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我的前同事小K,最近很苦惱,馬上要換城市的他面臨一個問題——家裡的一堆紀念幣怎麼辦。

這些紀念幣全都是他在2015年股災過後入手的。

原本在券商工作的他,在2015年股災過後,由於市場進入熊市,券商工作量驟減,於是轉而開始研究其他投資產品。

恰逢2015年11月,為了迎接2016年猴年,第一版猴票的設計者黃永玉再次出山,設計了第四版猴票《丙申年》。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第四版生肖猴票

對此,各大財經新聞和投資論壇爭相報道,並且拿出歷年生肖猴票的表現作參考:

第一版生肖猴票

1980年2月15日發行的庚申年猴票,發行量500萬枚,票面8分,大版80枚,目前的市場價在120萬元左右;

第二版生肖猴票

1992年1月5日發行的壬申年猴票,發行量2.04億枚,票面20分/50分,大版32枚,目前的市場價在300元左右,漲幅約13倍;

第三版生肖猴票

2004年1月5日發行的甲申年猴票,發行量180萬枚,票面80分,小版目前的市場價400元左右,大版在1000元左右,漲幅約80倍。

嗯,看起來似乎很不錯。

順著猴票這個產品,深入郵幣卡領域後,還發現了當年央行發行的航天鈔。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對於紀念幣投資,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在2011年的泓盛秋拍“新中國金銀幣專場”中,一套1984熊貓金質樣紀念幣幣(共5枚),以750萬元價格成交。

有了這些成功案例在前,小K開始對猴票與航天鈔的未來升值空間充滿了想象。

於是小K決定買一點試試水。

等到小K來到銀行後,看到的畫面是這樣的: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喲呵,還挺搶手。

怎麼辦?

更要買了啊。

原本只准備買一套的小K,臨時加倉,再多買幾套!

當天小K滿載而歸,拎著2兜航天鈔、猴票走出了銀行的大門。

如今2019年了,小K發財了嗎?

並沒有。

在入手郵幣卡投資品後,小K開始交學費了。

首先,稀缺性。

在投資猴票與航天鈔之前,小K忽略了一個重要數據——發行量。

決定一個收藏品價值的,往往是它的稀缺性。

比如,2004年的第三版猴票明明發行更晚,卻比1992年的第二版猴票貴,就是因為第三版猴票的發行數量更少,只發行了180萬枚。而第二版猴票發行了2.04億枚。

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啊。

而到2016年結束,航天鈔的總髮行量為3億紙幣+1億硬幣,猴票發行量為7499.66萬套。

龐大的發行數量嚴重降低了它們的稀缺性。

其次,流通性。

在投資猴票和航天鈔之前,小K經常在各種新聞和分享帖中看到某某紀念幣賣出了多少多少錢。

然而等真正入手之後,小K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有價無市。

比如,航天鈔在2019年的價格在120元左右,然而,如果小K想賣掉,能找到的平臺長這樣: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或者長這樣: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甚至是閒魚二手交易平臺: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比起小K更為熟悉的股票,郵幣卡的流動性十分受限,沒有一個大型的買賣交易場所。

零零散散,必須自己費心費力的展示產品,和買家來回討價還價,最後還不一定能全倉賣出。

像小K的一位銀行出身的同事這樣,一下子弄了幾捆,沒有渠道可以全部消化,最後只能存回銀行了事。

郵幣卡值得投資嗎?

最後,定價權。

然而無論在哪個平臺上,有一點很明確,就是郵幣卡屬於買方市場而不是賣方市場,能不能賣出去,賣多少錢,往往不是賣家說了算,而是買家說了算。

許多關於郵幣卡的新聞報道往往會用到【市場價】這個詞,但這其實極其不準確。

郵幣卡沒有市場價,只有成交價。

正如股票每一天的每一秒,成交價格都會不一樣,市場永遠處於變化中。

很多郵幣卡投資者會像小K一樣,在入坑前盲目的陷入第一版猴票120萬市場價的熱血中。

然而如果小K拿著第一版猴票想要賣到120萬,往往只能在拍賣行進行。

正如《一錘定音》類的鑑寶節目一樣,一件藏品的市場價往往只是個參考,能賣出多少還是要看買家出價。

如果無人出價,商品最後就會流拍,即無人購買的下場。

所以,郵幣卡這種產品,從投資的角度而言:

1、發行量不受投資者控制。

2、流動性不受投資者控制。

3、成交價不受投資者控制。

不僅如此,和其他投資品,比如房產、股票、保單、名畫這些投資品比起來,郵幣卡連抵押貸款的功能也沒有。

從這個角度看,郵幣卡並不具備金融品的屬性,最多隻能算收藏品

郵幣卡想要升值,大概只能靠它成為古董的那一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