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遼寧路上的貯水山,很多人稱呼為"大廟山",青島人都知道。對於老市北的人來說,大廟山就像是家門口的公園,是許多人早晨遛彎鍛鍊的所在,甚至市立醫院附近的住戶,也會到那裡休閒消遣。

山不在高,有史則名。如今的大廟山,官方稱謂是"貯水山",在舊時候,它還被德國人稱作"毛奇山",被日本人稱作"若鶴山",再往前追溯,它還有"烽臺嶺"和"馬鞍山"的民間稱呼。但是在老青島的口中,最常聽到還是"大廟山"。

今天來說說,關於貯水山的那些往事。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馬鞍山上的烽火臺

馬鞍山的稱呼,來自它的象形,從遠處望去,貯水山像是馬鞍的形狀,東側山體海拔約八十米,西側海拔為七十餘米,一高一低如同馬背的鞍子,所以當地人叫它"馬鞍山"。追尋歷史足跡,至遲明代,馬鞍山上已經有了軍事用途的烽火臺。

膠東一帶多設衛所,用於守備海上倭患,馬鞍山則是前海一線的戰略要地,這裡設置烽火臺,示警信號可以傳到很遠的其他要塞。有了官府設置的烽火臺,這處山嶺又有了"烽臺嶺"的稱呼,由此為界,山嶺兩側的平坦地區,分別稱作"臺東"和"臺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的兩個著名地理標識——"東鎮"和"西鎮"。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毛奇炮臺和若鶴神社

1898年,憑藉《膠澳租界條約》,德國人堂而皇之佔領了膠州灣的土地,他們也看上了烽臺嶺這塊戰略高地。他們修築工事,在山上建造了一處2000噸的儲水池,承擔向市區輸送清潔水源的任務。還架設了3門加農炮作為防禦炮臺,以德國陸軍參謀總長的名字,命名為"毛爾提克炮臺"。與之配合,在山頂和山腰多處,修建了形狀各異的碉堡,形成"明臺暗堡"的交叉火力網。此山,也改名為"毛爾提克",也音譯為"毛奇山"。

1914年的日德戰爭,日本成了贏家,取代德國佔領了青島。日本鬼子也看中這片山嶺,他們看中的是這裡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山上修建了一座日本神廟,叫做"青嶼神社"。日本人把"馬鞍山"想象成展翅飛舞的仙鶴,因此稱為"若鶴山",並將山上的德國人儲水池擴容為4000噸,以滿足日常需要。

井字形的大門,被稱為"鳥居",修在山腳,一路臺階直通山頂的神社,用來悼念在戰爭中逝去的亡靈。大廟裡供奉著日本的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以及進攻青島時死亡軍人,即所謂的"高級英烈"。每年秋10月,會有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廟會。神社前殿為拜殿(前殿),用於舉行祭拜和舉行儀式。中殿為本殿(主殿),用於供奉神主靈位。後殿為寶物殿,用於收藏和供奉社內法器。當地老百姓分不清日本神社和中國廟宇的區別,把神社當成日本大廟,因此這裡才有"大廟山"的叫法流傳至今。

山上原先豢養了一些鹿、猴、熊等動物,還栽植了櫻花和松柏,這都是日本文化中比較常見的動植物。鳥居的東側有蓮池,西側設角力場,還有其他一些娛樂場所,專供日本人玩樂,所以這裡也被叫做"株式觀物園"。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擁有儲水池的貯水山

大廟山一直是戰略要地,山腳下感覺不到什麼,站在炮臺頂上,舉目四望,就能夠感受到這座小山居高臨下的威懾力。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山上仍然保留了德國人和日本人當年修建的貯水池,於是此地的官方名稱定為"貯水山",改革開放後,此地被闢為群眾休閒娛樂場所,是市裡著名的兒童公園,後來就變成貯水山公園。

出於對日本侵華的痛苦記憶,若鶴山的青嶼神社,早已消失在歷史中,但是明代烽火臺、德國人的毛爾提克炮臺,卻有幸保留下來,幾處殘破的碉堡和一條不長的地下通道,似乎仍然能將人帶回到炮火紛飛的年代。如今,它們都是貯水山公園的一部分,也是很多青島人兒時的回憶。

當地老百姓分不清日本神社和中國廟宇的區別,把神社當成日本大廟,因此這裡才有"大廟山"的叫法流傳至今。日本大廟沒有了,他們修造的百級階梯尚存,當時叫做"參道",即參拜道路之意,老百姓卻習慣叫它"一百零八蹬臺",實際臺階為109級。一步一步緩緩登上,足以讓人氣喘吁吁。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貯水山上的櫻花美景島城聞名,每當春天,櫻花道旁的櫻花如雲似霞,引來不少遊客專程前來觀賞。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流亡校舍和難民營

抗戰期間,日本大廟曾經臨時作為私立煙臺國華中學的流亡校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地方政府將原先的日本"青島神社"改建為"軍人忠烈祠",每年7月7日,在此公祭"七·七"事變和抗日期間為國捐軀的中國將士。後來因地方民眾反對而終止。

解放前夕,山東周邊許多地區的難民湧入青島,一時找不到合適住所,就把山頂的日本大廟作為臨時容身處。其中一些惡霸、地痞流氓、還鄉團等,也紛紛以"難民"的身份逃竄來此,廟裡住不開,就在山上搭起帳篷,隨意大小便,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山上樹木植被多遭破壞,綠地荒蕪。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解放後的群眾文化娛樂場所

"一百零八蹬臺"的北側,還有一棟房舍,是日佔時期修建的射箭房,解放後被改造成學校使用,稱為"市北民辦中學",也叫"大補丁"。學校搬遷至丹東路以後,此地房舍改為織布廠使用,後來拆除。

解放後,貯水山開始護山造林,經過幾次大規模植樹,植被逐步恢復。五十年代中期,市政投資修建園內道路,補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復綠地,建成群眾文化公園,定名為"貯水山公園"。

公園的景緻得到恢復,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年輕人經常在此戀愛,當時貯水山又有"鴛鴦山"的美譽。六十年代中期,貯水山南麓建立市少年宮,佔地1.3萬平米,成為小學生文體活動,觀看電影、文藝演出的重要場所。

七十年代中期,貯水山公園恢復航模、艦模隊,組建小武術隊,又成立射擊隊,射箭隊。1984年,嶄新的少年宮落成,設有乒乓球、武術、藝術體操訓練館,並配有完備的訓練設施,先後開設藝術、體育、科技和群眾性活動四大類20多項專業課程。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旱冰場和打夠級

七十年代初,公園利用西南角的大水窪,修造了一座下沉式露天旱冰場。溜冰場建成後,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體生活,旱冰場有一圈梯形看臺,可同時容納千人,晚上經常有文藝演出和體育表演。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曾經舉辦過兩場"洛玻杯"全國拳擊大獎賽,青島拳擊運動員大顯身手,顯示了當時青島業餘拳擊運動的實力,許多老青島至今印象深刻。

九十年代初,大廟山一度成為島城市民聚集打牌的場所,青島流行的打牌模式稱為"夠級",在大廟山切磋的很有一批高手,人們自帶馬紮,每一幫打夠級的身後,都圍著一層擁躉,有的一站一看,就是一天,甚是熱鬧。那時候還有句俗語,如果說誰的牌技差,就會被調侃,"這水平到大廟山,讓人一馬紮子就砸出來了"。

醉青島:貯水山、大廟山、兒童公園,特別獻給那個年代的青島人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水平和資料有限,誠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