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情防控好轉,農民們正在抓緊時間復工春耕,筆者下鄉採風途中,在新絳縣陽王鎮新安村的田間地頭,看到一位老者趕著一頭健壯的牲口在耕地。在現代化器械普遍使用的今天,這樣的場景已經是非常少見了。筆者前去搭話,老者一邊忙碌一邊說:“今天早上接到電話我就趕著騾子出來了,春天活多,一年一季的不敢耽誤。”#春耕進行時#
交談中得知,這位老者叫張來水,今年68歲。他不是本村人,是被僱來幫人施肥的,當地用牲口種藥材或者施肥,每畝可以賺到30元工費,一天下來可以收入四五百元。前幾年,張大爺趕著牲口僅靠幫人耕地、施肥,一年就能掙三四萬元,現在一年只能掙兩萬多了。“因為村裡種果樹的多了,果樹施肥不用牲口。”張大爺比劃著說,這塊地種植的是中藥材黃芩,用牲口施肥最好,不壓地。
“機器和牲口施肥價格都一樣,用牲口就是人會辛苦點,但對地好一些。中藥田嬌氣,施肥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張大爺說,他去年花了1.3萬元買了這個騾子,自己組裝一輛施肥車,然後就牽著騾子、帶著施肥車開始接活賺錢了。因為現在農村有牲口的人家很少,所以他接的活還挺多。圖為張來水一手持鞭子,一手扶著施肥在田間忙碌。
說到自己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張大爺激動地甩起了鞭子。甩鞭子趕牲口這些本事以前很多農民都會,現在由於農用機械的普及,牲口少了,甩鞭子成了稀罕事、絕活,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會了。他說:“落後的技能也沒有學習的必要了,社會發展,時代在變,生活越來越好就行,老百姓就是踏實種地一天天地過日子。”
土地主人是新安村的張俊山,一直在地頭監工。他對筆者說,他種了六畝多黃芩,黃芩是多年生草本,有兩三年的生長期,這塊地是去年種的,今年11月就能收穫,“到時候看市場行情,如果價格好就收割出售,如果價格不好,那就明年再收。”因為黃芩地需要牲口耕地施肥,但自己的村裡沒有牲口了,所以他在鄰村僱了張來水。圖為中途休息時,張來水和土地主人張俊山在地頭休息。
黃芩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根莖可以入藥,具有清熱燥溼、涼血安胎的效果,主治溫熱病。溫熱病發病急、變化快、變證多,服用黃芩,能夠緩解病情。“這幾年村子裡種中藥的多起來了,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種了幾畝,黃芩喜旱怕澇,對土地有要求,種植後,每年要追兩次肥,還要防治病蟲害。”張俊山介紹說。圖為張俊山和鄰居將一桶中藥專用肥料倒進施肥車裡。
陽王鎮位於晉南峨嵋嶺北麓,無霜期長,日照充足,非常適宜中藥材生長。為了收入更高一點,當地農戶很多放棄了種植糧食,改種藥材。經過幾年的摸索,不少農戶都獲得了收益,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了進來。產地產量增加了,名氣也出去了,形成了良性循環。現在,全鎮已種有遠志、黃芩、桔梗、柴胡、甘遂、防風、板藍根、地黃、土貝母等多種中草藥。
目前,陽王鎮各類中藥材年產量達2萬噸。其中,遠志種植面積近1.2萬畝,年產量達2000噸,佔全國遠志市場的70%以上;黃芩種植面積8000畝,年產量2000餘噸,佔全國黃芩產量的近1/3。糧食價格近年來持續滑坡,為了致富,陽王鎮的農民們在種植藥材方面開出一片新天地。圖為張來水大爺趕著騾子在黃芩地裡施肥。
因為市場佔比較大,陽王鎮的農民基本不用自產自銷,每年一到收穫的季節,各地藥商就會上門收購,通常會有好幾十撥藥商前來,也有藥廠打電話諮詢,每年都有大行大勢。趕上價格好,就能賺個盆滿缽滿,如果價格低落,部分農民就自己收割後晾曬起來,等待時機出手。一般在談妥價格後,黃芩就被售出了。圖為張來水掏1.3萬元買的騾子。
在和張俊山閒聊期間,張來水吆喝著騾子操作熟練的開始另一塊土地的施肥了。在不長的交流時間內,他爽朗地聊著自己的日常點滴,面對收入的高低起伏,他平和地接納了生活的現狀。從他的身上,筆者看到村民們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直面生活的勇氣。黃土地上的人們,總是這樣豁達和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