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春節”距今天一百多年?這是怎麼回事?


什麼?!“春節”距今天一百多年?這是怎麼回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轉眼就是2020年春節了,先給大家拜個早年,恭祝各位新的一年裡闔家幸福安康,萬事如意吉祥!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個舊曆年跟中國歷史一樣悠久。但你知道嗎?單就“春節”這個名字,其實是非常晚才出現的,晚到如果你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說“過春節”,壓根沒人知道你在說什麼。因為那會兒的春節還叫“元旦”——沒錯,就是現在老百姓俗稱陽曆年。 那麼“春節”這個名字是咋來的呢?你可能不知道,這裡面還藏著兩位曾經左右過中國歷史的大人物的“鬥法史”。 中國年的名字,在歷史上其實一直不停的改變,在先秦時,叫 “上日”、“元日”、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等。到了唐宋元明,則被稱為“元旦”、“歲日”、“新正”等;而清代,則叫“元旦”或“元日”。可以看出,變來變去,其實都跟“春”沒多大關係。相反,古代人認為農曆年其實是個冬天過的節日,因此才會另有“開春”的說法。

但轉折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1912 年1月2日,剛剛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佈第一份總統令,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1912年公曆1月1日(陰曆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且從今以後廢止舊曆——農曆年咱不過了。 革命剛剛成功,孫中山為何就要緊急廢止舊曆年呢?這恐怕與孫中山和其所領導的革命黨急於讓中國跟世界接軌的心情有關。另外,孫中山等人革命成功前長期在日本活動。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為了加快與西方接軌的進程,就立刻廢止了與中國農曆極為相似的“天保歷”,而改用了公曆節日。所以今天的日本公曆新年很多習俗其實就是從他們當年過舊曆年照搬過來的。見識過日本維新成功的孫中山等人當然想相信革新必先從曆法開始,於是就仿照日本,下了這麼一紙革新曆法的命令。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就迅速廢止舊曆年,改過公立新年了,還將舊曆年很多習俗遷移到新節日上。 然而,理想主義的孫中山們卻沒預料到這次改革在中國推行的困難。首先,與面積相對狹窄,且民間識字率較高的日本不同。中國幅員遼闊,且當時大多數老百姓都處於不識字的文盲或半文盲狀態。曆法改革行政命令在各省最多傳到幾個中心城市,之後就很難“下鄉”了。於是一度造成了城裡過“陽曆年”,鄉下過“農曆年”的奇景。而建政之初的民國政府需要處理的事物千頭萬緒,根本無力管控該局面。 其次,該命令在發佈時也犯了一個技術性錯誤——1月2日發佈,等於告訴老百姓年已經過完了。而舊曆年又不允許百姓過。這對於一年到頭就指望過年樂呵樂呵的中國人來說,可謂相當之不友好。新上臺的民國政府啥事兒沒幹,先不許老百姓過年。很多即便理解該命令的人也跟其頂牛,堅持要把今年的農曆年過了再說。 由於官民對立,1912年的中國農曆年過的雞飛狗跳。 不久之後,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這個難題被交給繼任者袁世凱解決。與出身職業革命家的孫中山過於理想主義不同。在清廷久於任事的袁世凱十分清楚前任命令的缺陷。但政令已經下達,朝令夕改有損政府威信,況且在曆法上與國際接軌確有必要。怎麼能完成兩全呢?袁世凱最終搞了帶有濃重官場老油條氣質的“權宜之法”。 與理想主義的孫中山不同,袁世凱是個講求效率的老滑頭。 1913年1月,他授意屬下給其打報告,稱“曆法初變,民間多有不適,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這個報告打上去之後,袁世凱立刻批准。於是舊曆元旦改頭換面,以春節的形式重新登上舞臺。 不過這樣改過之後,誰都清楚,其實陽曆元旦的意義在中國被大幅削弱了——畢竟老百姓不可能一年過兩個年。久而久之,元旦不是年,春節才是年的奇景,在中國才正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