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人人敬仰的大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世界文坛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在鲁迅55年短暂的生命中,除了母亲周老太太外,有三个特别的女人。一个是家里许配的发妻朱安,一个是自由恋爱的学生许广平,另一个是好友的女儿马钰。

她们都仰慕他、尊敬他,但他对她们的情感却大不相同。

有无奈、有愧疚、有隐忍,颇为坎坷的情路故事里,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发妻朱安,40年痴心等待,她只是母亲的太太

1906年,25岁的鲁迅正在日本东京攻读医学,被母亲叫回绍兴老家与28岁的朱安结婚。

他们未曾见过面,鲁迅的心中充满期待和忐忑。

接受过西方新式教育思想的鲁迅,正值青年,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未婚妻子,虽知道她的一些基本情况,但仍有所希冀。再者,作为家中长子,他若不及时结婚,下面的两个弟弟也不能组建家庭。处于这种境地的鲁迅回到绍兴老家,与朱安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婚礼。

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鲁迅看到深目长脸宽颚的朱安,很是失望。下花轿时,朱安穿着一双极大的不合脚的鞋子,不小心掉了,露出了那双紧裹的小脚,鲁迅彻底失望了。

新婚之夜,鲁迅沉默地走进书房,将朱安一个人留在冰冷的新房。

5天后,鲁迅借学业繁忙之由,匆匆返回日本。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1909年,鲁迅回国,他好友许寿裳说:“她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可以影响很多读书人的思想,却无法改变朱安这个目不识丁的旧时女子。

他不爱朱安,但他也不能和她离婚。一是在当时不开放的绍兴,离婚是一件大丑闻,他不能对不起母亲,二是他不能让朱安蒙受离婚的羞辱。

1919年,鲁迅携母亲和朱安一起北上。此后多年,朱安始终和周老太太一起生活,遥望着鲁迅奋斗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线,然后默默地照顾着他的家人。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朱安需要留在北京照看80多岁的周老太太,未能见其最后一面。

1947年6月,朱安去世。她的心愿是和鲁迅先生葬在一起,但却被安排葬在了周老太太旁边。

朱安的一生,爱得卑微。这个旧时代的女子,和张幼仪一样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在新旧变革的时代里,没有改变自己。如果,她曾在漫长的人生中,向新时代的女子靠近,也许最后的结局会不一样吧。

朱安之于鲁迅,满是无奈,没有爱,没有性,只是单纯的供养。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学生许广平,10年相守,她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1925年,27岁的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第一次给教过她两年书的老师44岁的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当天得到鲁迅热情地回信。

一来一往,便是10年。后来,这些信件集结出版,成为知名的《两地书》。

鲁迅与朱安结婚多年,深受无爱婚姻的折磨,对于爱情,他似乎不敢期待什么了。如果就这样度过一生,他也甘愿承受命运的安排。可命运终究对鲁迅不薄,他遇到的是个性直率,特别有主见,永不服输的许广平。

在许广平的坚持与勇敢下,鲁迅终于放下多年的包袱,勇敢爱了。

1927年10月,二人在上海正式同居。1928年,许广平怀孕,两人正式宣布结婚。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他们的爱情,婚前有多浪漫,婚后就有多平淡。

婚前,鲁迅带着许广平到杭州游玩,享受二人世界;婚后,住在上海十年,距离家里很近的虹口公园都没有一起逛过。

婚前,他带她看电影,买最好的座次,照顾她的近视眼;婚后,他说电影没什么好看的。

婚前,他心疼她替他抄手写稿,感动地紧握她的手;婚后,她忙到没有一点儿时间,完全忽略了自己。

生活的柴米油盐磨灭的不仅仅是普通夫妇的爱情,也磨灭了伟人的柔情蜜意。

岁月横陈的琐碎中,许广平消耗所有的时间照顾鲁迅和儿子周海樱的日常起居。织毛衣、洗衣做饭、查阅资料,做鲁迅先生24小时全职的保姆兼助理。婚姻生活里,她俨然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完全忘了自己,丢了个人梦想。

许广平经常说:“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

而鲁迅先生则说:“相依为命,离则两伤。”

他们就这样相依为命了10年。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临终前,他握着许广平的手,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鲁迅走后,她一直坚持整理他的文字。他去世10周年时,她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其中写道: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嫁给鲁迅后,个性强烈的许广平甘愿牺牲自己的梦想,全身心照顾鲁迅。她爱得浓烈,爱得无私。她也曾抱怨,也曾忧郁,但最后除了付出还是付出。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无从而知。对于许广平而言,爱上一个人,甘愿用十年来相守。其中冷暖,甘之如饴。

许广平之于鲁迅,他爱她,依赖她,也愧疚于她。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好友女儿马钰,7年书信,不知此情为何情?

1925年,15岁的马钰第一次见到父亲马幼渔的好友鲁迅。

文质彬彬的44岁的鲁迅先生给15岁的少女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喜欢他的才情,喜欢他的幽默。而后,马钰写下了《初次见鲁迅先生》一文,刊登于当时就读的中学--孔德学院校刊上。

后来,鲁迅亲自将这篇文章编选收进《鲁迅著作及其他》一书。书出版后,他亲自送给她一本。

1926年,马钰第一次写信给鲁迅,表达自己学农的愿望。鲁迅回复:“女孩子学农的不多,你想学,我赞成。”

虽然马钰后来未能如愿以偿,但这次写信开启了二人长达7年的信件往来。

在鲁迅简单枯燥的感情生活中,有过交集的女子少之又少,在其文字里被多次提起的女子更是寥寥可数,除了许广平,便是马钰了。在他的日记里,提及马钰的有50多处。他一向很少赠书,但每有新书,都会赠给马钰一本。

鲁迅给许广平写信,经常提到马钰。《两地书》中记载:“今天下午我访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渔,他未回,马钰因病进了医院许多日子了。”

没过几日,鲁迅再次提及:“晚上是在幼渔家里吃饭,马钰还在生病,未见,病也不轻,但据说可以没有危险。”

鲁迅时刻关心马钰,连掩饰也不掩饰。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他们之前的情谊是不是爱情,很难评判,但这份情谊比一般友情更加深厚。

彼时,他们之间隔着一代人。她是他好朋友兼同事的女儿,他是她仰慕尊敬的文化大师。他的身边有许广平,她的身边也有众多追求者。

即便是才子佳人相互有爱意,也只能深深藏在心底。

1933年,马钰退学与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结婚,未曾通知鲁迅。

日后,鲁迅从别处得知马钰结婚的消息。他沉吟片刻,只说了一句话:“那就不要再送书了。”

如果他不爱她,又为什么要避嫌呢?

马钰嫁给杨观保,虽有“下嫁”之说,但杨观保自小踏实稳重,待人宽厚,低调努力,有能力过上稳定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深爱着马钰。

马钰是一个想得特别明白的女子,才华与生活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婚后的她,一直过得很安逸,不像同时代的其他女子,跌宕起伏,流离失所。

马钰之于鲁迅,有父辈对子辈的关怀,大抵也有一份隐忍的男女之爱吧。

注定不能在一起,那就相忘于江湖,不打扰。

鲁迅生命中三个特别的女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总结

性格决定命运。

朱安、许广平、马钰,她们都与鲁迅有过交集,因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

我们不能说谁的选择更对,也不能说谁更可怜抑或是谁更幸福?

最后的结局,都是她们流年里的宿命。

如果她们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得足够热烈、不悔,那就够了。

跨过民国旧时代,即便新世纪的女性,也有很多人面临着相似的爱情、婚姻故事。不管我们扮演着谁的角色,都希望我们足够勇敢,足够幸福。

愿每个女子,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够做到不悔此生!

水木京华的小迷妹,一个可盐可甜的软萌妹子,飘荡在北京,寻找着武侠梦的江湖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