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明朝滅亡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亡於群臣黨爭,明朝萬曆年間朝廷逐漸形成了東林黨與反對派爭鬥的格局。明末的劇烈黨爭嚴重削弱了明朝的力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明朝極盛時疆域圖)

  • 萬曆皇帝十歲登基,十六歲大婚立皇后王氏。到萬曆九年雖然大婚已經三年,而且萬曆的後宮佳麗也不少,卻仍然沒有誕下皇子。朝廷上下和母親李太后都十分焦急,一天萬曆皇帝去向母親請安偶然臨幸了母親的宮女王氏。不久王氏有孕誕下皇長子取名朱常洛,李太后十分高興王氏也被封為恭妃。但是萬曆皇帝卻並不喜歡這個王氏和長子朱常洛,萬曆皇帝喜歡的是德妃鄭氏。萬曆十四年鄭氏也生下皇三子朱常洵,萬曆皇帝馬上冊封鄭氏為貴妃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像)

此後朝廷裡的大多數大臣和萬曆皇帝鄭貴妃圍繞著立誰為太子的問題進行了長達十五年的鬥爭,史稱“國本之爭”。擁戴皇長子的群臣和想立朱常洵的萬曆皇帝和鄭貴妃及其黨羽,各出手段上演了一段曲折離奇的悲喜劇。

1.萬曆皇帝立三子朱常洵所面臨的三大壓力。

(1)明朝祖制的制約,明朝實行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皇明祖訓》規定立嫡以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萬曆皇帝的皇后王氏沒有兒子,萬曆皇帝沒有嫡子只能立長子朱常洛。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像)

萬曆皇帝之前的太子不是嫡長子就是長子,明朝還沒有廢長立幼的先例。中國曆代無不以孝治天下,祖宗家法不可違反。對於深受宋明理學影響的明朝上下,廢長立幼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面對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制和社會上綱常倫理的壓力,萬曆皇帝也不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立朱常洵為太子。

(2)母親李太后的壓力,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出身宮女最後母憑子貴當上了太后。在萬曆小時候嚴厲的李太后,聯合嚴肅的張先生(張居正)對萬曆進行了嚴格的教育。童年的陰影影響了萬曆皇帝的一生,對於嚴厲的母親萬曆皇帝自然不敢違逆。

  • 萬曆的長子朱常洛是萬曆偶然臨幸李太后的宮女王氏所生,萬曆皇帝覺得不甚光彩起初不想承認。王氏懷孕後在太后的壓力下被迫封王氏為恭妃,不久王恭妃就生下了皇長子。這讓對萬曆皇帝娶後納妃數年無子感到焦急的李太后大喜過望,李太后對於和她有相似命運的王恭妃母子很是照顧。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后像)

李太后在國本之爭中偏向皇長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後宮中對於萬曆最重要的三個女人母親李太后、皇后王氏、皇貴妃鄭氏。母親和皇后對於皇長子的支持,使得萬曆皇帝也不能完全聽從得寵的鄭貴妃。

李太后在聽聞了萬曆皇帝遲遲不願立長子為太子後很不高興,一次萬曆去向母親問安。李太后問起皇長子立儲問題,萬曆皇帝隨口答到:“他是都人之子!”當時明朝管宮女叫都人。萬曆皇帝這一回答惹惱了宮人出身的李太后,李太后聞言大怒:“別忘了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曆皇帝十分惶恐急忙下跪請罪,反覆勸解才勉強讓母親消火。

正因為李太后在宮中的地位,使得萬曆皇帝不敢貿然立寵愛的三子朱常洵。萬曆皇帝只能採取拖字訣,要麼等皇三子成為長子要麼等李太后無法干涉自己。

(3)朝中文臣的集體反對。

  • 朝廷上到首輔下到七品御史無不反對立朱常洵,主張立皇長子朱常洛。首輔申時行在鄭貴妃誕下皇子的一個月後,就上書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隨後戶科給事中姜應麟上書,請求按例先晉封皇長子的母親王恭妃為貴妃再晉封鄭貴妃。萬曆皇帝十分生氣把姜應麟貶為典史,並下詔斥責。

上諭閣臣曰:“降處非為冊封,惡彼疑朕廢長立幼,先揣摩上意耳。我朝立儲,自有成憲,朕豈敢以私意壞公論邪!”——《明史紀事本末·爭國本》

萬曆皇帝氣急之下的辯解說出了:“我朝立儲,自有成憲。”群臣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漏洞,用萬曆皇帝自己的話堵住了他廢長立幼的行為。接著刑部主事孫如法上書也被貶為朝陽典史,御史孫維城、楊紹程請定儲位,也都被罰俸。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萬曆首輔申時行墓)

群臣並沒有因此而止步,反而在隨後幾年內又接連上書大有不立皇長子誓不罷休之勢。

十五年春正月,禮科都給事王三餘,御史何倬、鍾化民、王慎德,各奏建儲,不報。輔臣請建儲封王,令候旨行。十六年六月,山西道御史陳登雲請冊立東宮,且罪鄭承憲驕橫之狀。不報。——《明史紀事本末》

迫於群臣越來越激烈的壓力,萬曆十八年萬曆皇帝被迫召集內閣大學士開會,會上確定萬曆十九年舉行冊立太子。萬曆皇帝藉此機會和內閣取得默契,萬曆皇帝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2.萬曆皇帝對群臣請立皇長子為太子的應對策論。

(1)拖字訣,萬曆皇帝為了避免立長子為太子首先祭出了拖字訣。萬曆十二年在鄭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後,首輔申時行害怕萬曆皇帝愛屋及烏立皇三子為太子。申時行搶先上書萬曆皇帝請立皇長子為太子,萬曆皇帝最初以皇長子年幼體弱兩三年以後再說。上曰:“元子嬰弱,少俟二三年舉行。”上曰:“朕知之,朕無嫡子,長幼自有定序。鄭妃亦再三陳請,恐外間有疑,但長子猶弱,欲俟其壯大使出。”

(2)三王並封。萬曆皇帝拖來拖去群臣的反應也越來越激烈,大批的官員交替上書請立皇長子。萬曆皇帝把其中的言官御史罷免的罷免降職的降職庭杖的庭杖,朝廷幾乎為之一空。萬曆二十一年內閣首輔王錫爵又請立皇長子,萬曆皇帝又想出一個餿主意。萬曆皇帝以《皇明祖訓》立嫡不立庶,王皇后年輕還有可能生下嫡子。不如先把三個皇子都冊封為王,過幾年皇后無子再行冊立。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三子福王朱常洵像)

上報雲:“朕雖有今春冊立之旨,昨讀《皇明祖訓》,立嫡不立庶。皇后年尚少,倘復有出,是二儲也。今將三皇子並封王,數年後皇后無出,再行冊立。”——《明史紀事本末》

(3)推遲冊封典禮,以拖待變。迫於群臣越來越大的壓力,萬曆被迫放棄三王並封。許諾立皇長子為太子,許諾之後萬曆皇帝又企圖拖延典禮以圖待變。上諭:“皇長子清弱,大禮稍俟之,百官毋沽名煩聒。冬十月乙亥,上以典禮未備,欲改期冊立。沈一貫封還聖諭,力言不可。

因為皇后王喜姐體弱多病,萬一皇后病逝鄭貴妃高升一步晉位皇后,到時候皇三子母以子貴成為嫡子自然就是合法的皇太子了。可惜王皇后體弱但是命硬直到萬曆四十八年才病逝,而萬曆皇帝也在四個月後駕崩。

後賢而多病,國本之論起,上堅操立嫡不立長之語。群疑上意在後病不可知,貴妃即可為國母。——《明史紀事本末》

3.《挺擊疑案》與太子之位穩固。

萬曆皇帝三招落空,只得冊立朱常洛為太子,又封朱常洵為福王就藩洛陽多賜田地財寶。萬曆二十九年冬十月十五日己卯,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暨冊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詔告天下,上特諭在籍輔臣申時行、王錫爵知之。

朱常洛被冊立太子後,福王拒不就藩洛陽仍然留在北京。鄭貴妃也一再向萬曆皇帝施壓,企圖為朱常洵作最後一博。萬曆三十一年北京突然流言四起到處流傳著一本《續憂危竑議》的小冊子,裡面語多涉及萬曆皇帝和鄭貴妃要廢太子的傳言。萬曆皇帝大怒下令錦衣衛偵辦,史稱“妖書案”。妖書案語多宮廷隱秘作者不明難以追查,而群臣卻藉此打擊政敵互相攻訐。或曰:“妖書似出清流之口,將以傾沈一貫者。”或曰:“此奸人作之,以陷郭正域。”正域時有清流領袖之目,見忌一貫。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萬曆首輔沈一貫像)

  • 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太子生母王貴妃病重。王氏雖然是太子生母卻很不得寵,也不能時時見到兒子。一個人苦守冷宮思念兒子還哭瞎了雙眼,等到就要病死了太子才知道。當時天色已晚宮門將閉,一直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循規蹈矩生怕被父皇廢掉的朱常洛破天荒的奪下鑰匙闖進宮中,去見自己苦命的母親最後一面。此刻朱常洛眼中只有自己的母親,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重要。此時的朱常洛只是一個想見母親最後一面的兒子,萬曆皇帝聽說以後嘆了一口氣也並沒有以此怪罪太子。

王氏終於在臨死之前見到了兒子,她拉著兒子的衣角說:“我兒能夠長大如此,我已然死而無憾!”朱常洛也悲痛的大哭,目睹此景左右無不掉淚。不久王貴妃薨,朱常洛繼位下令後追尊母親封號,未幾朱常洛就在紅丸案中死去。王氏的孫子明熹宗追尊王氏為皇太后以皇后的禮儀同萬曆皇帝合葬定陵。

福王遲遲不就藩洛陽,北京謠言四起有傳言鄭貴妃和福王用巫蠱之術謀害太子。又有傳言鄭貴妃和福王派刺客謀害太子,萬曆皇帝和太子一起闢謠為貴妃等開脫想大事化小。萬曆皇帝為澄清流言保護鄭貴妃和福王,只好在萬曆四十二年下令福王就藩,福王被迫就藩洛陽離開了京城。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鄭貴妃劇照)

  • 萬曆四十三年,有一個叫張差的大漢手持木棍闖入太子居所打傷幾名太監後被侍衛抓住。經過審問張差是受鄭貴妃宮中太監龐保、劉成二人指使,龐保和劉成只是鄭貴妃宮中普通的太監。朝臣都以為他們是受鄭貴妃指使。一時間輿論大譁朝臣紛紛把矛頭對準鄭貴妃,鄭貴妃無奈只得向萬曆皇帝哭訴。萬曆皇帝要她去求太子,此時只有取得太子的諒解事情才有轉機。鄭貴妃向太子哭訴原委太子也不想事情鬧大,便請求只殺張差一人不要株連過多。萬曆皇帝乘機下令處死張差,又暗中在宮中秘密處死龐保劉成。

挺擊案發以後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親自上朝替鄭貴妃平事,並和太子上演了一場父慈子孝的好戲來安定撫慰人心。事情的真相已不可考證,到底是鄭貴妃犯二冒險刺殺太子還是太子施展苦肉計陷害鄭貴妃?史學界爭論不休,只是有一點值得肯定就是經此一案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福王再也沒有機會威脅太子的地位了,鄭貴妃也不敢再冒犯太子。而且鄭貴妃從此以後反而對太子曲意迎合二人關係倒是緩和不少。

明朝黨爭的開端——國本之爭。

(明光宗朱常洛像)

上曰:“使我有別意,何不於彼時更置,今又何疑?且福王既已至國,去此數千裡,自非宣召,彼能飛至乎?”因命內侍傳呼三皇孫至石級上,令諸臣熟視,諭曰:“朕諸孫俱已長成,更有何說!”——《明史紀事本末》

明朝的國本之爭以萬曆皇帝的失敗而告終,萬曆皇帝受此打擊從此怠於政務不願上朝,史稱萬曆怠政。經過國本之爭東林黨崛起,東林黨與朝中的反對勢力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黨爭,黨爭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南明建立。雙方黨爭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動盪,明朝就在這一次一次的內訌中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