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如何?

風流只為你傾心4548645


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時歷來都是一個比較富有話題性的人物,包括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以及撲朔迷離的人物結局。

而弘時身上的種種謎團,我們可以從四個人物:雍正、弘時、弘曆以及康熙第八子允禩;兩種說法:雍正賜死說和弘時被削宗籍抑鬱而死說;一種態度:以正史為本的態度,這樣的角度去思考一下。

從“九子奪嫡”到弘時身死

我們先從四個人物之間糾纏了無數年的政治鬥爭來簡單瞭解一下這一段歷史背景:

故事得從康熙晚年說起,康熙皇帝晚年由於沒有確立太子人選,引得眾位阿哥們為了太子之位鬧得不可開交,主要派系如下:以大阿哥胤禔為首的大爺黨;太子胤礽和大臣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誠親王胤祉和李紱為首的三爺黨;雍親王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為首的四爺黨;八阿哥多羅貝勒胤禩和十四阿哥撫遠大將軍胤禵為首的八爺黨。

從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被廢開始,這五大派系明爭暗鬥、互不相讓,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先後滅亡,所部勢力也被四爺黨和八爺黨盡數吞併。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一代聖主康熙皇帝在暢春園駕崩,由於手握兵權的十四阿哥當時正遠在西北大營,四阿哥胤禛趁此良機順應康熙遺詔繼承大位,至此康熙年間長達十四年的“九子奪嫡”事件最終以四爺黨獲勝而告終。

雍正皇帝即位後目睹自身所經歷的“九子奪嫡”之亂,對於皇位繼承製度進行了改革,在位期間不立太子,而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寫有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放置在乾清宮的光明正大牌匾之後,等皇帝駕崩後再由朝廷大臣宣佈新皇帝的人選。這種方式相對而言是給了眾位皇子一個公平競爭、表現自己的機會,於是雍正第三子弘時和第四子弘曆之間難免就有了競爭以及競爭帶來的巨大矛盾。

中國古代的儲君制度向來有一天不成文的規定——立長不立幼,而雍正皇帝的前兩個皇子以及未序齒的次子都屬於是英年早逝,這樣一來第三位皇子弘時就有了做太子最大的優勢。另外弘時自幼聰慧冷靜,為人做事也是冷靜而有城府。所以當時在天下人眼中,已經是皇長子的弘時無論是名分還是能力都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皇位繼承人,然而這種觀點卻和雍正皇帝的心中所想恰恰相反。

最開始的時候由於弘時行事比較放縱不羈,跟雍正沉穩低調的做事方式相悖,但是雍正對於弘時也談不上討厭。真正讓雍正對弘時逐漸失望乃至憤怒的事則發生在雍正五年,當時雍正正在帶著眾位皇子在宗廟舉行祭祀活動。弘時卻因目睹了諸位皇叔的悲慘生活後心中不忍,對雍正直言不諱道:“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說是為眾皇叔求情,實為指責自己父親對待自家兄弟的手段過於狠毒。試想一下:當兒子的在大庭廣眾之下對揭父親的短處,這誰能忍?

雍正回去後龍顏大怒,二話不說便將弘時以行事放縱的罪名處以削除宗籍、逐出紫禁城的處罰,並在後來將弘時過繼給了被關押在宗人府的康熙第八子允禩為子。弘時一下子從天堂掉進地獄,巨大的地位身份落差讓弘時難以接受,此後日漸抑鬱,最終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抑鬱而死,但是弘時的人物結局至今任然未有定論,是清宮一大懸案。此後一直到乾隆皇帝弘曆即位後,弘時才被追回宗籍。

雍正賜死弘時?

大致瞭解完弘時的生平故事後,我們再來談一下史學界對於弘時死因的兩種不同說法。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史學界歷來有著兩個版本:一種是弘時因為到了政治錯誤被雍正皇帝親自賜死;另一種則是弘時犯錯後被削除宗籍,最終鬱鬱而終。這兩種說法歷來都有很多爭議,相對而言第二種更加可靠一些,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瞭解一下:

弘時被雍正賜死的觀點最早出現於晚清學者唐邦智先生筆下,先生的著作《清皇室四譜》中記載:弘時當初因為行事放縱而惹得雍正皇帝龍顏大怒,最終被削除宗籍並賜死,知道乾隆皇帝即位後才恢復名位。他的這一種說法也得到了一些文史學家的認可,後來持“雍正賜死弘時”這種觀點的大多數人也都是基於《清皇室四譜》的記載為證據,甚至可以說就這一個證據。

不過真正將這種說法傳播開來並讓世人熟知的卻並不是這幾位文史學者,而是當代小說家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王朝》以及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視劇所致。在劇中各個老戲骨將雍正從年輕時韜光養晦到即位後兢兢業業處理國家大事、充盈國庫,為“康乾盛世”的確立做貢獻的這一段歷史表現的栩栩如生,從而也讓很多人對於雍正賜死弘時一事有了大範圍的傳播和了解。

在劇中,弘時做為雍正皇帝的三子,有著隱忍狠辣的性格,極端殘酷的做事風格,同康熙的第八子允禩如出一轍,後來因為謀害弟弟弘曆不成,被雍正皇帝在密室之中賜死。當時雍正認為自己身患勞疾,倘若有朝一日龍御歸天的話,以弘時的城府能力必定會給日後即位的弘曆造成一定程度的隱患,甚至會毀掉清王朝百年基業,所以心中一發狠便親自將弘時賜死。

雍正賜死弘時的說法經過各個媒體多種方式的傳播,由於其傳播範圍越來越廣泛,導致這種學說從可信度極低的野史傳聞演變成了人人深信不疑的歷史事件。但是我們根據《清史》等一些詳備真實的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雍正賜死弘時這種說法可信度確實有點低,除了前文所提的個人著作《清皇室四譜》以外,並沒有在其他的正史文獻中有任何的明文敘述,很難站得住腳。

弘時被削宗籍後抑鬱而死?

再看第二種說法——被雍正削除宗籍後抑鬱而死:《清史》中記載說皇三子弘時在雍正五年的時候由於為人“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弘時在雍正五年的時候由於一些行為而犯罪,導致雍正皇帝十分生氣,便將弘時處以削除宗籍的懲罰。在清王朝時期“削除宗籍”屬於是一種皇室家法,看起來並不是太深重的罪名,實際上卻是比死刑更令人難受的罪狀。

關於“削除宗籍”有這樣一種解釋:“生不入宗門,死不進祖墳”相當於是從家族中除名了,而且一生一世不得翻身,並剝奪了犯法人所有的政治權利,弘時在接受了這種處罰之後十分鬱悶,最終也是鬱鬱而終,一直到乾隆年間才被追回了宗籍,可見弘時當時的所作所為在雍正的眼中有多麼十惡不赦。

那麼弘時究竟是犯了什麼罪名而被處以如此嚴重的懲罰呢?原因也是眾說紛紜,但最主要的一點還是因為站錯了隊伍,明裡暗裡跟他老爹對著幹,並且屢教不改,最少變成了一個像雍正的政敵允禩一樣的人物。試問這樣的兒子雍正會喜歡嗎?更何況還有一個深得雍正喜愛的皇子弘曆在身邊。二人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順心如意,另一個背道而馳,這大概就是弘時被處以重罪的原因所在。

關於弘時死因的一家之言:

中國歷史上有句俗話叫:“虎毒不食子”,就連老虎這樣的猛獸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展現溫情的一面,更何況是有思想、更文明的人類。但是親生父親殺死自己兒子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尤其是在皇室爭儲等歷史事件中更是屢見不鮮,比如春秋時期的晉獻公就一度想殺死自己的兩個公子。

不過雍正和弘時之間並不能用這種態度去看待,雍正並不昏,弘時所作所為雖然可惡,但還沒到被雍正親手賜死的地步。看完正史野史兩方面對於弘時之死的記載描述之後,我們可以得出弘時確實不被雍正喜歡,而且因罪被雍正重重處罰過,最終的結局也有些悲劇,可以說他的死亡跟雍正有很大的關係,但到底是不是死於雍正親手就疑問頗多了。個人認為“被削宗籍之後鬱鬱而終”這種說法更加靠譜一些。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在正史中,弘時也是被雍正賜死的。

但賜死的原因與電視劇《雍正王朝》不同,反而與《甄嬛傳》的情節是一致的。



正史中,弘時沒有競爭奪嫡,也沒有在科考案中洩露考題,更沒有謀刺弘曆和隆科多。

弘時是雍正的皇三子,庶出,諸子中最年長者,弘曆的異母兄長。弘時的生母是李氏,雍正登基前為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拉納喇氏。

起初,雍正對這個兒子還是蠻喜歡的,為他精心挑選老師促進學業。



雍正登基以後,還允許已有家室的弘時同住在宮中,說明當時父子間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

後來,雍正也逐步認識到弘時並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膽識和才能,但仍然很關心和扶持,希望他能夠有所成就。

如果弘時能稍有些頭腦,謹言慎行,哪怕做個親王,也能終生保全富貴。可他的思想確實太單純幼稚了,毫無城府心機,導致大禍臨頭。



弘時是親身經歷過康熙帝兩廢太子,九龍奪嫡這些殘酷的政治鬥爭。

康熙死後,雍正登基,對那些曾經的競爭對手們進行了殘酷打擊,而弘時則對皇叔們的遭遇比較同情,以至於他的政治立場站到了雍正的對立面。


雍正五年,弘時隨父皇雍正在宗祠祭祀先帝,弘時忽然腦袋瓜不靈光了,他說:“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他跪下來為幾位皇叔求情,言語中暗示雍正這樣對待兄弟,令先帝康熙在天之靈難以安定。



這簡直是撮死嘛,雍正彷彿睪丸上被火苗燙到一般蹦了起來,暴跳如雷,立即下詔,以“言行放縱不謹”的罪名將弘時革除宗籍,而後就賜死了。

令雍正氣憤和傷心的是,自己對他如此關愛,而弘時做為兒子,居然為別人說話,傷害自己的父親,還專門往最敏感,最隱痛之處進行打擊。

“才智不足,尚可教誨,然此子心懷異志,侍君不忠,對父不孝,則斷不可留”。

弘時的這種固執的觀念深深地觸怒了雍正,最終以“放縱不謹”的罪狀,貶弘時為罪臣之子,削宗籍,賜死。這一情節與電視劇《甄嬛傳》是一致的。



正史中,乾隆還是很懷念這位心地單純善良的兄長。這一點,與電視劇《雍正王朝》和《甄嬛傳》都不相同。


饞嘴肥貓鏟史官


雍正先後共生有十個兒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後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乾隆)、五子弘晝(恭親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時的年齡最大,最有資格成為雍正的接班人,結果卻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後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是雍正繼位後,處處表現出要立弘曆為皇儲的意願,這讓弘時非常不滿,於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決定鋌而走險謀朝篡位,他們倆還特意拉攏來失寵的隆科多,三人聯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關鍵時刻,十三阿哥出面解決掉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禁軍,隨後隆科多被處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後圈禁起來,不久被害死。至於弘時,雍正則賜給他一杯毒酒,讓其自盡,享年24歲。



當然,這只是文學故事而已,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弘時的死因其實一直是個謎。

當年,雍正剛繼位時,因為覺得弘時生性放蕩,行事不謹慎,便有意立聰明伶俐的弘曆為皇儲。不過雍正實行的是秘密建儲,因此最開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誰是接班人。

在這種背景下,雍正雖然不太喜歡弘時的為人處事,但兩人的父子關係還是比較好的,當時還特意不遠千里,找來一代大儒王懋竑來當弘時的老師,同時讓另一位大儒蔡世遠做弘曆與弘晝的老師。

史載,王懋竑和蔡世遠是齊名的世大儒,並且兩人在上任後,都是“同侍內廷,卯入酉出,敬謹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無差別。

從這層意義上說,雍正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只是覺得他不適合當皇帝,至於其他方面,都是和弘曆並無多大差別。而且作為一個父親,特意給他請名師來教導,也是希望能夠自己的兒子能夠把身上的壞習慣改掉。



但可惜的是,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週年忌辰,雍正並不親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來皇帝向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計已定,儲位已有所屬,並祈求先帝在天之靈的佑護。

所以,雍正的這個舉動做出後,大家便開始猜測,雍正秘密建儲的人選,恐怕就是弘曆,這也讓弘時非常沮喪,因為按照“立嫡立長”的宗法禮儀,理應該是他被立為皇儲。更何況,此時弘時已經20歲,還有自己的兒子,而弘曆才僅僅13歲,於情於理都不應該立弘曆。

接著第二年,弘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所有任都已經很確定,雍正的皇儲人選,就是弘曆。弘時對此自然滿是怨恨,於是行為處事更加放蕩,甚至還多次公開頂撞雍正,最後氣得雍正直接將他的老師王懋竑給罷官回家。

弘時卻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他為爭奪皇位,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對頭八阿哥搞在起來。根據史書記載,弘時的性格其實和八阿哥比較相識,兩人關係也一直較好,即便在九子奪嫡時,他們還多有往來,弘時還曾在雍正面前給八阿哥說好壞。



或許雍正也是因為這方面的緣故,才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當時,弘時的皇帝夢破碎,八阿哥的皇帝夢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歡他們倆,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倆自然而然就聯合在一起。

對於弘時的這種行為,雍正自然是無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詔批評弘時:“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隨後,雍正乾脆將弘時過繼給八阿哥當兒子,並將其逐出紫禁城皇宮,宣告父子關係就此斷絕。

接著,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時的黃帶,並從玉碟上除名,讓皇叔允祹約束養瞻。其後不久,弘時突然暴斃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懷疑弘時是被雍正所殺,所以各種類似的文學故事層出不窮。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首先,弘時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約束養瞻,但他去世的時間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後相隔1年零6個月,雍正如果真想讓弘時死,又何必等這麼長時間呢?

更何況,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經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對派之舉已基本完結,他又何必過去一年後,又秘密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親生兒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雍正既然不殺八阿哥的親生兒子,又何必殺弘時呢?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應該是弘時自己鬱鬱而終。


我是趙帥鍋


其實弘時的出身不高,而且素為胤禛不喜,本就沒什麼機會繼承大統,但凡有些智商,早在胤禛繼位之前就該急流勇退,安穩好自己的性子,妥妥的享受富貴也就是了,但是弘時的脾氣是寧折不彎,甚至有點寧死不屈的調調,碰上胤禛的陰狠性子哪能有什麼好結果,其實也別說胤禛陰狠,如果弘時是康熙的兒子也只能是圈禁的結果,相對來說胤禛對弘時這個忤逆兒子已經相當不錯了。

雍正是怎麼處理弘時的呢?

“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

這記錄看著很“虛”,弘時怎麼年少放縱,行事如何不謹,削去宗籍後何時死,又是怎麼死的呢?

再看平反專業戶乾隆帝又是如何敘述: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除了後面啟動平反程序的描述,前面的罪名與雍正時期的判詞如出一轍。

初時弘時的地位

雍正帝剛剛繼位後就馬上找到張廷玉等人,讓他們教導皇子,並提出了要求,皇子讀書聽課,事關重大,應該教給他們立身立行,德業課業共同進步,如果只是弔書袋的教法,那種人翰林院裡有的是,也就不必對你們寄予厚望了。

雍正帝忌憚與黨爭和一些利益團體,初期可用的人並不多,所以張廷玉等人沒有時間教習皇子,而皇子的課業又不能貽誤,所以雍正帝只能另選能賢,找了王懋竑教導弘時的學業,而老四弘曆、老五弘晝則由蔡世遠教授,有人說這裡面有陰謀禍事太偏心,為何分師傅教呢?其實很簡單,弘時18了,弘曆、弘晝才11,不可能由一個老師教導。

咱們單說弘時的老師王懋竑,轉年就丁憂回家了,雍正帝還特地叮囑他,喪事辦完就回來京師,不必等到三年守孝期滿,算是奪情,一般什麼人才會被奪情呢?皇帝看重的人,離不開的人,朝廷大員離開會耽誤大事那種人,皇帝才會奪情,而王懋竑不過是個皇子的教習,能這麼看重他,自然也能看出雍正對弘時的關心,這是為了弘時的學業考慮,這表明至少在這個時間,他倆的關係還算正常。

曾被重用的弘時何以心涼

弘時在雍正繼統之初就幫助父親料理一些事務,請注意,當時允禩也在負責宮廷內務處理,所以弘時和允禩見面的機會比較多,而且允禩拉攏人心的本事想搞定弘時並不困難,但此時的弘時與雍正帝還沒有發生嚴重的利害衝突,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

奇怪了,雍正對允禩指指點點一年多了,難道胤禩最終的悽慘下場讓弘時義憤填膺繼而父子決裂麼?

很多作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在上文已經提過一句,“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讓弘時這麼做呢?肯定是關乎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非什麼允禩冤與不冤,弘時不會為了什麼正義公理去得罪雍正,說白了,允禩只是一個由頭,弘時對允禩就這麼回事。

很多朋友看歷史也好,看電視劇也罷,恐怕大多內心會想,弘時這個吃裡扒外的傻東西,其實弘時不傻,他只是在最大的夢想幻滅後,就參與到黨爭中去洩憤,他沒有別的由頭可找,只能拿允禩說事,因為這樣既能找到藉口,又能借用八叔的黨羽勢力。

什麼事引發了弘時的憤怒

弘時不夠隱忍麼?其實他已經隱忍到極限了,還在潛邸的時候,向來老四老五賞賜不斷,他這個老三基本算是根毛皆無,大小東西,值不值錢都是這樣,那時候的胤禛就已經體現出了偏向,而且是光明正大那種,完全不顧及弘時的感受。

弘時是撿來的?那倒不是,關鍵是他的母親齊妃地位低下,齊妃的父親也不過就是知府一枚,這官職忒低,而且齊妃是漢人,雖然地位也是數三數四的存在,也雖然她的地位甚至一度比弘曆的母親要高,但漢人就是漢人,一直受到忌憚,弘曆母親則是滿洲鑲黃旗,高下立判 ,榮寵歸榮寵,有些事是要看出身的,沒辦法,“滿漢一家”的口號滿清喊了將近300年,可實際上漢人還是三等公民的存在,這種因素在雍正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不可能不做為重要條件之一。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臣子會怎麼想呢?弘曆、弘晝勉強算是小,但弘時都19歲了還小?那不就是說弘時想繼統根本沒戲唄。雍正帝不會在這麼重要的場合,這麼重要的事情上開玩笑,所以雍正發出的信號很明顯了,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適逢康熙週年忌辰,雍正帝派弘曆代替自己去祭祀,這是個重要的信號,而在轉年,前往景陵祭祀的還是弘曆,這對弘時無異於是一種重重的打擊,多年以前父親的不公和對弘曆的偏愛,弘時總以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令父親對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觀,但是皇宮內外、朝堂上下基本上都明白了,弘曆才是真正的繼位人選,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破盒子也沒有什麼作用了。

弘時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史料已無可考,刪的挺乾淨,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人敢記錄這些,但是我們可以從雍正帝的言行中,略探端倪。

“朕(雍正帝)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兄弟,便(是)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允祿等人給出的最終答案

“我們查到弘時從前是被阿其那株連,並非直接獲罪撤去黃帶,現在弘時死去多年,蒙皇上(乾隆)念及兄弟之情,收入譜牒,合情合理,我們遵旨,將其載入玉牒,您下令後,宗人府立刻可以辦理。”

弘時是在看出弘曆的優勢自己爭無可爭的情況下,摒棄了多年以來的隱忍,並且將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的宣洩出來,他沒法直接噴雍正帝不待見自己,只能從政局下手,從關係還不錯的八叔下手,借勢對雍正帝宣洩自己長期以來的不滿,雖然不能動其根本,但是也著實把雍正帝氣得夠勁,所以下令把他“過繼給”阿其那,撤去黃帶,養在允裪處。

允裪那個時候也在倒黴的風口浪尖上,裁來撤去的也不剩下啥了,只能乖乖的養著弘時,而弘時就是麻雀的性子,沒多久連病帶氣就死了,應該是自然死亡,一是允裪不敢下手,二是雍正帝並沒有真拿弘時當允禩的兒子法辦,允禩的親兒子比弘時慘得多。真想象對付允禩一樣,也得發到容易下手的地方,至少也得是宗人府吧,不會在允裪府上取人性命的。

“削宗籍死”,如果最後四個字讀連了,那就會有歧義,不能連讀,下旨日期和弘時死亡日期是不同的,弘時就是削宗籍後在心病和身病的折磨下鬱鬱而終的。


古今通史


說弘時,必須先說雍正。

雍正這個人,愛就愛的死去活來,恨也恨的翻天覆地。從對年羹堯的書信往來就能看出來。

而弘時是怎麼得罪他的呢?

原來,弘時的性格比較直率。在九子奪嫡時期,弘時已經成年。而作為成年人的弘時,行動上與雍正的敵對勢力八爺黨關係比較近。

當雍正登基後,對自己的政敵打擊比較嚴厲;對與政敵關係比較近的自己的兒子,也就有了防範。但這時候所謂的防範,也無非是怕如果自己死後,讓弘時繼位,是不是會被翻案?所以,繼位者就必然不可能是弘時。

可弘時沒想到這一層。

弘時是雍正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接下來才是乾隆帝。兩人相差七八歲的年紀。弘時是雍正事實上的長子。其母李氏,是雍正為親王時的側福晉。雖然是漢人,但也是出身官宦之家。而且,雍正最初的三子一女,皆為李氏所出,不可謂不受寵。弘時便理所應當的成為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弘時對此也是自信滿滿。


況且,雍正繼位後,也沒有表現出對弘時的不滿。當時,雍正的全家都搬進了紫禁城。雍正還為幾個皇子選擇師傅。

弘曆與弘晝兩人共同的師傅是蔡世遠。而弘時的老師是飽學之士翰林院編修王懋竑。王懋竑謹小慎微,在性格上與弘時互補。這也能看出來,對於弘時,雍正還是寄予厚望的。

可這時候,發生一件事:弘曆代表雍正去拜祭逝世一週年的康熙皇帝。而且是連著兩年都如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雍正是秘密建儲的首創者,但由弘曆代替自己去祭拜祖先這樣的大事,皇儲人選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現實給了弘時無情的暴擊。但這時候,保住自己作為親王貝勒的爵位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這一時期,雍正也替弘時選擇師傅。弘時也住在宮裡。也有了孩子。可這時候,必然是牢騷滿腹,反而去找雍正已經失勢的政敵八阿哥傾訴。這就觸動了雍正的逆鱗。

你是我的兒子,當初你同情他們,我還能認為你是直率。可現在有事跑到敵人那裡去說,這就不僅僅吃裡扒外了。

於是,雍正開始發揮他的“恨也要恨的翻天覆地”的作風:弘時被出繼為八阿哥的養子,出宮。

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你不是跟他好嗎?那你做他的兒子去吧。

緊接著,八阿哥被除宗籍。弘時也被奪了黃帶子。從皇親顯貴一下變為了庶人。這個落差,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是,在此後的一年半時間,抑鬱而亡。這就是弘時現實中的一生。

站好隊,很重要。像弘時這樣,本來生在優勢一方的陣營,卻一步步逆行的倒向劣勢的一方,可以說只能是蠢了。或者真是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不過,在表面的文書裡,這些是不能寫的,只落下“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評語。


參習處


正史上雍正的兒子弘時之死其實和《雍正王朝》中是非常相似的。最早提出雍正殺子的是唐邦治先生,他在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譜》中指出皇三子弘時,因為年少放縱,處事不謹,被雍正削去了宗籍,然後被賜死。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那麼弘時到底做了什麼,讓雍正非要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兒子?當然是因為權力之爭。

雍正實際上有10個兒子,並且弘時並不是第三子,而是第四子。長子弘暉8歲的時候病死了,次子弘盼兩歲的時候也死掉了,三子弘呁也只活到了10歲。所以弘時便成了名義上的皇長子,大阿哥。為什麼大家都稱他為雍正的第三子呢?因為次子年紀太小,沒有計算到排行中去。

不過清朝的皇位繼承並不是嫡長子制,所以弘時並沒有什麼優勢。康熙晚年的時候,雍正和幾個兄弟爭皇位,可謂是兄弟相殘。雍正吸取了這個教訓,所以開創了獨特的秘密建儲制度。不過即使如此,雍正還是明顯鐘意於弘曆。比如雍正元年的時候,弘曆便到康熙的陵園進行了祭祀。

雖然如此,雍正對弘時還是有父子之情的。比如當時京師有很多有才學的人,但是雍正還是不遠千里,特意找來一位大儒來教導。這個大儒便是王懋竑。

從王懋竑的個人經歷來看便能推測出弘時已經遭遇不測。因為雍正元年,王懋竑便授予了翰林院編修,在弘時書房行走。不過第二年,由於他母親去世,他只能離開京城,為母親治喪。古代守喪期很長,一般需要三年,不過雍正特意命令他早點回來。可以推測那個時候,雍正和弘時關係還是沒有惡化的。

王懋竑只用了一年,在雍正三年的時候他返回京師。第二年,王懋竑“以老病”為理由辭職歸家,所以可以推測此時弘時已經出事了。不然,雍正不會讓王懋竑就這樣回家。

那麼弘時到底為什麼會和雍正鬧到這種地步呢?原因自然是雍正明顯想擁立弘曆,而弘時自然心生怨恨。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皇位的歸屬。為了爭奪皇位,弘時便和雍正的宿敵胤禩、胤禟、胤禵等人聯合起來。對於這一點,雍正在大臣奏摺中的硃批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硃批如下:

“不但兄弟,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弘時做這種事情,以雍正的脾氣,自然是無法容忍他的。所以他遭到了雍正的嚴懲。雍正對弘時的懲罰主要分為兩步:

第一,他命令弘時充當胤禩的兒子,這代表了他們父子關係已經斷絕,並且警示其他同情胤禩的王公大臣;

第二,雍正除去了他的黃帶,並從玉碟上除名,並讓允裪“約束養贍”弘時。

那麼弘時最後是否被殺呢?對於這一點,目前爭議還是很大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了能夠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設法找人殺害自己弟弟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結果事情敗露,雍正皇帝為了給自己中意的弘曆登基鋪平道路,不得已賜死弘時。

這就是電視劇中弘時的結局,可是真實歷史上弘時的結局遠遠不止被賜死這麼簡單,雖然雍正沒有賜死他,但是弘時的心卻在雍正一次次冷落中徹底碎了,最後抑鬱而終。



接下來我將帶你走進那段歷史,一起探索弘時最後的結局,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一、雍正不喜歡自己而暗自神傷

弘時在雍正的兒子中排名第三,他前邊的兩個哥哥都早夭,於是弘時成為雍正在世兒子中的老大,要是按照歷朝歷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來立太子的話,弘時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太子。

可惜事與願違,雍正從小就不太喜歡弘時,反而對弘時的弟弟弘曆更加喜歡,甚至登基大典那天,還專門給弘曆餵了一塊肉,弘時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這明擺著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看來這個太子之位有點懸。


因為嫉妒、害怕以及胡思亂想,弘時逐漸開始變得有些不太一樣,成天心事重重,想著怎麼樣才能得到雍正的喜愛讓自己成為太子,或者實在得不到雍正的喜愛,只要有人支持自己讓自己成為太子也是一個不錯選擇。


二、偶遇八爺,卻發現是個騙局

弘時正在考慮要找誰支持自己成為太子,他的八叔允禩就向他投來橄欖枝,說叫弘時與他們一起商議,策劃一個逼宮,讓雍正把太子之位交給弘時,結果弘時真的信了八叔的話,與幾個叔叔成天廝混在一起商量對付自己父親雍正的辦法。

這在封建時代,就是密謀造反,要是皇帝認真起來,很多朝代都是要誅九族的,弘時居然被皇權矇蔽了雙眼,傻傻分不清楚眼前的危險所在。

毫無疑問,這次逼宮最終沒有勝利,八爺黨也僅僅是一群烏合之眾,並沒有規劃好逼宮事宜,再加上老十三允祥的出現和隆科多的牆頭草,這次逼宮徹底成為一出鬧劇,卻也因此將八爺的人生葬送。



同理,參與事變的弘時,自然也逃不了干係,事後,雍正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將弘時過繼給八爺當兒子,算作對弘時的懲罰。


三、口無遮攔,再次惹怒雍正

被雍正過繼給八爺做兒子後,弘時與太子之位是徹底沒有希望了,但是這個孩子還在繼續天真,經過上一次被老八欺騙,他居然沒有長記性,你說這樣的弘時,雍正怎麼可能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給他。

他看到雍正對逼宮的八爺党進行處置,弘時突然覺得有點心裡過意不去,那畢竟是自己的八叔,此時還是自己的另一個父親,他控制不住心裡的洪荒之力,開口就勸說雍正把八爺放了,不要那麼殘忍對待他們,他們還是兄弟呢,這樣做不合適。

雍正一看弘時這小子,參與逼宮之事沒有對你嚴格治罪,如今你還敢繼續作死,怒火之下,雍正再一次處罰弘時,直接把他削除宗籍,此後弘時算是一無所有了,悲哀的人生從此開始,也於次年結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要說弘時的死,雖然不是雍正直接賜死,但是也因為雍正的處罰而導致抑鬱,雍正難逃干係,可是生在皇室,面對權利之爭,雍正又能怎樣呢?即使不忍心也只能殺雞儆猴。


後來弘曆登基後,大臣勸誡弘曆對自己死去的哥哥弘時恢復宗籍,弘曆考慮了一段時間,覺得確實有道理,就恢復弘時宗籍,也算對得起這個哥哥。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清高宗實錄》

結語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弘時結局,沒有轟轟烈烈,反而是在平凡的絕望中越陷越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說他想要走上絕路,又有誰救得了他呢?除了他自己!



嗔痴歷史觀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就這下場二字,還真談不上。現代一直就有流傳說雍正把自己兒子給殺了,殺的這主就是題主說的弘時。

就這口大黑鍋,雍正表示他不背。其實殺子這說法是1923年的時候,現代人提出來的,這話就在《清皇室四譜》當中寫的,就四個字削宗籍死。

而後來人又將這話作為依憑,就有了雍正殺死弘時這麼個說法,再後來就更加的詳盡了,說是雍正令弘時自盡。

那麼雍正真的殺了弘時嗎?正史當中,還真沒有這樣的記載,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弘時是自己個作死,然後慪氣自己慪死的,雍正的手還沒黑到那份上。

咱說真心話,兒子,你以為這就是地裡那山藥蛋?一刨就一窩,丟地上沒人撿,不值錢咋的?要知道雍正的子嗣就很艱難。

估計說道這裡有小夥伴要說了:“最是無情帝王家啊!雍正幹掉弘時還是有可能的!”

這話俺也不反駁,咱就拿具體的事情來分析這事,大傢伙看看是不是俺說的那麼個意思。

弘時

咋說呢?雍正這人美人窩之類的,他壓根就不怎麼喜歡,所以他的老婆不多,這也造就了他的子嗣不像他老子康熙那麼豐產。

掐頭去尾就六個(序齒的算,沒有序齒早夭的不算)。

弘時按照排序他是老三,其實光他前邊就有三個,因為老二,三歲就死了,沒趕上序齒,所以他不算。

前邊序齒的倆,在康熙年間就死了,這還沒等到雍正登基呢?

所以這麼算下來,活到成年的就四個,其中老六這還是雍正快去世的時候,才出生的,所以杵在雍正眼跟前其實就三個人。

而弘時這就算雍正的大小子。

兒子嗎?又是老大,雍正咋也是個做父親的,愛兒子那也是自不必說了,人之常情嗎?

但雍正繼位的時候,這弘時已經成家了,這要是按照清朝祖制的說法,他這就必須立起爐灶,另立門,開了宮門到別地蹭吃蹭喝去。

但架不住雍正喜歡弘時,你出去蹭吃蹭喝的,還不如蹭你家老爺子呢?所以就一直沒放出去,就擱宮裡邊養著。

畢竟雍正家裡邊沒有那麼多小姨娘啥的,沒那麼多好擔心的。

這還都不算,雍正瞅著這兒子,不是那種提不上臺階的貨,你比方說老五弘晝,聰明到是聰明整個一混吃等死的主,沒羞沒撈的天天沒事幹給自己辦喪事,蹲在棺材裡邊瞅著一大家子給他祭祀,這都沒地說理去。

所以雍正就有那麼個意思,要稍加培養一下弘時,把一些事情交給他去辦理。

就這時間點上,爺倆的關係那叫個好,如漆似膠談不上,但挑不出毛病。

那麼這事多了,瞅在大臣們眼裡可就不一樣了,畢竟他們還要押寶下一任皇帝呢?有那早早站隊的,這就開始擱弘時的身邊湊。

咋說呢?權利嗎?任誰都喜歡,弘時也樂禿嚕皮了,那也是加油幹,表現出自己最為優秀的一面。

而那幫子嘴巴比腦殼都大的朝臣們,也就開始乘熱打鐵吼吼著讓雍正早立太子,好讓大傢伙都放心。

雍正瞅著這幫人的熱乎勁直搓牙花子,他可是經過康熙那九子奪嫡,一幫子哥哥弟弟們,就為他屁股下面那椅子,好懸沒打出腦漿子。

太子立了,萬一是個廢品,你還得廢,就這一立一廢的當中間,您別說啥國本了,上個廁所都擔心遭人算計。

所以雍正乾乾脆脆就弄了秘匣制,把那詔書擱正大光明匾後邊一擱,這就完事了,想要知道誰是下一任皇帝?

“等俺死了你們就知道了!”雍正感覺這招挺好使的,他就不走尋常路。

按照雍正的想法,一幫子朝臣都消停不說,也沒那麼多嘰嘰喳喳的煩心事了。

但這玩意是個掩蓋的了的事?

擱過去嫡長子繼承製這也算是傳統,那麼弘時的母親齊妃李氏,那是雍正寵妃,地位僅次於皇后以及已經死掉的貴妃年氏(年羹堯的妹妹)

就這齊妃的地位比乾隆的老媽高出了一截。

在加上之前雍正放手弘時的事,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弘時一準就是皇位繼承人。

這一傢伙下去,弘時的門口那什麼騾車,什麼馬車排的一行接著一行,依附的人那是一窩蜂的上,生怕跑晚了連口湯都喝不上,啃了別人腳後跟。

這樣的引導遲早是要出事的,雍正他也不傻,能瞧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事定下來沒多久,這康熙的忌辰日子可就到了,雍正用一個狠狠的大耳瓜子扇了所有人的臉蛋子。

他自己沒有去景陵祭拜,他指派了一個皇子去幹這事。

咋說呢?這事是一項殊榮,擱過去能去祭拜的不是當朝的皇帝,就是當朝的太子。

而這去了的皇子是老四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

估計這一下子,只有一小波人回過味來了,感情雍正指定的太子壓根就不是弘時,這熱臉算是貼到冷肥肉上了,白搭了?

但還是有些不機敏的,腦殼不靈光的,沒反應過來,這當中就有生在廬山那肚臍眼裡的弘時。

畢竟太子這是天上飄的雲,皇子這是地上的泥,沒法比。

弘時雖然有點擔心,但依然玩命幹,就惦記著,這也許是個偶然或者誤會啥的。

結果翻過年來,又到了康熙的忌辰,雍正自己個還是沒有去,弘曆到是捧著聖旨屁顛屁顛的跑去了。

就這騷操作,只要腦殼不缺鈣的,都回過味來了,感情太子是弘曆。

一幫子朝臣這就開始轉舵,朝著弘曆撲了過去,集體給弘時一個屁股。

這傢伙,把個弘時臊的臉不是臉,鼻子不是鼻子的,心說:“這也叫個事?”

所以有時候帝王的愛,真不能隨隨便便的展示,你這一展示,指不定有多少作死的人,作死事要誕生。

弘時典型就是被雍正的父愛給坑了。

那麼這事最為得意的就是乾隆了,樂的後槽牙都快禿嚕皮了。

弘時和乾隆是兄弟,他能不知道自己這兄弟就是個小心眼子?所以這騷操作下來,弘時就感覺自己個被架到了火爐上做了燒烤。

其實乾隆恨弘時後邊也能看的出來,素有撥亂反正之稱的乾隆,確實給弘時撥亂反正了,但也僅僅是恢復了他後代的宗室身份,至於他的爵位,算了大傢伙可以洗洗睡了,別指望太多。

好了,咱接著說事。

這事到了這時間點上,咱在不清晰點,這就是個傻,弘時也明白過味來了,感情之前都是自己一廂情願。

那麼結果就是弘時對於雍正交代的事,就開始敷衍了事了,而且對雍正很不滿。

您說您不滿就不滿唄,別說出來呀!他到好擱大庭廣眾之下吼吼,生怕別人不知道,而且對雍正如何對待死對頭八皇子那政策,是頗有微詞。

弘時他就沒打算瞞著雍正,所以這事很快就嘮叨到了雍正的耳朵眼裡。

雍正那個氣,心說這孩子這是缺了還是咋的了,他不知道他老子是怎麼被老八他們欺負了?

如果當時老八做了皇帝,雍正好不了不說,你這做兒子的弘時就等著喝西北風扣沙子吃吧!

打壓老八那是雍正的一項國策,畢竟老八能被所有朝臣說成八賢王,你以為老八真賢嗎?說道根子上,老八雖然下去了,但他的勢力依然還在,你不打壓老八,老八隨時都能給你尥蹶子。

而這個時候,弘時沒有見好就收的意思,越來越過分,就祭祀的時候,當著大傢伙的面就要勸雍正放了老八他們,還說啥這是打壓手足,康熙擱地下都不安生。

好啊!你這是拿你爺爺,拿俺的老子壓俺!把個雍正氣的,腦仁疼,都快噴血了。

雍正一傢伙就把弘時給踢出了紫禁城。

“你不是給老八求情嗎?你給他當兒子去吧!滾!”

話說這已經相當嚴重了,但也不是沒有反悔的餘地,雍正還沒有下死手。

你都想不到這弘時打算一路往那黑的地方溜達,還四處說這事,生怕雍正沒注意自己想要作死。

所以雍正在將老八的黃帶去掉革除玉蝶,順帶將弘時的也去掉了。

而老八的親兒子被雍正一腳踹到熱河充軍喝起了西北風拘禁了,弘時呢?雍正就交給了皇叔允祹約束。

您要知道允祹可不是一般人是康熙賜給蘇麻喇姑撫養的皇子(雍正的弟弟),雍正雖然不向對老十三那樣對待允祹,但說道兄弟親情老十三完了就是這允祹。

那麼兩下一對比,咱就不難發現,雍正對這兒子還是留手的,沒有題主說的非要置之死地,畢竟這結果比那老八的親兒子強太多了。

所以雍正殺弘時這說法不成立。

在清實錄記載,弘時僅僅是被削宗籍無封而已。所以弘時是自己個慪氣慪死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弘時因為沒有被封,在《清史稿》連一行字的記錄都沒有資格

在《清史稿》關於弘時的記錄只有:


齊妃李氏生弘昀、弘時、弘昐。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弘時其人:

1、1704年3月18日出生,母親是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的女兒;

2、弘時幼時的師傅是鑲白旗人、雍正帝下屬何清,根本沒有將心思放在教導弘時身上,5年後雍正帝才發現並驅逐;雍正帝即位後曾埋怨何清耽誤了弘時;

3、1726年2月18日,雍正帝以弘時人品有問題,加上弘時和允禩交往過密,於是下令把弘時過繼給允禩: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於是弘時被驅逐出紫禁城,被允祹所監管。

4、1727年,弘時被雍正削宗籍,於當年被幽禁至死,年僅24歲。

弘時的死,有兩種說法:

1、唐邦治認為弘時是被雍正帝賜死;

2、被削除宗籍後鬱鬱而終。

5、1735年,乾隆帝即位,下令恢復弘時宗籍

弘時的妻女

1、正妻棟鄂氏,禮部滿州尚書席爾達之女,乾隆40年才死,壽命73歲;生意一女,雍正5年去世,年僅6歲;

2、妾鍾氏,鍾達之女,生育兒子永坤,雍正2年年僅四歲死;

3、妾田氏,生育有一女,雍正4年年僅3歲死。

即弘時並無子嗣傳世。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愛新覺羅·弘時英年早逝,也是康熙是“九龍奪嫡”的餘波,也牽出一段“雍正殺子”的謎案。

愛新覺羅·弘時是誰?雍正的第三子,乾隆的三哥。

弘時在1727年(雍正在位第五年)去世,去世時年僅24歲。去世前受到雍正嚴厲懲罰:斷絕父子關係(將弘時過繼給愛新覺羅·胤禩)、撤黃帶開除出宗籍。弘時被削宗籍之後,不久就去世。

有人說,弘時是抑鬱而死;也有人說,是被雍正賜死——這就是“雍正殺子”謎案,真相到底如何?人們爭論不休。

弘時為何會與父親雍正鬧到不可開交,以至於不死不休?

就是皇家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鬥爭——當然啦,弘時當然鬥不過父親雍正,但是他的政治立場很是有問題。

在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時期,雍正打敗所有兄弟,成功上位。雍正的最大的政敵就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

弘時見證了“九龍奪嫡”的全過程,但是他腦回路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居然跟他父親雍正的政敵——“八爺”胤禩交好。也就是說,在“九龍奪嫡”的要命時刻,弘時並不看好他爹雍正,反而看好“八爺”胤禩。

雍正這人人緣真心不怎的,親孃烏雅氏(德妃)死都不支持他做皇帝,兒子弘時也是胳膊肘往外拐。雍正上臺後,雖然不至於對弘時趕盡殺絕,但是皇位是絕對不會傳給他了。

隨著雍正“秘密建儲”定下皇位繼承人,雍正更喜歡四阿哥愛新覺羅·弘曆(乾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繼承人就是弘曆。這讓斷絕了繼承皇位機會的弘時,更加氣憤不平,父子關係更加惡化。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的想法,弘時的政治立場仍然倒向雍正的政敵——“八爺黨”。

雍正為了坐穩皇位,也為了為兒子弘曆掃清繼位障礙,在“秘密建儲”之後,開始了瘋狂清算政敵。雍正打擊“八爺黨”的時候,弘時仍舊站在雍正的對立面。於是,弘時也受到清算。

雍正跟弘時先是斷絕父子關係,弘時被過繼給“八爺”胤禩這個罪人做兒子。隨後,“八爺”胤禩、弘時都被貶為平民、削除宗籍。胤禩、弘時這對“半路父子”,都在不久後死去,死因不明。

民間傳說,雍正殺兄弟、殺兒子。但是沒有正式記載,於是乎,就成了清宮謎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