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一千多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从所周知,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而且随着后来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国策得以实践。

事实证明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一国两制”的国策将香港和澳门不断推向前程似锦的未来,这令国外的政治家们不能不由衷地折服邓公的高明和伟大。

其实,这只能说明西方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孤陋寡闻。如果他们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话,一定会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顶礼膜拜。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北方即经历过一段“一国两制”的时代,虽然当时这一时期背景称谓叫“因俗而治”,但其方针政策和推行措施完全符合“一国两制”的特点。说来也令人错愕,推行这一国策的国家是最终消亡了的辽国,发起人则是辽国的一把手,契丹人耶律德光。

一千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契丹族服饰

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朝末年,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逐渐崛起。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国随即便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分裂时期。由于缺乏强大的中央政权主宰天下,日益强大的契丹民族凭借武力统一了契丹各部,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辽国治下的疆域,本已包括中国北方汉族人生活的一些地区,加之20多年后,五代的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遂斩获燕云十六州。

而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一千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当获得了这些广阔的疆域后,辽国随即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更好的统治北方的契丹民族和南方的汉民族呢?

不能不说,辽国的一把手辽太宗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领导。他认为,中原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影响至深,靠武力是难以收服人心的,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认同。于是他力排众议,在辽国的国都上京(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大兴土木,兴建孔庙,并将上京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以契丹族居民为主,南区由汉族居民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辽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的管理措施做为国策进行实施。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北方契丹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依据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和习惯制定出相应的律法;而赋于了汉族地区高度自治的行政管理权力,继续沿用唐朝律法,保持原有的政体和制度。这对于当时汉族地区的居民而言,一切都依然故我,如果不提国号,甚至都不知道国君是谁。

一千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但是这一举措的推行,有力地保障了汉族地区的社区稳定,人们安居乐业,躬耕垄母,丰衣足食,乐不思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契丹民族信奉太阳,每每上朝议事时,辽太宗会将长条议事桌东西摆放,本人面东落座,以示虔诚。有趣的是,议事桌北面一侧,悉数为身着长袍兽皮、四肢发达的契丹官员,而南面一侧,则是身着丝绸长褂、之乎者也的汉族官员。契丹官员兴趣盎然地学习汉语,汉族官员大口朵颐着手抓羊肉,在杯光酒影中商议、决策国事,一派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

一千年前盛极一时的“一国两制”的历史真面目

在这“一国两制”的政策驱动下,辽国逐渐称雄北国,威震四方,形成拥有广阔领土的强大政权,同之后的中原北宋王朝南北对峙,历时2个世纪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