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古戏台被列入国保单位,单檐歇山顶,建造时没用一根钉子


山西是戏曲的摇篮,不仅仅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都出自山西,省内众多的古戏台更是实证。资料显示,全国仅存的1座金代戏台、8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境内,全国现存的明代戏台大约有60余座,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山西。在山西最南部的永济市,就有一座建于元代且保存完整的古戏台,今年10月,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该戏台榜上有名。

永济市的这座古戏台位于虞乡镇的董村,因座落在三郎庙中,古称三郎庙戏楼,后来庙宇拆除,建成了小学校,戏台也被改叫做“董村戏台”。据遗存的碑石记载,董村戏台初建于元至治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两次重修,从初建到现在,戏台已经历697年风雨。图为戏台旁竖立的省级文物保护碑石。

董村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东西、南北均长11.4米,整体平面呈正方形。戏台台基高1.3米,东侧有石砌台阶供人上下。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前台与后台的隔扇中央悬挂一块写着“遏云楼”字样的木匾,为光绪二年制作。图为董村戏台的前台。


戏台虽经多次重修,但其形制与构件基本上保持了元代风格,这从单檐歇山式的结构就可看出,因为这种结构的舞亭为元代戏台普遍的样式。此外,董村戏台层架结构奇特,整体原本没有一根柱子,只有一根横梁横贯东西,现在的两根中柱,是后来重修时为加固支撑、根据演戏形式的变化而增加的。图为戏台中央的垂莲悬空柱。这样的悬空垂莲柱一共九根,中央的这根木雕最为精致。

有关资料显示,元朝时唱戏,演员和演奏人员是同时出场,众人横排一列,边演边唱边弹奏,所以戏台中间不需要柱子。到清朝时,演戏形势发生了变化,演奏者与演员分开,加上柱子后既能将二者分开,又能保持戏台的坚固可靠。图为戏台上另一根悬空柱。

站在戏台上抬头仰望,董村元代戏台内部构架全部为木头,内槽的九根垂莲柱与抹角梁搭接承受荷载,圆梁与方梁纵横交错,看似杂乱却规矩有致,显示出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特别让人惊叹的,是整个戏台不见一根钉子,梁与梁、梁与檩之间的衔接全部为榫卯结构。这样的结构,竟让戏台保持了近700年而屹立不倒,同行的朋友边看边发出啧啧之声,连说古人太厉害了!图为董村戏台檐角下方的支撑柱头。

作为山西省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专家评价,董村元代戏台不仅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实物,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更是戏曲逐渐从城市勾栏瓦舍走向乡野的主要标志。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村戏台名列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