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巩俐演的白骨精为什么那么强大?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巩俐演的白骨精为什么那么强大?



白骨精是唐僧师徒四人“聚齐”后遇到的第一个妖怪,本事其实极为平常,堪称《西游记》中最弱妖怪。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细读原著,你可以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没多大能耐,只会变化之术,毫无战力


白骨精是零战力,这点是在与悟空、八戒、沙僧的比较中得出的。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白虎岭,孙悟空受命去摘桃,留下八戒、沙僧留守唐僧。白骨精怎么做的?原著这样写:

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什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换了别的厉害的妖怪,早已趁悟空不在抢夺唐僧了,有的甚至连八戒、沙僧也抓了去。结果白骨精却因八戒、沙僧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只好行骗术。

与孙悟空相比,白骨精更是弱得可以,三次打斗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

第一次:“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第二次:“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第三次:“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白骨精没有战力,只有变化之术和解尸法。

变化之术类似于“七十二变”,白骨精使用了三次:

一变——“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

二变——“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

三变——“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巩俐演的白骨精为什么那么强大?



解尸法则用于逃脱:

一逃——“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

二逃——“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

但是解尸法也不是百试不爽,孙悟空让土地、山神帮忙,白骨精就逃脱不了了:

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而红孩儿、银角大王则可以要挟山神、土地,法力自然在山神、土地之上,而白骨精被山神、土地一“照应”就被孙悟空制住,可见法力之低。

二、白骨精只是孤身一人,并没有什么帮手


86版《西游记》给白骨精增加了一个助手——狐狸精,后来这个狐狸精还“流窜”到黄袍怪那里,并通过他的口向被捕的唐僧说明了白骨精是妖的真相;巩俐版《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里则让白骨精成了妖王,手下众多,势力庞大。

但这些在小说原著中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小说中白骨精就是独来独往的一个妖怪: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

三、白骨精的势力范围非常小


这在“二打白骨精”之后的白骨精自白里有了明确的展示:

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

“西下四十里”就不归白骨精“管”了,这同狮驼岭“八百里”的差距想而易见,就是与红孩儿方圆百里的范围也不可同日而语。

势力范围不大,还是因为实力不济,上面说到山神、土地一“照应”,白骨精就乖乖受死,而同为妖怪的红孩儿、银角大王则可以要挟、指挥山神、土地做事情,足可看出实力与势力之间的关系。

那么,影视剧为何把白骨精拍得那么厉害呢?

理由很简单:白骨精及白骨精的故事太单薄,而人们偏偏又很喜欢白骨精,且故事的深度又很好,所以为了单独成戏,不惜“下血本”给她加戏。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巩俐演的白骨精为什么那么强大?



白骨精太单薄,不用多说,上面已经说的够多了。说白骨精故事太单薄,主要是从白骨精故事在《西游记》中的回目比重说的。唐僧取经虽然有“九九八十一难”,《西游记》也有百回之多,但正与“86版《西游记》+00版《西游记》续集”所呈现的那样,小说西游记一共也就只有“25+16”四十几个故事,所以平均一个故事有“100/40=2.5”回的样子,一般都在2~3回的样子,个别的有4回之多。

在白骨精故事之前的人参果故事有三个回目:《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而在白骨精故事之后的黄袍怪更是有四个回目之多:《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而反观白骨精故事呢,只有一个回目《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不仅如此,如果单独把这一回看成一个短篇也不行,白骨精虽然被打死了,孙悟空被开除出团队,不符合我们中国人“大团圆”的心理,故事显得不完整。而按照原著安排,要想故事完整,就非得把黄袍怪故事中悟空归队放在一起,但一回的白骨精故事和四回的黄牌怪故事比起来,是多么的单薄!所以没办法,为了让白骨精故事独立成章,就不得不做较大的改编,这也可以解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为何要改主题了——无论是人是妖,都要“普度”。

白骨精故事虽然短小,但十分迷人,是因为这一故事“直指人心”。而白骨精恰恰是心理战的高手,虽然她也没有别的大的本事。与别的妖怪、妖精故事不同,白骨精故事的打斗场面很少——总共只有孙悟空的“三棒”。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白骨精故事是最后写入《西游记》的,一是回目短,二是通过这一故事阐释作者(或者编者)的创作理念,这个创作理念我虽然无法确实是用心学、心经还是心来表达,但冥冥之中你是可以感受到的。作者不仅用“心”的理念统一理顺了目录,而且在“险要”的章节重点阐述,而这白骨精故事就是一例(再比如每个故事章首处的禅诗,再比如观音菩萨屡屡出手相救与《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的对应,如若展开,就是另一篇文章了,容后再议)。

正因为白骨精太迷人,所以导演、编剧们给她增加了本事、配上了助手;正因为白骨精故事太深刻,所以导演、编剧们又展开了更多的想象力,使之单独成戏。《西游记》是个大IP,而白骨精故事就是IP中的IP。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巩俐演的白骨精为什么那么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