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刘,关,张,是真兄弟情吗?

专杀2B主


你要拿《三国演义》说事,我没办法继续这个话题。但要说正史,我们都知道人家是君臣。只是在创业之初,他们三个能做到感情像兄弟。但实际上即使是三国演义的叙述,张飞更像是投资,关羽更像是政治避难。而且,你见过和老板一起打下天下的员工最后还能在事业起来后称兄道弟的?内部制度也不允许啊。刘备算是个好皇帝了,没有后世那样狡兔死 良狗烹的行径。

另外,刘备怒发冲冠为兄弟杀东吴这事也存疑。按照当时的情形,刘备政权是向上走的,孙权这个小辈还在草创并且人才还没冒尖。刘备兴师原因太多了,比如荆州要地必须夺回,自己兵强马壮真是最巅峰时刻御驾亲征加上为兄弟报仇的名正言顺,关羽这个梗只是一个契机。前期的势如破竹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是可惜战死了老将黄忠,坑了蛮兵。后面还是傲娇了些,不然不至于输的一败涂地。简直是给陆逊一个出头机会啊。不过这也是三国最有魅力的地方。抛开三国演义的夸张,历史上的他们最终确实也都没有落得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又各个名垂千古。


书痴世界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真兄弟情是不容质疑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带二弟关羽出兵征讨袁术,留三弟张飞守徐州。后因张飞酒后误事,暴打吕布的岳丈人曹豹,吕布在盛怒之下,领兵夺了张飞的徐州。张飞丢下刘备家眷,孤身一人杀出重围逃到刘备帐前,被关羽指责后,气急攻心的张飞拔剑就要自刎,被刘备急忙拦下后,深情说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也”。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刘备爱兄弟胜过爱妻子。后来,张飞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当了妻子。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领兵攻破徐州,刘、关、张三人被曹操大军冲散,刘备丢弃家小逃往河北投靠袁绍去了,张飞杀出重围,逃去古城当了强盗,关羽保护刘备家眷走得慢,被曹兵围困土丘,后由张辽劝回曹营暂住,关羽拒绝曹操劝降,不为金钱美女所诱惑,一直打探刘备的消息,后来,在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的时候,便不顾一切,千里走单骑的护送两位嫂嫂去河北找刘备,此乃真兄弟情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斩杀,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几乎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后中陆逊之计火烧连营,刘备因此兵败,病死于白帝城,此乃真兄弟情也。


M易2


【快速浏览】 的确是真的兄弟之情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虽然英雄多死于乱世,但是英雄的确出于乱世。
  • 砂石飞溅中黄沙弥漫;激越的马蹄声碎,尘埃中的河北涿州,出现三个人......

黄巾之乱平息了,在平乱之战中老一辈的一批英雄人物如:皇甫嵩、朱儁、卢植等终于拍死在沙滩上.....

然而时势造英雄,刘备就是乘乱而起的年轻一辈英雄。

刘备字玄德,约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出生地涿郡涿县(河北涿州)。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虽然距他的爷爷相距了二、三百年,但是仅凭这个头衔,刘皇叔足可以“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垂手下膝,顾自见耳。”帝王之相异于常人,这扇大耳成为福气的象征,当然,敌人是以此称呼他:“大耳贼来了”。

汉室当时面对黄巾蜂拥而起的局势对策是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叛乱,刘备知道机会来了。

历史惊人的相似,一千多年后的慈禧太后,面对“洪杨之乱”,同样的是相同的对策,由此产生不同于八旗军的湘、淮军,也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些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

河东解良(今山西解州)人关长生,后来发达了才改为云长。说到关羽,第一印象就是美髯和红脸。小说或者戏剧描写都是:“身长九尺(按照今天的计算应该身高2.O6米)髯长二尺(按照今天计算应该长约1尺5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涿郡人张飞,字翼德。其实张飞在家乡时,礼贤惜英,大有名士之风。而真正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位白面郎君。巜三国演义》却称:“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相书认为这是“飞虎形象”,这一点已经为广大读者认同,不必较真。

张飞的武艺与关羽不相上下,“万人敌,为世虎臣”。这是对张飞的评价。

刘备于涿郡招兵,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可谓相识恨晚,其关系亲同兄弟。

《三国志》记载:“寑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众,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足见三人的关系是休戚与共,患难相携的。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打过桩,一起拓过荒,一起上过香,一起走四方,有你铁哥们,遇事不发慌,欢乐齐分享。

  • 阳春三月,不仅有人面桃花,更有三人结拜。

近二千年前的涿郡某山村桃园的如锦桃花依然笑春风,它们齐唱:“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中为你等候,我还在土中为你守候......”

守候或等待的是桃园三结义兄弟之间的忠诚,忠义,忠德。

写此文时,正值桃花欲放,当它盛开时,我要问红云飘荡的桃花:你等来了吗?

无需等待,今昔何夕,岂是汉时。他们结义内涵是对汉室的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特别是“关云长挂印封金”对刘备的仁义和忠心,这是对道德的坚守,所以后人说关公义薄云天。

关公之义还体现在“知恩必报”、“言而有信”、“有始有终“、“玉虽碎不改其白“、“死不屈节,视死如归”。“屯土山约三事”是关公战败被曹操困于土山而作的选择。三事是:

1.]降汉不降曹。

2.]曹操按照汉室对皇叔的俸祿来养赡、礼待刘皇叔的二位夫人。

3.]但知刘皇叔去向便当辞去。

关公的“三约”忠诚的是刘备,张飞和汉室,始终不渝,假如没有这三约而降,就是变节。

曹操爱才如命,为了收买关羽,“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进爵,送美女随侍左右。

钱财被送入刘备夫人独院封存,美女被关羽送去服侍刘备夫人。在得知刘备去向后,关羽反复向曹操辞行都拒绝会见,万般无奈下写下一信于曹操相府,挂官印于住宅,没有带走曹操赏赐,只带二十余随从保着刘备两位夫人投奔千里之外的刘备。

赤壁之战的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不顾自己已经立下生死军令状,还是选择报恩释放了曹操。因为君子必报“滴水之恩。

张飞之“义”是他说的:“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这是张飞对关羽归来后的话。

张飞之“义”是“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耿直简单。

刘备面对二个“义结金兰”兄弟的被杀,不顾一切的发兵报仇,虽然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不顾全大局”的作法,但是,在近二千年前的桃园誓言音犹在耳:“不愿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刘备忠实的实现了自己在桃园的这一诺言。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刘、关、张的“兄弟之情”,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忠诚、忠实、忠心”还是应该主张的。


良人执戟2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解读起三国来了,而且解读的角度越来越奇怪,有些观点甚至跟罗贯中的是截然相反的,在三国演义的原文里面,作者的立场很明显,就是尊刘贬曹,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然而说是美化刘备,刘备的能力还是被弱化了。

但是现在大家都觉得曹操很厉害,刘备很无能,这种趋势其实在易中天讲三国之前就存在了,那么问题来了,三国的历史真那么黑暗吗?刘关张之间的情谊是真是假。

三国时期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黑暗,现在是被人过度解读了,那段时期,虽然是兵荒马乱,但是也有豪杰四起,既有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也有刘皇叔这样的仁义君子。

古人应该是没有现代人心思重的,至于刘关张之间情谊的真假,也很简单,刘皇叔作为蜀汉的开拓者,蜀汉的存亡才是他应该放在第一位的,至于兄弟,桃园三结义的情节或许有,但是他们之间的情谊肯定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好。

毕竟历史和演义小说还是有区别的,看的小说多了,你就会发现,在古代每一个起义成功的开国大帝,对他们的评价都是爱民如子,天命真子,如果换一个朝代,说不定皇叔真能成功呢?

至于情谊,对于刘备这样的人来说,重要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到了抉择的时候,该舍弃的还是要舍弃,但是如果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霸业还有帮助,那么他们依然还是好兄弟。





軍少影视


关注

大家都说《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不过开篇有个情节就是假的,那就刘关张三兄弟结拜。异姓兄弟结拜,这是元明时期才有的说法,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是没有这种说法的,不过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可见,三人的感情确实是非常深厚,和小说中描述的十分近似。

提起这三兄弟,首先我们脑海当中就会映现出他们的相貌。小说当中描述刘备是“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典型的一副大富大贵之相,十足的主角光环;关羽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长着和红楼梦中王熙凤一样的眼睛,按照汉代一尺约是22厘米,折算一下大概快要两米的样子。

张飞比关羽矮一点,不过也有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就是典型的络腮胡,还有萌萌哒的大眼睛。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这哥仨的相貌,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变的认知。加之94版《三国演义》恰到好处的演员形象,更是根深蒂固了刘关张的人物形象。不过这些都是小说描写,那么在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呢?

先看刘备,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股,顾自见其耳。”身高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之间,还有一个就是耳朵超级大,这个描写应该非常靠谱的。而且陈寿还单独提及了一下刘备的身高,在史书当中,能被提及身高的,都是比较出众的。比如诸葛亮,身高八尺,常人身高都不会记载。可见刘备这个七尺五寸,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而关羽和张飞的传记里,就没提起身高这个事,可见在兄弟三人当中,刘备是最魁梧的。

再说关羽,《三国志》压根就没记载其相貌,不过有个细节,就是诸葛亮曾经给驻守荆州的关羽写信,夸赞他是美髯公。可见关羽的胡子应该是很漂亮的,不过也可能会像演义当中那样夸张。同时关羽的武器,很有可能是长枪,《三国志》记载关羽“刺颜良于军中。”而且偃月刀这种造型,本身就是军营里的饰品武器,而不是杀人的武器。

三弟张飞的记载就更少了,不论是《蜀书·张飞传》,还是其他人的传记,都没有任何关于张飞相貌的记载。不过刘禅接连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为妻,可见张飞的女儿不可能太丑,要不然刘禅不可能连着娶两个。但是这对于证明张飞的相貌,也不算十分靠谱的证据。同时,历史上流传张飞喜好书法和画美人图,这些是子虚乌有的,汉代压根没有美人图这种画法,而且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在东汉还不是很流行。

总结一下,史书当中,刘备耳朵大,个子高,关羽是美髯公,张飞相貌信息为零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勇的世界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爆发,刘关张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并与桃园结为异姓兄弟,史称桃园结义! 刘关张虽为异姓兄弟,但是对外却是以主仆相称,到了刘备称汉中王时,是为君臣关系!



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三国历史刘,关,张,是真兄弟情吗?

说到江湖名号最响亮的把兄弟,很多人都会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头一篇就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位好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起誓结拜兄弟,共同闯荡江湖的精彩故事。

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初起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人多集会的场合)侍立终日。”这里所说的“恩若兄弟”,是形容刘备与关、张关系密切,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则是君臣关系的典型写照。

《张飞传》上又说“少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共事先主”,是说共同做为刘备的部下,事奉刘备;“飞兄事之”,是说张飞把关羽当做兄长来事奉。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而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他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左右,比刘备还大两岁。

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

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

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大一岁。如果二人以兄弟相称的话,那么刘备反倒是弟弟了。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桃园三结义显然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情节,但罗贯中写三国,虽然有些是向壁虚造,但基本上都是从史料上的相关记载引申发挥出来的。罗贯中拉出桃园拜把子的桥段,大概是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句话得到的启发:“先主与二人(关张)食则共器,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不避艰险。”

其实不看《三国演义》,从正史这段史料上来看,刘关张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据《三国志》记载,因为古涿州地临近边境,为了防御北方乌桓、鲜卑的捣乱,刘备就在家乡聚集壮士习武,交结了张飞和流亡涿州的关羽。也就是说,早在公元184年(东汉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前几年,年岁只有二十多岁的刘备就和二十上下的关羽、张飞走在一起了。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刘备应该出身小市民阶层。因为同族刘元起的资助,刘备还拜大儒卢植为师,读了两年私塾。刘备青少年时代,喜欢和街上的豪侠少年结交为友,“善结交”。在结交的兄弟当中,也只有关羽和张飞一直跟着刘备。在刘备穷酸破落的时候,关张始终对刘备不离不弃,即使打散了,不远千里也要找到大哥。前途虽然凶险万分,但兄弟们抱成团在刀山火海中打天下。

刘备是个非常重感情的男人,关张对自己忠心可鉴日月,刘备当然待关张如亲骨肉。关羽和张飞已经刻进了刘备的生命里,成为刘备人生的一部分。

刘备虽然非常尊敬他的首席智囊诸葛亮,但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事业上的联盟,是一种英雄的惺惺相惜。要论感情,刘备未必把诸葛亮当自己人,不然也不会临死前在白帝城费尽心机地玩托孤,傻子都知道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

刘备对关羽和张飞则已经不单纯是友情,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越是关系疏远的越是客气,越是关系死铁的越是随意。

如果以刘备的感情倾向来论,真正属于刘备集团核心的只有关羽、张飞、糜竺、法正。糜竺在刘备当年最穷酸的时候,不仅把妹妹嫁给了刘备,而且把自己的家财奴仆全都献给刘备。

糜竺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因为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感情投资,让刘备对他一辈子感恩戴德。刘备平蜀后,在权力分配上基本没糜竺的份,不过刘备对糜竺“赏赐优宠,无与为比”。独一份,没有之一,糜竺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能还略高于关张。

糜竺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刘备在做事业的时候也指望不上他。刘备在荆州已经基本形成了人才储备骨架,文有诸葛亮、庞统、马良、殷观,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魏延、霍峻,事业的发展即将迎来大井喷。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率主力北伐曹操,荆州空虚之际,开始对荆州下黑手。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吕蒙和陆逊玩了一出漂亮至极的白衣渡江,一举拿下关羽,全盘黑掉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就此告别人间,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历史。

关羽是和刘备血雨腥风一起闯荡出来的,关羽的死和荆州的丢失对刘备来说几乎就是塌天的灾难。再加上守上庸三郡的孟达等人叛蜀降魏,致使蜀军连接失去了两条进攻中原的捷径,刘备一夜之间几乎面临着破产。

刘备伐吴的真实原因,无论是《三国志》《华阳国志》还是《资治通鉴》,提到的都是为关羽复仇,至少从字面上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陈寿说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常璩说刘备“将东征,以复关羽之耻”,司马光说刘备“耻关羽之殁”。关羽之死对刘备的刺激极大,《三国演义》为了美化关羽的魅力和刘备的仁义,把刘备攻吴写成了纯粹是为二弟关羽报仇。

当然如果死抠字眼的话,也可以把关羽当成荆州的代名词。但从“恩若兄弟”和“恩犹父子”这两句评价来看,刘备和关羽的感情极深,可以理解刘备这种愤怒而绝望的心情。周瑜死的时候,孙权不也是哭得死去活来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何况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热血兄弟!关羽之死不仅让刘备悲恸欲绝,对张飞的心理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虽然史书上没明说张飞对关羽之死的感情反应,但三国志张飞传开篇就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关张二人已经成了名将的代称,关不离张,张不离关,就如同杨家将中的孟(良)不离焦(赞),焦不离孟。二哥死了,张飞的痛苦可想而知。

刘备对张飞向来是非常疼爱的,大哥往往都对幺弟有特别的感情。刘备很了解张飞的为人脾性,和关羽正相反,善于上而严于下。刘备经常劝张飞对身边的下人不要太狠,如果下人一旦被逼急了,张飞随时就有生命危险。

张飞也是头犟驴,对刘备的善言警告当成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都说刘备料人灵光不如曹操,其实未必,曹操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初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很自信地告诉手下:“兖人皆可叛我,唯独魏种不会抛弃我。”结果第一个叛变得就是魏种,差点没把曹操羞死。

刘备看人很准,张飞要是听刘备的,哪怕是稍稍收敛一下,也不至于在即将出兵为关羽报仇的前夕,被手下人愤怒地杀掉。关羽被杀后,张飞成了刘备仅有的心灵依靠,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是在为张飞而活着。

张飞的死对刘备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感情打击,当年三兄弟一起快意恩仇,在江山湖野纵横飞驰的场面,永远留在了刘备的记忆深处,将陪伴着刘备一起消失在苍天大地之间。

随着刘备兵败夷陵,不但关羽之仇没报成,刘备也因为这场大惨败而心力交悴,最终在白帝城撒手人寰,时年六十三岁。

最后,让我们看看刘备当了皇帝之后,给了关羽和张飞什么待遇呢?刘备死后,刘禅做皇帝三十八年之后的景耀三年,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被追谥为“桓侯”。

我们再来看一下孙策孙权两个亲兄弟,孙策创下东吴基业后,由于被人暗杀,最终把基业留给了弟弟孙权,他对弟弟可以说很照顾了。而孙权称帝后,也只不过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罢了。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刘、关、张亲如兄弟般的感情了。

综上所述,刘、关、张虽然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桃园三结义也未必可信,但他们在共同的人生奋斗中的确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三人之间的感情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亲兄弟,由此,我认为,他们之间有着亲兄弟般的真的兄弟情!


华军abc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就非常情投意合,同一张桌上吃饭,同一张床上睡觉,情感极为深厚,然而他们之间的情谊真如大家看到的这般,不能同生就要共死么?至少从最终三人的结局看并非如此。其实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手足之间都会有间隙,更何况是三位异性兄弟了。只不过在大的利益上方向一致时,那么在外人看来自然是一体的。同样的,虽然当时刘关张三人各有心思,但最早都是想在乱世之中立足,关张二人需要刘备皇叔的身份来造势,刘备则需要关张的骁勇来支撑乱世之中接踵而来的纷乱征伐,同时有此二人在自己身边,也能彰显出自己的仁义亲和,因此看上去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刘备是脸厚心黑的人,从当年他顾及名声,宁可抛下妻子,也不愿放弃百姓,还当着赵云的面将自己的儿子摔在地上,可见其收买人心的功力。毕竟在乱世之中,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刘备当时的反应如何?书上说,刘备当时口中喊着关羽的名字,大哭不止,以致晕厥过去。而此时刘备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失去的可是荆州啊!要知道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乃是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提及的,蜀汉要一统天下的重要支点,一旦失去荆州这个支点,那就意味着刘备难以从蜀汉出兵远征,从此蜗居在蜀地再也没法一统天下了。所以当时刘备会昏厥过去,主要还是因为荆州被东吴夺走了,但关羽毕竟是自己的二弟,如果在这之后不将为关羽复仇的话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怎么能获得将这份巨大的损失换回军心的好处。毕竟大家看见刘备这般心痛,自然会有一种倘若自己身死,主公定然也会为我这般悲痛的感觉,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虚假感受,才是支撑刘备最终继续披着仁义外衣装作为关羽伤心的原因,因此,刘备这一次的哭泣,完全只是为了自己。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不太认同,毕竟刘备心念二弟身死而泣也无可厚非,但若真的意气相投,为何不真应了那句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甚至于假借关羽之死出兵东吴的时间,也是在关羽死后的三年,若真是意气相投,为什么不当即出兵征吴?这就说明所谓的情义,依旧是自己发展之外才需要考虑的东西。这一点在张飞被杀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刘备得知张飞死后,他的反应是,顿足曰:“三弟休矣!”。

当时刘备夜观星象,发现情况不对劲,当即请教算无遗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诸葛亮掐指一算,当即回答刘备,说只怕我蜀国又要失去一名上将,果然没过多久,阆中张飞的部将赶来称有急事要奏,这个时候刘备才觉察到不对劲,猜测到可能就是张飞出事了。当时刘备的反应确实就是如此,大家可以理解刘备当时仅仅只是略有惊讶:“啊?三弟出事了吗?!”

等前来的部将将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后,刘备这才证实张飞确实继关羽后又战,总之三兄弟之情有三分真七分假吧。





熊尼影视


三国志只说“兄弟”恩若,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一部纯小说。

每个人都说《三国演义》 七分真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离开,但是在开始有一个情节是错误的,那就是刘关张三兄弟成为了结拜兄弟。不同姓氏的兄弟成了结拜兄弟,这只有在元明时期才有。在1800年前的汉末没有这样的说法。然而,陈寿在《三国志》 刘关张中记录了三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可以看出,这三个人的感情确实很深,与小说中描述的非常相似。

1.在历史上,刘,关,张和关是真正非凡的。据《三国志·关羽传》,关余逃到朱县,刘贝正在村里聚集他的追随者,关余和张费投在他的门下。后来刘准备为平原相,而羽、飞为其他部部部马,分为制部曲,刘准备和两人‘同床共枕,恩若兄弟’。

2.关费瑟经常坐在人群中,整天站在一旁。后来徐州他失踪,关他被俘,曹操他派人劝说他投降,关羽毛还说:“我接受刘将军的厚意,发誓要一起死,不被出卖。”《张飞传》还记录到:“张和关于都是提前负责的,羽年长数岁,参与其中。”

3.从关于的誓约来看,他们当年似乎有过某种誓约,但史书上只说他们是“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是结拜兄弟。


黄浦江畔工作室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如果关羽对刘备不是感情深厚,又怎么会放弃高官厚禄跟随居无定所的刘备呢?

现在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古人的大义,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汉末三国讲究知恩图报不是很正常的事吗?田畴为了给刘虞扫墓被公孙瓒悬赏通缉;太史慈为了报孔融供养自己母之恩不顾危险替孔融守城;张绣为了给长官报仇而刺杀麹胜;臧洪为了救张超不惜得罪袁绍;刘备和关张“恩若父子”,所以关羽弃曹操而奔刘备不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德吗?这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至于刘备借刀杀关羽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刘备想杀关羽简直易如反掌,在成都摆下鸿门宴给杯毒酒多省事?何必赔上荆州?

我觉得阴谋论还是少信为好,那些阴谋论基本上是些不学无术之人开脑洞发明的,那些人多半三观不正,不如先去买本《道德经》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