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聖諱,故名尼山。其山並不高大,海拔約340米,但這座小山卻因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於此,名揚海內外,有學者說,尼山及尼山腳下的夫子洞是中國儒學的搖籃。尼山對於瞭解孔子十分重要,這裡的可遊覽去處也著實不少,甚至有人說尼山應當與“三孔”並列,改“三孔”為“四孔”。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儒家學派和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深受景仰。由漢至清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尼山孔廟也是我國古代教育體制中廟學合一的典型建築,雖經歷代興衰,依然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

曲阜尼山孔子像

欞星門寓意孔子為星宿下凡古柏蓊鬱,滿山蒼翠,拾階而上,來到了尼山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古人認為“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寓意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以欞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彙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欞星門三間四柱,為八角柱,前後有石鼓夾抱,柱上出雲朵,首飾蓮花座。中二柱頂刻圓雕石獅,傍二柱頂刻花瓶。明間陰刻“欞星門”三字,上刻火焰寶珠。坊兩側建有八字牆。

尼山孔廟橫分三路,五進院落,殿堂共計80餘間。觀川亭位於大成門前第一進院落東南角。觀川亭始建於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築。觀川亭東臨沂水,下臨懸崖,相傳為孔子觀川、感嘆時光奔馳不返的地方。取《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語命名為觀川亭。站在觀川亭前的望遠臺上,向東可以看到以孔子母親顏徵在命名的顏母山,流淌在顏母山腳下的則是沂河,向南望去則是尼山水庫,也叫做孔子湖。雨後,站在觀亭內,居高臨下,可望波濤翻騰的五川匯流,蔚為壯觀。

孔廟內供奉著孔子的父母、妻兒孔廟大成門始建於宋代,歷經金、元、明、清數代修復,現存為清被建築,穿過大成門就來到了大成殿,大成殿為尼山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殿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殿五間,單簷黃瓦歇山頂,簷下有斗拱,前簷柱為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龕及塑像為1989年複製。殿前有元代石幢,記載了當時的修廟、祀廟的歷史情況。

曲阜孔廟還配有兩廡(東西兩廡各五間,為供奉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的地方);寢殿(此殿在大成殿之後,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東西廂房(祭祀孔子之子孔鯉、之孫孔的場所);講堂(祭祀孔子之前的齋所,也是用來講授經典的地方。);啟聖王殿(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紇的場所);尼山土地祠;啟聖王寢殿(奉祀孔子母親顏徵在的場所);神皰(是用來置備祭品的場所);毓聖侯祠(因孔子生於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

夫子洞的民間傳說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的武士,因統領魯國軍隊打敗齊國而立下戰功,被封為魯國的地方官員,統管尼山一帶軍政事務。叔梁紇的原配夫人是魯國貴族施氏,她生下了9個女兒而沒有一個男孩。為了延續祖業,叔梁紇又娶了一個妻子,終於生了一男孩,取名孟皮,字伯尼。但孟皮腳部有先天殘疾,不能繼承他的封位。自嘆命運不濟的叔梁紇雖已年逾六十,還是來到尼山東側的顏母莊村向顏家求婚。當時顏家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都搖頭拒絕,而年方只有16歲的三女兒顏徵在卻欣然同意,嫁給了叔梁紇。

顏徵在與叔梁紇結合遲遲未有身孕,盼子心切的叔梁紇與顏徵在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禱,企望山神保佑早生貴子。傳說有一次,孔子的母親顏徵在祈禱後回家的途中臨產,曠野中找不到人家,只好跑到山洞內生下孔子,於是這個山洞就被後人稱為“夫子洞”。

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

夫子洞

而另外一種民間傳說更為神奇,據說孔子雖然是個男孩,可是長相奇醜,頂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齒、雙眼露眸、雙耳露輪。叔梁紇看到孔子這副模樣,連聲嘆息,直嫌孩子太醜陋,便把孔子扔到了野外。但孩子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難以割捨親情的顏徵在到尼山尋找兒子,幾經周折終於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孔子。而此時一隻母虎正在為孔子餵奶,一隻老鷹在洞口張開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當年母虎餵養孔子的這座山洞,便是“夫子洞”。

尼山書院

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

尼山書院

仍發揮著弘道作用尼山孔廟之後便是書院,曲阜尼山書院始於唐,建成於宋慶曆三年(1043年),因建於孔子出生地尼山而命名,金代自然坍塌後至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重置,以彭璠為山長。尼山書院是歷代儒家學者講學的地方,講學多以《四書》、《五經》為基本教材,書院主持人通常被稱為洞主、山長、堂長、院長、教授等職名,為一地方的教育中心,是著名學者研討學問的勝地。在尼山孔廟後設書院,因孔子是歷代尊崇的文化聖人,以示在此設書院最有意義。尼山書院正房三間,前出廊,無斗拱,灰瓦懸山頂;東西各有廂房三間,東廂之南有茶房兩間,均為灰瓦硬山頂;大門一間,灰瓦歇山頂。門前東側有元代刻制的尼山書院石碑。

明朝孔子六十孫孔承慶(早卒,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追贈衍聖公)曾有詩曰:“盤石垂蘿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似此幽雅清靜的仙境,真是讀書講學難得的好地方。至今,尼山書院仍像當年一樣,發揮著弘道的作用,許多文化大家再次講過公開課,國內高校再次設立教學基地。

取聖土、聖水

只能在尼山進行2015年下旬,一場盛大的取土取水儀式,在尼山孔廟拉開了帷幕,活動主要有尼山孔廟毓聖侯祠敬香、尼山土地祠敬香、尼山孔廟敬獻花籃和夫子洞前取聖土聖水四項議程。本次前來取聖土、聖水的系福建長泰縣文廟派出的文化使團,2010年,長泰縣另闢新址重建文廟,2014年春,曲阜市文物部門移植孔林4棵柏樹,贈送給新落成的福建長泰文廟,此次長泰縣不遠千里來到曲阜,拜謁至聖先師,恭請尼山聖土聖水,將供奉於新建文廟內,日夜遙拜先師之聖靈,以沐浴聖地之光,續衍傳統文脈。近年來,隨著全球“孔子文化熱”的蓬勃興起,來尼山取聖土、聖水的文化使團也越來越多。

四名著漢服的孔弟子,面向尼山夫子洞行揖禮,畢恭畢敬的從案桌上取器皿,移步指定地點取聖土聖水,隨後聖土聖水被啟送給長泰縣有關領導。“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是源頭,取土取水這樣的儀式只能在尼山進行。”曲阜文物局一位負責人這樣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