取得了战略上正当的讨伐理由,行事更有底气;其二,这段话也说明了当时天下的复杂形势:城门失火,即使隋朝暴政对人民的欺压有目共睹,但相比与此,老百姓心中稳如泰山的君权遭到破坏与侮辱则更让人难以接受,大部分百姓更盼望一个正义的化身去惩治弑君的罪人。

这个历史环境给予了窦建德可乘之机,因此,他一把抓住机会攻进皇城,擒杀了宇文化及。这一次行动既稳固了窦建德自身的地位,又取得了天下百姓的信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知窦建德之所以取得了擒杀宇文化及的成果,有时机的助力,背后更有舆论的助力和百姓的民心所向。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舆论发起的主动方正是窦建德团队,他们通过树立阶级对立来为自己的形象增光添彩提高可信度,不仅为斩杀宇文化及起到了直接作用,更为后期起义军力量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窦建德自何时任用隋官僚?——《旧唐书》中的证据

目前提出窦建德在诛杀宇文化及后才任用隋官僚的观点主要出自《辞海》,然而,据《旧唐书·窦建德传》所载“初,群盗得南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唯建德每获士人,必加恩遇。”《资治通鉴》炀帝大业十二年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先是,群盗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独建德善遇之……”

两种说法出现了矛盾,那么哪一种更可信呢?历史学家的观点是,《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能够较好地记录和还原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单从可信度上比较来看,《旧唐书》要高于《辞海》。

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关于窦建德任用隋官僚的论据无独有偶:大业十三年,窦建德的军队攻打河间时,河间郡丞王琮弹尽粮绝,又听说隋炀帝已经被杀,迫不得已才向窦建德的军队投降。当时王琮率领官吏们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来到军营门前,但窦建德亲自为他们松绑,跟他们谈论隋朝灭亡的事。王琮低头弯腰伤心痛苦,窦建德也为此而抽泣。

起义军中的将领认为,若不是山穷水尽王琮不会招降,他的拖延已经让己方白白增加了伤亡,不将他烹杀难解心头之恨。但是,窦建德却说“这是有大义的人才,我要提拔他让他为我效力”拒绝了属下的建议,还对王琮礼遇有加,第二日授予他瀛州刺史的官职。以上史料均引自《旧唐书·窦建德传》,可信度应当是非常高的,可以较好地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综合以上史料,《辞海》中叙述窦建德大量任用隋官僚是在擒杀宇文氏之后,显然不够妥当。

除了《旧唐书》等权威资料之外,不知《辞海》本条记载根据的又有哪些其他历史材料,但是无疑从眼下看来,《旧唐书》已经提供了详实而无可辩驳的史料。

三、窦建德启用隋官僚时间意义深远

的确,史书所记载:窦建德杀宇文父子后所启用隋官很多(参见《资治通鉴》卷一八七),但并不能由此推出此前未曾大量任用隋官士人,何况上述史籍对此已有明载。综合上述来看,窦建德大量任用隋朝官僚应在杀宇文化及父子以前。

之所以研究窦建德启用隋官僚的时间点,是因为出于对他这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考量。倘若窦建德在诛杀宇文化及也就是前任领导者之后,才任用隋朝官吏,那么此举动很难被认为是单纯的“求贤若渴”,反倒为窦建德的领导者形象蒙上了阴险、利己的色彩。

窦建德起义为何任用隋官,是求贤若渴还是阴险利己?时势造英雄

而据对史料的考究,我们发现他的确不只是为了出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广纳隋官,反而是用一颗真心去招徕人才为自己所用。可以想见,在隋朝灭亡的既定事实下,经受了窦建德的礼遇之后,隋朝的官吏于情于理也会为他效忠。

窦建德作为隋末反抗队伍中出身农民一支的领袖,与高高在上的皇权、触不可及的官权相比更加贴近百姓,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在山东、河北收获了很多支持势力。之前说到窦建德的起义军行进过程中,隋郡县的官员没有不投靠的。

窦建德也知道,隋朝的官员多出自书香世族,自己作为平民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的储备。对这些官员最好的处置方法当然就是吸纳他们进入起义军的队伍,补充己方势力的弱项,为反抗的力量而效力。

窦建德作为一名出色的领导人物,对人才的爱惜并不只是一种姿态,也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他真心地欣赏人才的能力,能够评估人才的价值和为他带来的效益。这样看来,他的领导风格能够吸引广大隋朝官吏的投靠也不足为奇了。

结语:

通过较为权威的史料《旧唐书》中的记载,有诸多证据表明窦建德对隋朝人才的任用并非在擒杀宇文化及之后,准确来说,在他前期在山东、河北等地扩张起义军势力的时候,就已经对隋朝官僚青眼有加,加以招徕了。

窦建德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物,能够听取下属的意见,具有鉴别人才能力的眼光,其在推翻隋朝统治功绩的取得并不令人意外,同时地,在历史上对窦建德的评价也是褒大于贬,无论最后的反抗结果如何,他身上的反抗精神和优越的领导能力是有目共睹并且令人钦佩的。总而言之,窦建德大量任用隋官僚是在擒杀宇文化及之前,这体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宽宏大量以及对人才评估方面的慧眼独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