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修建沿革


掌故知魯 | 曲阜孔廟修建沿革


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哀公為表對孔子的尊崇之意,將孔子所居之堂,作“壽堂”,“後代因廟藏夫子平生衣冠琴車書於壽堂中”(《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氏祖庭廣記》第二卷載:“魯哀公十七年立廟於舊宅,守陵廟百戶”。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冬十一月,來闕里孔廟。“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這是帝王祭祀孔子之始。

從哀公立廟,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三百餘年間,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社會形態經過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與奴隸制相適應的思想理論更替為與封建制相適應的儒學思想理論,在這一重大轉變的過程中,歷經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初的霸王道雜之等一系列的思想運動,儒家思想則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曾子、子思、孟子及漢初儒生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在政治上適應了封建大一統社會的思想需要,特別是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神學的有機結合,創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神學目的論,第一次在理論上論證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一思想迎合了漢武帝的統治需要,故而得以被推上了獨尊的地位,孔子做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上了聖人的地位。隨著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越來越受到統治者們的重視。據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從漢初到清乾隆,孔廟重修擴建七十多次。

曲阜孔廟到唐初已經頗具規模,“正廟五間,祀文宣王,南向坐,顏子面西,配閔子以下十哲及曾子,東西列坐,皆為塑像。兩廡二十餘間,祀七十二賢,圖繪於壁上。廟後為寢廟,祀亓官夫人。前為廟門三間,甚壯麗”(《闕里志》•孔尚任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帝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公元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乾隆版《曲阜縣志•通編》,下同)。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修闕里孔子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御製御書一百五十卷,藏於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命孔道輔修孔子廟”。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詔轉運使以官錢葺之。即命道輔監工役。道輔請得封禪行殿餘材,乃大擴聖廟舊制。建廟門三重,次書樓,次唐、宋碑亭各一,次儀門,次御贊殿,次杏壇;壇後正殿,又後為鄆國夫人殿;殿東廡為泗水侯殿,西廡為沂水侯殿;正殿西廡外為齊國公殿,其後為魯國太夫人殿;正殿東廡外曰燕申門,其內曰齋廳,廳後曰金絲堂,堂後則家廟,左則神廚;由齋廳而東,南為客館直,北曰襲封視事廳,廳後為恩慶堂,其後北隅曰雙桂堂。凡增廣殿庭廊廡三百六十間。

金代從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到金章宗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的五十餘年間,修孔廟八次。元代修孔廟十三次。明代二十三次,其中因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廟遭受重大火災,由於雷擊,火從宣聖家廟東北角上起,“燒燬殿廡各房一百二十三間”,浙江道監察御史餘廉奏請修孔子廟。次年春二月孔廟興工。歷時四年功成,改造奎文舊閣七間三簷,再廟傍原有毓粹、觀德二門,以通出入,因逼進廟臺,街短促,不稱趨謁,今於前門少北各建東西門一座三間,匾曰快覩、仰高。又前門並二門原址三間,今改建大門、大中門各五間,與廟前宇後掩映相稱。橋樑階級,煥然鼎新,杏壇碑額,亦皆彩繪俱完,其大成殿九間、寢殿七間,俱兩簷。大成門、家廟、崇聖廟、啟聖殿、金絲、詩禮堂各五間。兩廡連廊共一百間,啟聖寢殿三間,神廚二十四間,庫房九間,碑亭二座。衍聖公齋宿房十二間,奎文閣大門、中門左右門下至街道坊牌,無不完整。規模壯麗,工藝精緻,足稱瞻仰。此次重修,皇帝發帑銀152699餘兩。“木則市之楚蜀諸境,石則取之鄒泗諸山,瓴甓鉛鐵則官為之陶冶,丹堊髹彩則集之於商賈,斫削摶埴雕琢繪飾之工則徵之京畿及藩府之良者”(明•李東陽《重修闕里廟圖序》)。基本上形成了孔廟現在的規模。

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軍所壞,有司出罰鍰並募輸助得銀三萬五千八百餘兩,以七年七月興工修闕里孔子廟。並“移城衛廟”,開始建設曲阜明代磚城。至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歷時十年,完成了以孔廟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功能齊全的曲阜縣治所的建設。使曲阜廟城功能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遷。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巡撫曾銑建太和元氣坊,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創建聖蹟殿,立石刻聖蹟圖百有二十。

清代一次最大規模的修建是在清世宗雍正年間。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初九,大成殿因雷電起火,沿燒寢殿、大成門、御碑亭東西二亭、啟聖王殿、金絲堂等處。衍聖公孔傳鐸奏請朝庭,於雍正三年八月興工。四年,命巡撫塞楞額督廟工,頒御書“生民未有”額於大成殿。六年,命巡撫嶽浚督廟工。七年(公元1729年)正月,遣通政使留保督廟工。上諭文廟工程務期巍煥崇閎,堅緻壯麗,纖悉完備,燦然一新。又諭闕里文廟正殿正門用黃琉璃瓦,兩廡用綠琉璃瓦,以黃瓦鑲砌屋脊,供奉聖像。選內務府匠人用脫胎之法,敬謹裝塑。重建聖祖仁皇帝御書碑亭,增建樂器庫,頒御書“大成殿”匾額,御書、御製對聯懸之廟堂,改欞星門石坊宣聖廟為至聖廟,奎文閣前之參同門曰同文,詩禮堂前之燕申門曰承聖門,頒內府新制大成殿祭器一分,頒鎮圭及新曲柄寶蓋各一,戟二十有四。冬十一月大成殿上樑。八年,欽定孔子廟大門曰聖時,二門曰弘道。秋八月聖象成。共用帑金十五萬七千六百萬兩有奇。十月遣皇五子詣曲阜祭告孔子,又遣多羅淳郡王弘暻祭告崇聖祠五王(參見《孔府檔案》)。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頒御書“與天地參”額,其後又頒“時中立極”、“化成悠久”二額。十九年(公元1754年)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修唐宋金元綠瓦碑亭四座及清黃瓦碑亭九座,新建齋官屏門一座。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仁宗賜御書“聖集大成”匾額。以後從嘉慶六年到光緒三十四年,又不同規模的修廟八次之多。民國期間,修孔廟三次,將寢殿、同文門等易為黃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