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

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

作者|朱永新

“不学诗,无以言。”曾经,孔子这样赞颂诗歌的价值。

转眼,新教育实验已经走过16年的历程。这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新教育人埋头耕耘着,创造出如诗如画的风景,度过了诗意盎然的时光。

早在2000年,我就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本》等书,从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始了新教育早期的晨诵实践。

到2003年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成为第一所新教育实验挂牌学校时,我们正式推出“一条主线——诵读活动”,明确了实施方案:从低年级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诗歌,到中年级段难度适宜的诗词,到高年级段优秀古文和古代学者的哲理文章。

到了2007年,我们在山西运城新教育年会上推出了“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总结此前晨诵经验,借鉴不同流派的晨诵技法,新教育晨诵开始以课程的形式在新教育学校广泛展开。

这些年来,新教育的研究以每年一个主题的方式,从教师成长到课程研发,从艺术教育到生命教育,每年一步地向前坚实迈进。可是,因为新教育研究的领域太广,对研究品质自我要求甚高,作为民间公益组织又受到经费不足、人手不够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对晨诵这一类开展已久的相对成熟项目,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相关的总结、梳理和提升。

直至今天,经过16年的酝酿,结合千余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广泛实践,在前三个阶段的实验基础之上,我们对晨诵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提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纲要,同时推出了我们研发的第一套《新教育晨诵》读本。

为此,我们组织了阵容强大的研发团队:一方面邀请吉狄马加、赵丽宏、金波、高洪波、小海等著名诗人,李吉林、杨海明、黄全愈、严文蕃、郭英剑等中外学者担任顾问,从文学品味上引领我们朝向高处,眺望远方;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李镇西、祝禧、张悦、苏静、胡盈、王艳、顾舟群、宋新菊、王桂香等一线优秀老师,以及郭明晓、蓝玫、张硕果、李西西、刘卓璇、黎志新等新教育课程研发团队的同仁担纲主创人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担任总统筹,两年中反复打磨,完成了这套晨诵读本。

有心的读者,一眼就会发现《新教育晨诵》的诸多不同。

我们按照幼儿园到高中13年进行诗歌的整体诵读规划,进行系统连贯的德育和美育熏陶,而一般的晨诵读本只考虑了小学阶段。

我们每周选诗7首,既为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选诗教学提供空间,也便于周末亲子共读,彰显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

我们注意扎根传统,将传统蒙学的优秀成果以现代理念精心选编;注意立足中国,深刻展示祖国之美,激发爱家园之情;注意放眼世界,以五大洲的文明为谱系,全面而集中地体现不同国家的风情、世界诗歌的特色,激荡全人类共通的思想与情感。

我们特别注意吻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生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

我们对每首诗歌进行“思与行”的设计,既解读着内容,更重在叩问读者,激发读者以自身生命联系诗歌进行思考,将诗歌与读者进行编织,让诗歌真正深度滋养心灵。

我们对每个晨诵主题进行开篇简介,便于读者把握诵读重心;在结尾设有“主题拓展”,将单一的诗歌诵读与学习、生活结合,加强从知识到素养的转换……

所有工作只有一个心愿:让每一位读者,因为诗歌,而诗意栖居。

新教育人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使命,正是希望让人们在现实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

中国本就是诗歌的国度。在美好的诗歌里,珍藏着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最美好的情感。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如林语堂所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

我期待,因为这套读本的推出,晨诵课程能够在以前的广度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度推广。我相信,在教育的田间地头耕耘的新教育人,在这套读本的帮助之下,能够轻松而卓越地践行晨诵课程。我希望,教师、孩子、父母甚至人人,都能用诗歌擦亮晨曦,用心声歌咏生活。

试想,如果中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家庭,在每一个晨间都回荡着诵读诗歌的声音,那该是怎样动人的一幕!那该是怎样深刻的幸福!

为了这一切,我们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我知道,距离我们心中的完美仍然有遥远的路程。我们新教育人将继续孜孜以求地前行,用更美的诗歌润泽更多的心灵,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