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最精彩有对决,莫过于“空城计”。此计历史上有名,而且把诸葛亮的机智勇敢描写的淋漓尽致,对司马懿的小心谨慎而错过机会而嘲笑,后人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现在网上还有文章认为,

“空城计”最大赢家是司马懿。但通过史料推断,“空城计”本身是否存在都让人怀疑,据说这是一个故事,并非真实存在。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空城计”是否存在?

对于“空城计”的记载,《三国志》中裴松之注引了《难郭冲五事》这样描述:“诸葛亮屯于阳平,……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但《三国演义》中,因为是文学作品,把此计又进行更为夸张的描写:“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正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描述,让诸葛亮的更加神话了。后人还根据这一计谋,用在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中。

但“空城计”究竟是否存在呢,还是应从《三国志》中找到其真伪。

其实“空城计”并不存在,只是后来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是晋朝一个叫郭冲的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南朝刘宋王朝的裴松之搜集史料,为《三国志》补充时,他发现一本叫《蜀记》的书提到了晋朝郭冲描述此事的来由,当时晋朝人讽刺诸葛亮,郭冲很生气,就列举了诸葛亮的五个神奇的故事,来回应当时晋朝人对诸葛亮嘲笑。

郭冲列举的五个故事中,其中就有“空城计”。作为史学家,裴松之经过严密考证和推断,认为“空城计”根本不存在,纯属人为杜撰出来的故事。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为何反推司马懿?

既然“突城计”在历史上存疑,而且也被史学家否定,为何后人甚至学者还以“空城计”为由,推断司马懿的聪明,认为他是大赢家?

我们来看看后人如何推断司马懿在“空城计”中如何成为赢家的。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实际上司马懿已经识破,而且大兵到城前后,选择退出。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司马懿为何退兵呢?

以《三国演义》所说,司马懿怀疑诸葛亮用计,一座城池不可能没人守,也不可能只有诸葛亮一人在城上悠闲的弹琴。

但后人认为司马懿早已识破此计,只是不攻,如果攻城,诸葛亮必被杀,那司马懿也很危险了。

为何司马懿危险呢?

有人又继续推测,说是司马懿临终时说出来秘密。因为只要诸葛亮活着,司马家族才能继续为曹魏工作,如果诸葛亮死了,那司马氏没什么作为,也不会再存在了,曹魏甚至可以一统天下,还留着司马氏一家有何用?

因此,一则历史上不存在的故事,被后人推断出司马懿的狡诈。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为何倾向诸葛亮?

无论“空城计”是真还是假,但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位作者,以及后人都倾向于蜀汉,更尊崇诸葛亮。

因为三国中只有刘备建立的蜀汉才是正统,而从古至今,我国传统都是以正统思想所引导。无论曹魏,还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都不是正统。

正是因为这种正统的心理,后人在读小说还是传说中都倾向于蜀汉中的人物,更是把诸葛亮“神化”,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能。


“空城计”存在质疑,为何还后人还用故事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


直到现在,后人对司马懿及其后世建立的晋朝都是鄙夷的,因为司马家族不地道,最后撬了曹魏皇位,建立了晋朝,属于篡权上位的,更让人瞧不起,因此而遭到后人唾骂。

另外,《三国演义》中把司马懿描述成一个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的人物。为了控制曹魏,步步为营,不动声色,这与我国传统美德相违背,被后人所不齿。因此,后人通过一个历史不存在的故事,也能看出古代正统思想也传至今天。

但史料中,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在曹魏手下谋生,如果他不善于保存自己,司马懿随时被清除。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司马懿,其实就是为了保命,只不过后曹魏走了下坡路,给了司马家机会。因此,司马氏家不篡位,也会有另外的人篡。

所以通过一个历史故事,一个不存在事情,后人反推司马懿,还是受了传统思维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