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視”並不會贏得更多尊重

Part 1 性別歧視


今天,一則消息引起不小的風波。消息標題是“濟南向各單位倡議:延遲開學期間支持雙職工家庭以女方為主在家看孩子”。

其實細讀報道內容,文章標題已經部分歪曲了原意,而有的公眾號加以渲染髮揮後的題目就更具誘導性,《帶娃“女方為主”寫進官方倡議:下意識歧視也許比故意作惡更可怕》。

“被歧視”並不會贏得更多尊重

事實如此否?

其實,消息中僅僅提到,濟南市教育局積極建議市疫情處置領導小組發出一項倡議。但所謂的“歧視”寫入“官方倡議”,目前來看,尚未發生。

另外,倡議“女方為主在家看護”,可以理解為女方優先享有向僱主和領導請假的權利。若女性並不情願,老闆不知道多開心。一項權利為何在表述中被刻意強調“看娃”義務,忽略“帶薪在家”利益,而和“官方歧視”劃上等號呢?

我非常理解,倡議裡出現的“以女方為主”對女性來說實在突兀且礙眼。但我們首先應明確一個合理推測,作為共同的討論基礎:

每一項政府政策,提議人最不想見到的,就是引發負面輿論。即使他心底是個極端又自大的大男子主義者,他也不會主動在政府文件中展示分毫,更不會在意見尚未採納時聯繫媒體主動暴露。

讓我們試著代入那位寫作倡議文書、惹出不小爭議的小科員的身份,推測一下這奇特倡議的邏輯:

  1. 特殊時期延遲開學,這些未成年學生的看護是個不小的問題。那我們教育局建議一下,讓企業允許父母在家看護吧。
  2. 但企業允不允許父母帶薪看護,是企業內部管理行為啊,政府可以倡議,絲毫沒有強制權力。如果倡議還措辭模糊、不便於直接執行,多半會變成一紙空文。
  3. 那就明確規定其中一方看護好了。省得企業領導在員工請假時候說,“咱公司太忙了,你孩子爸爸(媽媽)呢,讓那位回去看孩子不行嗎?”或者說,“孩子一個人看就行了,你們不會倆夫妻一起請假回去偷懶吧?”

到這裡,我們或許可以善意地理解,“出於使倡議順利落地的考慮,需要儘量明確父母一方的優先權”。那為何偏偏要確定是女方呢?

“被歧視”並不會贏得更多尊重


我個人認為“在家看一個已經上學的孩子,不用上下班,還能睡懶覺,再怎麼也比工作輕鬆吧”。

但我不否認,或許那位小科員想的是“孩子一般都是母親照顧得好”,或是“女人,理所當然做這些看娃的事”。

無論是我認為的“照顧女性”也好,還是揣度的“刻板觀念”也罷,恐怕都遠遠談不上性別歧視。因為“看娃”並不是帶有價值取向的,更談不上是低賤的工作。就好像“某省人多半喜歡吃火鍋”的刻板觀念絕談不上歧視一樣。

我很理解女性對“帶娃”的本能排斥,但若是因此而總懷有敵意和道德預判對待相關事物,再受到無端牽扯的“拙荊”、“賤內”之類詞彙的挑逗(我真不能想象,都2020年了,能有幾位女性對這些詞語有切身的體會),就很容易陷入情緒化的“被歧視”中。

女性在“被歧視”的場景中做出的意見表達,對男性而言,往往引發的是“玻璃心”和“無理取鬧”的負面評價,以及毫無價值的更大爭論,而無助於“刻板印象”問題的改善。

在公眾號評論中出現的“山東嘛,女性都不能上桌的地方,這算是山東男人和魯學千年傳承了”類似言論,則更加墮入了以歧視對抗“歧視”的可怕旋渦。

Part 2 種族歧視

在此方面,不做更多評論,僅列以下觀點。

The real sick man,病夫,一個標註著國人傷疤的詞彙。但這樣的象徵意義,其實僅僅來源於一部電影,也本來僅僅侷限於電影。


“被歧視”並不會贏得更多尊重


事實上,The real sick man,先後被用於描述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在西方語境中,通常只被認為是對政府的批判性描述,不涉及種族評價。

與性別歧視一樣,被刻意引導的情緒化“被歧視”並不能贏得更多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