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商業的本質,是錢生錢。

不論是產業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

不論是領域是金融、醫療、還是零售。

不論產品是實物、人力、技能,還是知識。

其本質都是投入資金,通過產品賺取溢價。

用錢,帶來更多的錢。

這一點從商業行為誕生起,就作為基本共識,從未改變。

國內的互聯網總是喜歡顛覆一些共識。

專注於錢生錢的商業,在國內互聯網的顛覆下,就成了專注燒錢的藝術。

2

移動互聯網幾乎從成長之初就專注在燒錢這件事上。

以 2010 年團購燒錢大戰為起點,

2012 年電商燒錢大戰,

2014 年網約車補貼大戰,

2017 年外賣軟件補貼大戰,

2018 年,每天燒一個億的共享單車大戰,

再到 2019 年,電商“百億補貼”大戰。

每一次新行業的崛起,都依靠巨量現金鋪路。

國內移動互聯網用近十年時間,燒掉了其他行業十輩子都不一定賺得到的錢。

0 溢價的購物,1 元的外賣,5 塊錢的大餐,各種免費打車券,司機專屬補貼。

互聯網行業的每一輪融資,幾乎都是消費者韭菜反攻的號角。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火光通天下,投資人眼眶發紅,消費者笑出眼淚。

十年互聯網,燒出無數羊毛黨,和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半壁江山。

更燒出了撒幣王者,拼多多。

獺祭清酒,“日本酒物語”人氣榜上連續六年位居第一的精品清酒。

蘋果 AirPods Pro 耳機,超強降噪,一經推出就成了 2019 年度最優秀數碼產品。

兩個都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產品神話。

在拼多多上,神話就註定是用來摩擦的。

你不要覺得自己是高端,在拼多多眼中,你就是性價比。

售價兩千多的 AirPods Pro 耳機,燒錢至尊拼多多百億補貼,售價 1699,一刀砍掉五百元。

售價近千元的獺祭清酒,被拼多多百億搞到了 300 元,直接導致產品嚴重脫銷。

日本廠家大喊你怎麼還來,球球你們做個人吧雅蠛蝶。

作為一個心懷韭菜的平臺,拼多多成功的把消費者塞進了商業兩端的中間。

一端叫資本,一端叫產品,消費者在中間,左手拿資本的錢,右手買資本的商品。

拼多多在旁邊微笑不語。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這不是把錢燒給消費者,這是拼多多海量鐮刀庫存,免費發放,人手一把。

讓消費者拿著資本主義的鐮刀去割資本主義的底褲。

從此割菜不再是壞逼生意人的專屬,而是互聯網消費者的業餘愛好。

誰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拼多多一巴掌抽得資本主義啪啪響。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重新定義了商業,拼多多簡直是重新定義了燒錢。

3

電商燒錢從來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具體如何燒錢各有門道,特別是各種看似燒錢但不傷錢的門道。

有先提價再降價的。價格嘛,當然是應該跟降價前一天比,怎麼能跟平均價格比呢,對吧?

有的是拼團降價,你幫我帶多幾個人買,滿 3 人減 2 元,滿 5 人減 4 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有的是各種優惠券湊單,單店滿減,跨店滿減,紅包疊加,外加優惠券,繞得你雲裡霧裡,最後一下單,一分沒減。為啥?一個條件不滿足,全部不作數。要怪,就怪你不看條款嘛。

以上這三種門道,拼多多都學了,

但很遺憾,他可能只學了標題,沒學操作方法。

降價?應該是跟全網最低價比吧?

拼團?一人成團也是團吧?

優惠券?不就是直接拿來用的嗎?

降價、拼團、優惠券,拼多多組合拳,打得投資人嗓子一甜。

投資人的意思是讓你蹭蹭,拼多多直接殺了進去。

看著拼多多的些近乎不講理的補貼,降價操作,作為風控的我,腦子內思緒萬千,閃過無數的理論分析和風控準則。

這不對,這絕對不正常。

這種突破下限的補貼力度絕不是一個正常的電商平臺做得出來的。

我懷疑拼多多可能有內鬼,甚至懷疑產品有問題。

手機往下一劃,

iphone11,4599 元,

AirPods Pro,1699 元,

switch 國行,1799 元,

很多產品都是不是人的價格。

然後我跑去找了在拼多多上班的朋友,表示你這個百億補貼我買了翻車怎麼辦?你家在哪我都知道,我帶著牛頓去你家討債。

對方表示,你買到假的數碼我當場把這個吃了。

我一度懷疑他在騙吃騙喝。

直到買了幾單之後,我覺得,這就是為群眾送羊毛。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如果說拼多多的燒錢力度打破了行業下限,那它燒錢的時長則是擊穿了行業上限。

太持久了。

拼多多運營表示:本來只是打算做個短期優惠活動,不知咋的,上頭沒喊停,就做下去了,一做做了大半年,用戶多了兩個億,那我有啥辦法?

我甚至不懷疑等到今年 6 月,拼多多會突然宣佈:百億補貼一週年活動現在結束。

明天開始千億補貼。

這哪是賺錢,這就是在玩命。

更騷的是,他們還搞了個【百億補貼】的專利。

你能理解這種操作麼?我反正是愣了很久。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4

儘管拼多多在燒錢之路上一騎絕塵。

但僅僅領先一兩個身位,別人再追上來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在拼多多開啟燒錢時代之後,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日漸升高。

如何持續吸引用戶?吸引來的用戶又要如何留住?這些都是拼多多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而拼多多的答案也一如始終的粗暴:更多的錢 + 更好的產品。

更多的錢:

拼多多曾表示:百億補貼已升級為平臺的一項長期戰略,如果按拼多多現金儲備 400 億左右計算,就算一分錢都不賺,這一紀錄也還可以再持續 5 年。

拼多多還將加大補貼力度,在針對多款超爆款大牌商品再加碼補貼降價,在日常補貼上再補貼,讓價格更低。

拼多多表示:價格敏感是嗎?我就是來戳你敏感點的。

更簡單粗暴直接的用戶體驗:

數碼產品是價格最固定的電商產品類型。

成本明確、價格固定沒多少溢價空間。除了科技迭代,產業進步之外,沒有什麼原因能讓其價格降下來。

因此,數碼產品如果毫無理由的降價,基本就是平臺自己在賠錢做買賣。

而拼多多百億補貼專區裡,品類最多,優惠最高的,就是數碼產品。

你買一件,拼多多虧一件。

同時,商家資質過審 + “正品險” + 假一賠十 + 不限量。

更強的利益驅動 + 絕佳的用戶體驗,這是幾乎所有其他平臺都難以同時做到的事情,但拼多多已經做成了習慣。

畢竟,能用錢解決的事,就沒必要用腦了。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5

燒錢這事聽起來是撒幣,但實際上是一種高效的用戶入場方式。

通過燒錢,企業得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用戶教育,構建出一個能夠快速接受團購、外賣、網約車等新型消費形式的成熟市場。

這樣簡單粗暴的快樂,還催生出了一叢一叢跳過了哺乳期的獨角獸

他們左腳撒歡,右手撒幣,大家蹦著跳著,都有著光明的未來。

畢竟就像我們一直說的,TO B 還是 TO C?這都不重要,都不如 TO SB VC。

TO SB VC,做錢袋子的主人。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但再經典的招數都會過時,就像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就成了笑話。整個市場反應過來之後,投資人和機構們發現自己大部分錢都打了水漂,大部分新來者融不到資了怎麼辦?

沒關係,拼多多教你怎麼實現新時代的財富轉移永動機。

披上海平面初生的霞光,渡過這片大洋,他們去地球背面熬出了一鍋綠得發亮的韭菜湯。

海對岸的韭菜們哪見過這個?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無論個體人是否認可,整個每股市場上保持如此大用戶增量和 GMV 三級跳的電商平臺,全天下找不到第二家。

沒辦法,對於熱衷財報和各路數據分析機構的投資人們,拼多多不光打中了他們的心頭好,還唱了一首魔音入魂。

就算時有虧損,就算是拿我們的錢去豐富了社會主義物質生活,但是看著那一截一截飆升的市值,這種一起成長還有巨大預期回報值的企業,問誰誰能把持得住?

賺不賺錢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歡撒幣的感覺。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6

燒錢,作用是促進行業升級,帶來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進步。

可能也會有人會說,電商平臺在 20 年前就已存在,那麼拼多多的燒錢操作又有什麼意義?

意義在 2 方面:

一、拼多多的意義不僅僅是電商。

拼多多的存在,讓更多的人瞭解倒在互聯網表面的精緻之下,有著更為廣大,粗糙,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叫大部分人的生活。

拼多多成功的,激活下沉市場,給低消費群體帶來更好的生活,讓大部分我們看不到的普通人受益。

這不僅是拼多多存在的意義,也是互聯網本應承擔的責任。

我們很多人對於下沉市場,太傲慢了。

哪有什麼下沉市場,有的只有一個個有需求的普通消費者。

二、市場重塑

拼多多的存在和其燒錢行為對市場是帶有促進作用的,這個作用叫市場重塑。

很多企業都在燒錢,拼多多的顛覆性在於,它把燒錢變成了一件持續性的事情。

這種持續性的燒錢行為培養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

討好消費者其實真的很簡單,把實惠給到就行。

再硬的通貨也沒有錢硬,再優惠的服務也沒有直接給錢來得優惠。

價格差太多,什麼營銷都是白給。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拼多多起到的作用跟 2013 年第一臺紅米出現在市場上的作用是一樣的,市場屠夫。商業的本質,是錢生錢。

不論是產業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

不論是領域是金融、醫療、還是零售。

不論產品是實物、人力、技能,還是知識。

其本質都是投入資金,通過產品賺取溢價。

用錢,帶來更多的錢。

這一點從商業行為誕生起,就作為基本共識,從未改變。

國內的互聯網總是喜歡顛覆一些共識。

專注於錢生錢的商業,在國內互聯網的顛覆下,就成了專注燒錢的藝術。

2

移動互聯網幾乎從成長之初就專注在燒錢這件事上。

以 2010 年團購燒錢大戰為起點,

2012 年電商燒錢大戰,

2014 年網約車補貼大戰,

2017 年外賣軟件補貼大戰,

2018 年,每天燒一個億的共享單車大戰,

再到 2019 年,電商“百億補貼”大戰。

每一次新行業的崛起,都依靠巨量現金鋪路。

國內移動互聯網用近十年時間,燒掉了其他行業十輩子都不一定賺得到的錢。

0 溢價的購物,1 元的外賣,5 塊錢的大餐,各種免費打車券,司機專屬補貼。

互聯網行業的每一輪融資,幾乎都是消費者韭菜反攻的號角。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火光通天下,投資人眼眶發紅,消費者笑出眼淚。

十年互聯網,燒出無數羊毛黨,和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半壁江山。

更燒出了撒幣王者,拼多多。

獺祭清酒,“日本酒物語”人氣榜上連續六年位居第一的精品清酒。

蘋果 AirPods Pro 耳機,超強降噪,一經推出就成了 2019 年度最優秀數碼產品。

兩個都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產品神話。

在拼多多上,神話就註定是用來摩擦的。

你不要覺得自己是高端,在拼多多眼中,你就是性價比。

售價兩千多的 AirPods Pro 耳機,燒錢至尊拼多多百億補貼,售價 1699,一刀砍掉五百元。

售價近千元的獺祭清酒,被拼多多百億搞到了 300 元,直接導致產品嚴重脫銷。

日本廠家大喊你怎麼還來,球球你們做個人吧雅蠛蝶。

作為一個心懷韭菜的平臺,拼多多成功的把消費者塞進了商業兩端的中間。

一端叫資本,一端叫產品,消費者在中間,左手拿資本的錢,右手買資本的商品。

拼多多在旁邊微笑不語。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這不是把錢燒給消費者,這是拼多多海量鐮刀庫存,免費發放,人手一把。

讓消費者拿著資本主義的鐮刀去割資本主義的底褲。

從此割菜不再是壞逼生意人的專屬,而是互聯網消費者的業餘愛好。

誰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拼多多一巴掌抽得資本主義啪啪響。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重新定義了商業,拼多多簡直是重新定義了燒錢。

3

電商燒錢從來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具體如何燒錢各有門道,特別是各種看似燒錢但不傷錢的門道。

有先提價再降價的。價格嘛,當然是應該跟降價前一天比,怎麼能跟平均價格比呢,對吧?

有的是拼團降價,你幫我帶多幾個人買,滿 3 人減 2 元,滿 5 人減 4 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有的是各種優惠券湊單,單店滿減,跨店滿減,紅包疊加,外加優惠券,繞得你雲裡霧裡,最後一下單,一分沒減。為啥?一個條件不滿足,全部不作數。要怪,就怪你不看條款嘛。

以上這三種門道,拼多多都學了,

但很遺憾,他可能只學了標題,沒學操作方法。

降價?應該是跟全網最低價比吧?

拼團?一人成團也是團吧?

優惠券?不就是直接拿來用的嗎?

降價、拼團、優惠券,拼多多組合拳,打得投資人嗓子一甜。

投資人的意思是讓你蹭蹭,拼多多直接殺了進去。

看著拼多多的些近乎不講理的補貼,降價操作,作為風控的我,腦子內思緒萬千,閃過無數的理論分析和風控準則。

這不對,這絕對不正常。

這種突破下限的補貼力度絕不是一個正常的電商平臺做得出來的。

我懷疑拼多多可能有內鬼,甚至懷疑產品有問題。

手機往下一劃,

iphone11,4599 元,

AirPods Pro,1699 元,

switch 國行,1799 元,

很多產品都是不是人的價格。

然後我跑去找了在拼多多上班的朋友,表示你這個百億補貼我買了翻車怎麼辦?你家在哪我都知道,我帶著牛頓去你家討債。

對方表示,你買到假的數碼我當場把這個吃了。

我一度懷疑他在騙吃騙喝。

直到買了幾單之後,我覺得,這就是為群眾送羊毛。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如果說拼多多的燒錢力度打破了行業下限,那它燒錢的時長則是擊穿了行業上限。

太持久了。

拼多多運營表示:本來只是打算做個短期優惠活動,不知咋的,上頭沒喊停,就做下去了,一做做了大半年,用戶多了兩個億,那我有啥辦法?

我甚至不懷疑等到今年 6 月,拼多多會突然宣佈:百億補貼一週年活動現在結束。

明天開始千億補貼。

這哪是賺錢,這就是在玩命。

更騷的是,他們還搞了個【百億補貼】的專利。

你能理解這種操作麼?我反正是愣了很久。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4

儘管拼多多在燒錢之路上一騎絕塵。

但僅僅領先一兩個身位,別人再追上來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在拼多多開啟燒錢時代之後,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日漸升高。

如何持續吸引用戶?吸引來的用戶又要如何留住?這些都是拼多多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而拼多多的答案也一如始終的粗暴:更多的錢 + 更好的產品。

更多的錢:

拼多多曾表示:百億補貼已升級為平臺的一項長期戰略,如果按拼多多現金儲備 400 億左右計算,就算一分錢都不賺,這一紀錄也還可以再持續 5 年。

拼多多還將加大補貼力度,在針對多款超爆款大牌商品再加碼補貼降價,在日常補貼上再補貼,讓價格更低。

拼多多表示:價格敏感是嗎?我就是來戳你敏感點的。

更簡單粗暴直接的用戶體驗:

數碼產品是價格最固定的電商產品類型。

成本明確、價格固定沒多少溢價空間。除了科技迭代,產業進步之外,沒有什麼原因能讓其價格降下來。

因此,數碼產品如果毫無理由的降價,基本就是平臺自己在賠錢做買賣。

而拼多多百億補貼專區裡,品類最多,優惠最高的,就是數碼產品。

你買一件,拼多多虧一件。

同時,商家資質過審 + “正品險” + 假一賠十 + 不限量。

更強的利益驅動 + 絕佳的用戶體驗,這是幾乎所有其他平臺都難以同時做到的事情,但拼多多已經做成了習慣。

畢竟,能用錢解決的事,就沒必要用腦了。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5

燒錢這事聽起來是撒幣,但實際上是一種高效的用戶入場方式。

通過燒錢,企業得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用戶教育,構建出一個能夠快速接受團購、外賣、網約車等新型消費形式的成熟市場。

這樣簡單粗暴的快樂,還催生出了一叢一叢跳過了哺乳期的獨角獸

他們左腳撒歡,右手撒幣,大家蹦著跳著,都有著光明的未來。

畢竟就像我們一直說的,TO B 還是 TO C?這都不重要,都不如 TO SB VC。

TO SB VC,做錢袋子的主人。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但再經典的招數都會過時,就像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就成了笑話。整個市場反應過來之後,投資人和機構們發現自己大部分錢都打了水漂,大部分新來者融不到資了怎麼辦?

沒關係,拼多多教你怎麼實現新時代的財富轉移永動機。

披上海平面初生的霞光,渡過這片大洋,他們去地球背面熬出了一鍋綠得發亮的韭菜湯。

海對岸的韭菜們哪見過這個?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無論個體人是否認可,整個每股市場上保持如此大用戶增量和 GMV 三級跳的電商平臺,全天下找不到第二家。

沒辦法,對於熱衷財報和各路數據分析機構的投資人們,拼多多不光打中了他們的心頭好,還唱了一首魔音入魂。

就算時有虧損,就算是拿我們的錢去豐富了社會主義物質生活,但是看著那一截一截飆升的市值,這種一起成長還有巨大預期回報值的企業,問誰誰能把持得住?

賺不賺錢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歡撒幣的感覺。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6

燒錢,作用是促進行業升級,帶來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進步。

可能也會有人會說,電商平臺在 20 年前就已存在,那麼拼多多的燒錢操作又有什麼意義?

意義在 2 方面:

一、拼多多的意義不僅僅是電商。

拼多多的存在,讓更多的人瞭解倒在互聯網表面的精緻之下,有著更為廣大,粗糙,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叫大部分人的生活。

拼多多成功的,激活下沉市場,給低消費群體帶來更好的生活,讓大部分我們看不到的普通人受益。

這不僅是拼多多存在的意義,也是互聯網本應承擔的責任。

我們很多人對於下沉市場,太傲慢了。

哪有什麼下沉市場,有的只有一個個有需求的普通消費者。

二、市場重塑

拼多多的存在和其燒錢行為對市場是帶有促進作用的,這個作用叫市場重塑。

很多企業都在燒錢,拼多多的顛覆性在於,它把燒錢變成了一件持續性的事情。

這種持續性的燒錢行為培養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

討好消費者其實真的很簡單,把實惠給到就行。

再硬的通貨也沒有錢硬,再優惠的服務也沒有直接給錢來得優惠。

價格差太多,什麼營銷都是白給。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拼多多起到的作用跟 2013 年第一臺紅米出現在市場上的作用是一樣的,市場屠夫。

自己強行降價,拉著所有人一起玩兒。

要知道,拼多多說到底是一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

用自己的血肉鑄成鐮刀,塞到中國消費者手上,割向資本主義和美利堅合眾國。

看看這些讓人香到不能自已的產品,背後都是資本主義血淚結晶。

我已經能想到他們財報發佈後,美國韭菜們的痛哭。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這種帶著韭菜反殺資本的行為,用公益來形容都是對它的侮辱,這簡直就是慈善。

單憑這慈善操作,拼多多也稱得上是資本韭菜剋星了。

自己強行降價,拉著所有人一起玩兒。

要知道,拼多多說到底是一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

用自己的血肉鑄成鐮刀,塞到中國消費者手上,割向資本主義和美利堅合眾國。

看看這些讓人香到不能自已的產品,背後都是資本主義血淚結晶。

我已經能想到他們財報發佈後,美國韭菜們的痛哭。

故事:拼多多最終還是擊穿了下限

這種帶著韭菜反殺資本的行為,用公益來形容都是對它的侮辱,這簡直就是慈善。

單憑這慈善操作,拼多多也稱得上是資本韭菜剋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