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諫公”鼓吹樂

韓城“諫公”鼓吹樂

韓城“諫公”鼓吹樂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樂曲譜“諫公”是韓城市西莊鎮楊村王門後裔尊神敬福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古韻古味,優雅動聽。“諫公”曲譜由來已久,清順治年間,王姓家族每年春節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敲打“雲鑼”、“海牛”等樂器演奏的這種樂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間,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興旺,生活富裕,祭祖時感到樂曲單調,樂器破爛,後購置回鐃、鈸、雲鑼、海牛等樂器,經過精心探討,將曲譜起名曰“諫公”(即尊長之意),從此每年春節、清明節都演奏此曲,代代流傳至今。


  古樂曲譜“諫公”演奏獨特:一、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分別是金鐘破曉、海牛淨宮、道士清堂、雲鑼祭拜、古樂震宇。二、有特定的表演時間、地點。(一)樂器按順序在祭祖敬神時演奏;(二)在巷道中行進時遇到人多集中之地,改奏“諫公”曲,還敲打其它樂曲。三、曲調獨特。“諫公”曲譜分為八節,另外還有云鑼四曲,囔囔鑼一曲,鐃鈸行進曲一曲以及小鑼小鑔曲調各不相同,演奏時有獨奏、合奏,音色高、低、快、慢各異,十分中聽,四、鼓陣前後執事的擺設莊嚴肅穆,數目眾多,服裝顏色豐富多彩。

  古樂曲譜“諫公”演奏所用銅器較為特殊,鐃、鈸每副重5.5斤,小鑼、小鑔,面小、較厚,不同一般,特別“雲鑼”一副10個,音色不同,各具特色,且難以製作,十分珍貴。

  “諫公”曲譜流傳至今已三百餘年,韓城境內僅楊村居民可演奏這一古曲,其音量高低快慢有序,恭敬祭神,祭拜結束,方可演奏其它曲譜,以示歡樂。總之,“諫公”曲譜悠揚悅耳,周邊縣市少有,確有保護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不再集體祭祖、敬神,加之文革中,大批祠廟被摧毀,甚或一個村都沒有一個祠堂,古樂曲譜不再演奏。目前,楊村只有王乃敏(現年85歲)老先生一人懂得此曲並能熟練演奏外,再無人能熟練演奏此曲,如不挽救,只能面臨失傳。

  

韓城“諫公”鼓吹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