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據《漢書-蘇武傳》記載,在漢武帝時期,漢廷與匈奴之間時常都有戰事。有一年,匈奴想與漢廷和解,於是便派使者來到漢廷,匈奴為了表示誠意,把所有扣留的漢朝使者通通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回應匈奴這一善舉,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率領1000多人出使匈奴,沒想到單于出爾反而把蘇武扣押想逼迫蘇武投降。蘇武說:"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爛,日從西升。"他寧死不屈,蘇武隨後被單于流放到北海無人區牧羊。並且說:“除非公羊生了小羊才放其回鄉。”誰都清楚這明擺的是不打算放歸蘇武。蘇武一個人在冰天雪地裡放羊,萬般艱辛。沒有糧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裡的食物充飢;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這時漢昭帝已繼位,匈奴老國王也已駕崩,換了新單于,漢匈議和,漢人和匈奴人通婚。漢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蘇武回去,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去,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當漢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設法買通了禁卒,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還活著、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訴了漢使,漢室使者是個聰明人靈機一動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牧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于聽後大為震驚,認為是蘇武的忠肝義膽感動了鴻雁,連鴻雁也替他傳送消息了。他無法再抵賴,只能向漢使道歉,把蘇武放了回來。

這就是蘇武牧羊的故事,也是鴻雁傳書的出處,隨著故事的流傳,鴻雁傳書也廣為人知,並逐漸演化為傳信的象徵了。

實際上,鴻雁傳書只是前人美好的想象罷了,古人由於沒有現在這般快捷方便的通信工具,當看到大雁編隊隨處遷移,不免覺得觸景傷情,思念遠方的親人,這不過是文人墨客用鴻雁傳書來抒發他們的思鄉之情罷了。

在初唐,鴻雁傳書的典故使用率就很高了。關於鴻雁傳書最著名就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寫的這首《一剪梅》。其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更是把人帶入一種相思而又崇高的境界,後來《月滿西樓》被今人以此作曲傳唱不衰。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雁傳書來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