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民国女子

边界感,这一抽象的概念,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举过一个关于刺猬的例子;

在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们分开,相互不能靠近,但御寒的本能又促使它们聚在一起,刺痛却使它们再次分开。反反复复,它们经过几次重复,找到了彼此之间相隔的最佳距离,即在疼痛感最轻的情况下又能得到最大的温暖。

在心理上,边界就是刺猬身上的刺,边界感就是我们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又能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时,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之间清楚的界限。

张爱玲,曾经“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一个家喻户晓的民国才女,身上的才气和经历,让她变成了一只优雅的刺猬,让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张爱玲: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民国女子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距离内。也许,张爱玲看到了人和人之间还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够更好的相处,在她的生命尽头,她选择了自己的生活。

失败的家庭婚姻经历,自己给自己造就了深深的边界墙

出生于上海名门望族的张爱玲,熟读诗书,从小就有艺术细胞和文学天赋。然而父母之间性格合不来,加上她的父亲吸鸦片、逛青楼,母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在张爱玲10岁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之间协议离婚,张爱玲跟其父亲生活。她的父亲娶了继母后,对张爱玲的关心更是少之又少,更甚对她进行暴力。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少年及其缺乏爱的关照。

张爱玲在自己的心里深深地隔起了一堵墙,心理上的弃儿角色,黯淡的生活经历,造就她孤高气傲的气质。


张爱玲: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民国女子

所以在她的亲生母亲37岁客死伦敦时,想见女儿的最后一面,也被她冷冷地拒绝了。

1955年她离开香港,只身来到美国生活,这个消息也只告诉了姑姑。家庭亲情的缺失,使得她在旁人看来有些“不近人情”,对其弟弟张子静缺乏关照,对他穷困的生活状态也不想给予半点接济,就连她死后,也把财产全部留给了朋友宋淇夫妇,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弟弟。

亲情呵护的幼小心灵早已被冰冷的家庭环境所残害,已经没有温暖的心去呵护他人。

在爱情里,人会选择卑微到尘埃里

23岁时,张爱玲凭借小说《沉香屑》在上海文坛展露头角,之后发表的《倾城之恋》,更是让张爱玲以"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的名声响誉文坛。

24岁时,张爱玲在杂志《天地》第十一期中,发表了小说《封锁》。时任政治官员的胡兰成,在读到这篇小说时,就对作者充满了好奇,当即写信给友人,希望有机会和作者相约见面。

儿时父爱的缺失,在张爱玲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大的老男人。

张爱玲和胡兰成见面后,彼此之间产生情愫。但胡兰成已有妻室,并且年龄大张爱玲十几岁,不被世人理解的爱情,张爱玲却不以为然。

1944年,胡兰成和妻子离婚,这样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就可以更近一步,步入婚姻的殿堂。“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的结婚誓言让他们有了夫妻的名义。

张爱玲: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民国女子

张爱玲和胡兰成


但随后胡兰成又与一位护士结婚,把张爱玲忘在了脑后。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胡兰成的变心,让张爱玲深深被这个男人刺痛了心。

曾经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自古以来带给人们是美好的事物。但张爱玲看来,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

分开后的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诀别信,对于爱情,张爱玲自己说她“只是萎谢了”,她选择离开,去到了美国。

在爱情里,张爱玲把自己放的很低,对爱情不会热情过头,当一个人不爱了,就不再干涉他的生活。

爱上一个人,心会一直低,低到泥土里,在土里开出花来,如此卑微却又如此欣喜。

远而不疏,近而不入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夏志清和张爱玲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两个同龄,没有尊长之分,夏是名校教授,文评届的权威;张是夏眼中的文学大家,彼此都心存敬重,这是维系彼此之间珍贵友谊的基础。

张爱玲也曾说过,夏志清是她唯一信任的人。

夏志清对张爱玲来说,可谓是恩重如山。

张爱玲在嫁给第二任丈夫赖雅后,生活仍然居无定所。夏志清就请出版社为张爱玲的作品打开一条通道,他又请朋友和学生,为张爱玲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此后,张爱玲的生活境况有所改善。

52岁时,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像幽灵一样独自离群索居,穿着用纸做的衣服,生活极其简单,一个烧饼可以吃上两天。并且她经常闭门谢客,在这样孤僻的状态下,张爱玲度过长达23年的幽居生活。

后来的张爱玲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打交道,不与社会接触,甚至到达不近人情的地步。

张爱玲:一个有着边界感的民国女子

张爱玲


夏志清说过:“张爱玲晚年精神出现幻想症,认为美洲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搬家。根本没有家具,拖着一大堆纸袋不断四处搬家,把自己翻了十几年的英译《海上花》手稿搞丢,把赖雅的信和我给她的信也弄丢了。死时家徒四壁,屋里连一张写字台也没有,只有一个旧床垫,她太苦了!”

但张爱玲连自己的地址都不愿意告诉好友,张爱玲与夏志清之间有了隔阂。但一直到晚期,他们都还互致关切的问候,每年都寄送贺卡,表达祝福,然而终究有一定深度的信愈来愈少。

75岁时,张爱玲预感到自己生命将至,就在自己的寓所里,穿戴齐整后,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孤独地离去。七天后,张爱玲过世被发现,按照她的遗愿,她火化后的骨灰,撒入了太平洋。

张爱玲和夏志清之间的友谊,没有谈不上天长地久,却好的恰如其分。

友谊的边界,不是彼此不拿自己当外人,恰恰是“把自己当外人”。

不同性格的人,边界不同。张爱玲这样的女子,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用边界划开了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