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密死也想不到,子孫後代被人控制,最陰險的是他當年器重之人

天祐五年(908年,後梁開平二年),徐溫殺掉張顥之後,身兼左右牙都指揮使,“軍府事鹹取決焉”。但是,對於楊行密時代的老班底,那些坐鎮一方的軍頭們,徐溫不得不重視。

楊行密的創業團隊“三十六英雄”是其建立霸業的資本,然而也會成為危害吳國中央權力的隱患。在楊行密晚年,就發生了類似宣州節度使田頵、潤州刺史安仁義、壽州刺史朱延壽等人的叛亂。徐溫控制楊吳中央政權之後,同樣需要考慮到這種藩鎮之亂的隱患。

在誅滅心懷異志的宣州觀察史李遇之後,徐溫建立了震懾各地藩鎮的威望。在擁戴楊隆演的旗號下,徐溫的權勢也隨之慢慢強大起來。天祐五年(908年)六月三日,“淮南將吏請於李儼,承製授楊隆演淮南節度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王”。


楊行密死也想不到,子孫後代被人控制,最陰險的是他當年器重之人

楊行密

天祐六年(909年)三月,徐溫以淮南行軍副使升州刺史,留廣陵。天祐九年(912年)九月,徐溫率吳國將吏勸進楊隆演進位太師、中書令、吳王。徐溫為行軍司馬、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祐十二年(915年)四月,徐溫任命其子徐知訓為淮南行軍副使、內外馬步諸軍副使。

從上述權力安排步驟看,徐溫的目的是完全控制楊吳政權,甚至取而代之。起初,徐溫自領升州刺史,但仍留廣陵輔政,可見重心是在揚州的中央政權。第二步,楊隆演稱吳王之後,徐溫也升任為鎮海軍節度使,把勢力從潤州擴大到浙西道,雖然當時楊吳政權只控制了浙西道的潤、升、常三州,但這是一個信號。當然,徐溫主要的經營還是以淮南行軍司馬身份掌控楊吳政權。天祐十二年,徐溫將監視控制楊吳政權的責任交給兒子徐知訓,也說明他在培養兒子接班。

在安排好兒子監控楊吳王室之後,徐溫決定就藩金陵。天祐十二年(915年)八月二十二日,徐溫就藩金陵,加浙西招討使,封齊國公,以金陵、京口、毗陵、宣城、新安、池陽六郡為大都督府,形成霸府政治格局,成為吳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天祐十四年(917年)五月,徐溫正式徙治金陵,以徐知訓為淮南行軍副使,留廣陵以輔政。

楊行密死也想不到,子孫後代被人控制,最陰險的是他當年器重之人

左側為吳國

徐溫以六州的勢力,而且受封齊國公,無論是在名義上,還是在軍事實力上,都凌駕於其他諸將之上。鎮海節度使原先駐節潤州,徐溫將其遷至升州,也就是金陵,建號大都督府,也是以示有別於一般地方的節度使府。

楊氏吳國為徐氏齊國所取代已經是早晚的事情了。事實上,自徐溫執政以來,楊氏王族完全被徐溫控制,徐溫親信翟虔任閣門、宮城、武備等使,“使察王起居,虔防制王甚急”。對於楊吳王室內部稍有才能之人,徐溫都極力打壓防範。楊行密第三子楊濛素有才能,徐溫秉政,楊濛心尤不平,常嘆說:“我國家而為他人所有,可乎?”徐溫聽說後,將其貶為楚州團練使,排斥於政治權力中心之外。

雖然本質上也是篡位,但是徐溫執政之後,對於吳國的治理卻善得其法。秉政之後,徐溫與其謀臣嚴可求曾說過,“大事已定,吾與公輩當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寢耳。”採取有效措施,“立法度,禁強暴,軍民安之”。


楊行密死也想不到,子孫後代被人控制,最陰險的是他當年器重之人

徐溫

如果一切順利,徐齊取代楊吳就會順理成章地完成。但是,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平盧節度使、同平章事、諸道副都統朱瑾殺掉了徐溫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徐知訓,打亂了徐溫的傳子部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