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春秋末期,周王室式微,他早已不比于从前的“天下令,尽出于周天子”。

在这时,天下各路诸侯又纷争不断,割据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瑟瑟发抖。虽然周王空有天子的威望,但实际的国力却处在极其尴尬的小小鱼的位置上。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周王祖上的风光终有一天,还是会被消磨殆尽,而这剩下的就只有礼乐崩坏的叹息。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连直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孔子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其实早在周慎靓王时期,就不复体面了。有一次,秦国的宰相樗里子(秦惠王之弟)携车百乘,途径周王王都洛阳。一时间,惹得周室上下慌张不已,如临大敌。面对强大的秦国当邻居,他又有摩拳擦掌的虎狼之师囤积在边境,周慎靓王怎能不防?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于是,他便以对待贵宾的郑重礼节,“迎之以卒(卒:百人,有可见其重视),甚敬”。

楚怀王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于是下令“让周,以其重秦客”。楚国大臣游腾说道:“周君岂能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可见,当时的周王所处的境地是何等的尴尬。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柿子都往软了的捏,所以说弱国无外交,可叹。

后来,在周惠公时期,秦国更加强大,邻边有魏国崛起,南有楚国虎视眈眈,东方还有齐国这样的庞然大物。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夹缝中讨生活,不可不谓之可怜。

尽管实力不如各诸侯,可能现在连虾米的位置都有些困难,但至少周王室还有“天下九鼎”作为曾经辉煌的象征,这个“九鼎”是天下之主的荣耀。曾经,周武王从殷商手里夺了回来,定鼎天下,所以说周朝延绵八百年生生不息。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而时至今日,今时不同往日,这“九鼎”保着也费劲儿,又是个烫手的山芋。

秦武王派重兵攻打周王,而周王苦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没办法只得苦苦支撑。周王忧心忡忡,派周大臣颜率急忙出使齐国,向齐王许诺将“九鼎”献之于他。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齐王一听,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便欣然出兵救下被重重围困的周王室。

好吧,该兑现诺言了。这周王如何肯将关乎祖宗社稷的宝贝交出,所谓头可断血可流九鼎不能丢。

于是大臣颜率又出马了,颜率先对齐王微微一鞠躬,问道:“不识大国何涂(通途,路途)之从而至之齐?”

齐惠王答道:“寡人将寄径于梁。”(寡人准备从魏国借道)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颜率说:“魏国君主对九鼎垂涎已久,九鼎入魏国有去无回,借道魏国不是可选之策。”

齐惠王又说道:“寡人将寄径于楚。

颜率说:“楚王向来想问鼎中原,九鼎入楚国如如虎口,请大王三思。”

齐惠王没辙了:“那怎么把九鼎运出来啊?”

颜率心中早有谋划,说道:“周室取代殷商,得到九鼎之后,一鼎便有九万人搬运,九鼎就有八十一万人搬运,各种器械人力物资途径保证齐全,才敢将九鼎送到王都。我这也是为大王忧虑啊,没有充足的准备不敢轻易动这九鼎。”

齐惠王唉声一叹:“子之数来,犹无与耳。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颜率口上答道:“不敢欺瞒大国,只要您有合适的搬运方案,周室自然备好九鼎。”

此事不提,九鼎依旧放置于周室王都。

总的来说,还是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强国是爸爸。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又何尝不是曾经中国近代的缩影,在强国比拳头的夹缝中求生存。好在近代的中国人敢于破而后立,顺应时代的发展,终于摆脱近代的耻辱,做了自己的主人,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吃饭。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而周王室缺乏破而后立的勇气,也是时代之所迫,毕竟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使得陈旧的制度和观点终将被历史所遗弃,化为灰烬。

但是,这里犹且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当代的中国有九鼎利于天下,这九鼎就是民心的散布,只要民心不散,民族精神不灭,中华血脉不断——

周王室与九鼎的前世:中国当代的九鼎在哪?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个时代终究属于中国,属于以史为鉴,时刻谨记自己使命,勤勤恳恳,继往开来的中国人。

可以说,我们是中华民族血液的延续,也是中国未来历史的开创者,我们要有这个绝对的信心,这比什么都主要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