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微評提示:

2020年春節前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引發了各國人民的感染和恐慌,給人類生命財產及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我國在對病毒進行追根溯源的過程中,雖然對病毒來源於自然還是人工合成尚未得出結論,但確實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查出了新冠病毒,而諸如蝙蝠等野生動物也被查出攜帶多種病毒。野生動物可能導致疫情的這一推論使得野生動物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2020年2月24日我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標誌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野生動物保護更多的思考。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對野生動物的認識

從定義來看,世界各國對野生動物的定義存在差異,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野生動物是指所有非經人工飼養而生活於自然環境下的各種動物。從與人類的關係來看,野生動物與人類一起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不僅是帶給人類價值的重要資源,更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朋友。從生態系統來看,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象徵,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標誌。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從責任的角度來看,在人類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推進的過程中,環境、水資源等不斷被汙染,野生動物棲息地被大量破壞、佔用。此外,以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為主體的產業鏈在給人類帶來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野生動物被捕殺甚至瀕危、滅絕的狀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LPI(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2014年,全球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相較1970年下降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倍到1000倍。因此人類需要及時端正心態,轉變發展方式,積極保護野生動物,主動為野生動物的現狀承擔歷史責任。


從權利的角度來看,野生動物與人類同為地球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享有與人類同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不應被人類肆意捕殺,人類也沒有權利剝奪它們生存的權利。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看,野生動物與人類擁有共同的地球家園,處於同一個生態系統,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積極保護野生動物,有利於種族延續、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反,大肆殘殺野生動物,會破壞生態平衡,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最終傷害到人類自身,如此貪婪與野蠻的人類文明也會最終走向毀滅。


野生動物保護面臨的問題

1、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利益衝突。發達國家的發展進程先於發展中國家,雖然也有一些發達國家仍在大量捕殺野生動物,如2018年GDP達4.97萬億美元的日本捕鯨業仍然在發展,但其餘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過了大肆侵佔野生動物棲息地、捕殺野生動物等進行經濟發展的階段,開始關注生存質量,注意生態維護和野生動物保護等問題。但是發展中國家可能還需要依賴野生動物來進行經濟發展,解決溫飽問題。對野生動物的全面保護,可能會引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損失和失業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溫飽尚不能解決,又何談其它。而且發展中國家的這一發展階段,也是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階段。因此,發達國家也很難有立場對其進行道德批判和指責,雙方很難就野生動物問題做到志同道合。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2、物種界定問題。各國之間在物種界定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新加坡的《野生動物和鳥類法案》(Wild Animals and Birds Act)將野生動物和鳥類定義為“包括天然野生的所有種類的動物和鳥類,但不包括家貓、狗、馬、牛、羊、山羊、家豬、家禽和鴨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此外,人工繁育、飼養野生動物的物種歸屬也存在不清晰和不一致問題,給野生動物的保護帶來了阻礙。


3、對野生動物養殖業的分寸很難把握。部分動物保護人士認為,對野生動物進行人工養殖會影響野生動物的心情和習性,進一步縱容野生動物消費市場的擴張,因此呼籲全面取締野生動物養殖業。以食用、毛皮用、觀賞用等為目的的野生動物養殖,對動物而言確實不夠公平。但野生動物養殖業的全面取締可能會引起經濟損失和失業問題。此外,基於目前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被破壞的現狀,部分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飼養對種族延續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貢獻斐然。因此,如何對待野生動物養殖業,分寸很難把握。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4、公眾意識尚需轉變。人與野生動物居住在同一個地球,是息息相關的平等的朋友,但部分人還無法正確看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認為自身高貴於野生動物,以至於非法盜獵、交易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如2018年我國汕頭海關開展的代號為“307”的打擊瀕危野生動物走私集中收網行動,摧毀了任某等走私團伙夾藏走私進口鸚鵡蛋孵化出售牟利的犯罪網絡。該案涉及鸚鵡蛋198顆,黃冠鸚鵡、金剛鸚鵡、巨嘴鳥等珍稀鳥類動物567只。此外,部分野生動物可能攜帶病毒,個人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可能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公共衛生問題,如SARS、埃博拉、新冠病毒等。法律可以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公眾意識的轉變很重要,但這種轉變沒那麼容易實現。


該如何應對

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尋求一個動態平衡點——同一個地球。基於地球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更高的發達國家應積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幫扶,如提供野生動物保育方式和技術、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替代品及相關製作技術、無汙染產業轉移等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共同的生存家園;發展中國家也應積極承接發達國家的相關資源幫扶,同時主動尋求其他替代性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等,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實現經濟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2、加強國際交流與借鑑,做好物種劃分與保護。各國之間應就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加強交流與合作,野生動物保護還不夠成熟的國家,可以多向成熟的國家請教借鑑。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野生動物、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界定法律化、清晰化,向國際普遍規定或標準靠攏。


3、對野生動物養殖單位實行選擇性保護或退出機制。一方面對以保護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飼養單位,實行鼓勵和保護機制,併為其提供技術、經驗和資金上的幫扶。另一方面,以食用、毛皮用為目的的商業性野生動物養殖單位,應逐步取締,鼓勵家禽肉和人造毛等替代品的使用;而以藥用為目的的養殖單位,可延期取締,同時加大對相關替代品的研發投入。此外,還要做好野生動物養殖業退出的保障工作,如加大野生動物禁令的立法和司法支持;對於被取締單位,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鼓勵用人造替代品產業、家禽養殖業等進行替代性發展,以緩解野生動物養殖業的退出造成的經濟和就業壓力。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4、加強宣傳教育,樹立自然生態道德。各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及相關組織應積極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並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引導,幫助大眾樹立自然生態道德;各國教育部或教育單位應更多地將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列入教材或者刊物,將平等、尊重、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於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


總結

野生動物承載著基因信息和歷史信息,與人類一起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更是人類休慼與共的地球命運共同體。我們應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代際間的道德傳承,尊重和保護野生動物,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生態系統,共築美好燦爛的明天。


「微評」濫食野生動物:法律可限制行為,但不能控制思想


本文作者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景乃權;浙江大學金融系研究生趙孟孟、孫越琦,感謝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