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 現象談


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 現象談


新冠疫情期間,紅十字會的表現遭到了社會廣泛的質疑與批評。似乎每一次災難,紅十字會的表現均不盡人意。在這些現象的背後反映的是我國慈善市場中競爭的缺乏。


在世界範圍內,我們可以看到存在著各色各樣的慈善組織互相競爭,而國內的情況卻不太一樣,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是目前慈善市場中的兩大巨頭。據統計,僅湖北省一級的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就收受了總共64億元的善款,而收受善款最多的民辦慈善機構——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僅收到了3.1億元的捐款。


慈善組織與電信這類自然壟斷的行業不一樣,隨著規模的增加,慈善組織的管理成本並不會相應的降低,只有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激發起組織活力。並且慈善組織與企業不同,它是缺乏內部激勵的。企業是以利潤為第一目標的組織,那它所要做的事情就很簡單——增加收入,降低成本。而慈善組織是缺乏這種內部激勵機制的,其組織目標是更好的幫助更多困難的人,相對比較難建立內部的評估與競爭激勵,這更多的需要組織內部人員的覺悟與自驅力。這樣看來,缺乏競爭的慈善市場相比於缺乏競爭的經濟市場更容易滋生懶政、腐敗等低效的組織行為。


所以,只有組織間互相競爭互相學習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慈善組織的組織效率。在引入充分的外部競爭的同時,組織內部的變革也將開始,慈善組織可以自己視為服務業,而捐贈者是購買慈善服務的顧客,只是這些顧客不是服務的直接享受者。那“顧客”評估服務質量的方式只能依靠慈善機構提供給其的反饋,所以公開透明不應只是一個口號,慈善機構需要切實的提供更加透明及時且可查證的公示和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報告。信任是建立在更好的服務上的。


在此次疫情期間,慈善市場發展不完備、慈善組織發展不健全給我們的傷害還遠不止這些。當紅十字會的信譽跌至谷底,這種質疑情緒波及至其他的公辦慈善機構,民眾的捐款積極性受到相應打擊,並且許多民眾開始嘗試繞過公辦慈善機構進行捐贈。這在充分競爭的慈善市場上是難以想象的。不論公辦民辦,組織間都應該是獨立的,聲譽應該是互不影響的,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他自己信任的慈善組織,當一個組織出現問題或醜聞,只消再尋找另一個慈善機構捐款即可。


而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是隨著對公辦慈善機構質疑情緒的加深,許多民眾覺得自己捐款無門,特別是在2月1日韓紅愛心基金會宣佈停止接收捐贈之後,部分民眾開始進行向醫院的點對點捐贈。在初期,點對點捐贈同樣引發了一場亂象,點對點捐贈中有大量零散的包裹,內容物類型和規格不一,給分揀和後續的使用造成了困難,其中包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食品之類的非醫用物資,多數的這類物資只能積壓在倉庫中等待重新分配。這種原子化的捐贈形式無疑是低效的,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將物資和金錢捐贈給已經被良好組織起來的有充分的組織聯絡與協調經驗的慈善組織進行定向分配,這應該是健全的慈善市場中能夠做到的。


災難來得又快又急,公辦的慈善組織已經超負荷運轉,僅靠武漢市紅十字會僅12名的正式職工根本無法處置如此龐大的資金與物質捐贈。當然我們看到在疫情期間,許多人嘗試在短時間內自發組織起來,但個人組織能力和組織經驗的缺乏並未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我們的慈善組織發展的更加健全一些,我們面對災難就會有更好的韌性,更多的人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參與至抗疫活動中。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其實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開始做出一些嘗試與改變。2011年壹基金取得公開募捐資格,這是第一家民辦慈善組織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也是慈善市場開始市場化的徵兆。此前,不能向公眾公開募捐一直是對民辦慈善組織極大的限制。2016年,我國慈善法的訂立,規範了慈善組織的申請登記、組織權責、信息公開與監督管理等問題,其中也首次規範了慈善組織申請公開募捐的流程。自此開始,公辦、民辦慈善組織開始需要的被一視同仁的看待。


當然,民辦慈善組織的發展、慈善市場的完善需要時間,比如說2012年發起的韓紅愛心基金會於2019年8月才正式取得公開募捐資格。這個工作任重而道遠,希望在下次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加的從容。


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 現象談


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 現象談


紅會爭議背後之殤 | 現象談

感謝每一個分享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