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和系統思維

系統和系統思維

系統和一般系統論

系統一詞來源於英文system的音譯,英文中系統(system)一詞來源於古代希臘文(systεmα),意為部分組成的整體。

中國著名學者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定義:“系統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一般系統論是關於任意系統研究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它雖源於理論生物學中的生物機體論,但其與哲學密切相關,是處於具體科學與哲學之間,具有橫斷科學性質的一種基本理論。其主要任務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從整體出發研究系統整體和組成系統整體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從本質上說明其結構、功能、行為和動態。

這個定義強調元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對元素的整合作用。可以表述為:定義如果對象集S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1)S中至少包含兩個不同元素;

(2)S中的元素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繫;

則稱S為一個系統,S的元素為系統的組分。

這個定義指出了系統的三個特性:一是多元性,系統是多樣性的統一,差異性的統一;二是相關性,系統不存在孤立元素組分,所有元素或組分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三是整體性,系統是所有元素構成的複合統一整體。

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運用系統觀點,把對象的互相聯繫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客觀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有機整體。只有系統思維,才能抓住整體,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則地採取靈活有效的方法處置事務。整體性原則是系統思維方式的核心。這一原則要求人們無論幹什麼事都要立足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來認識和把握整體。

系統思維方式的客觀依據,是物質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屬性,思維的系統性與客體的系統性是一致的。現代思維方式特別是系統思維方式,主要以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等特點見長。

系統動力學

系統動力學(簡稱SD—system dynamics)的出現於1956年,創始人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系統動力學是福瑞斯特教授於1958年為分析生產管理及庫存管理等企業問題而提出的系統仿真方法,最初叫工業動態學。是一門分析研究信息反饋系統的學科,也是一門認識系統問題和解決系統問題的交叉綜合學科

。從系統方法論來說:系統動力學是結構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的統一。它基於系統論,吸收了控制論、信息論的精髓,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橫向學科。

系統動力學(簡稱SD—system dynamics))運用“凡系統必有結構,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的系統科學思想,根據系統內部組成要素互為因果的反饋特點,從系統的內部結構來尋找問題發生的根源,而不是用外部的干擾或隨機事件來說明系統的行為性質。

系統動力學對問題的理解,是基於系統行為與內在機制間的相互緊密的依賴關係,並且透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與操弄的過程而獲得的,逐步發掘出產生變化形態的因、果關係,系統動力學稱之為結構。所謂結構是指一組環環相扣的行動或決策規則所構成的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