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西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均用石條鋪路


  街市似乎總是我們觀察一座城市極其重要的切入點。市井是過去中國市民生活的地方,街市是現代城市大眾生活的場域。唐詩裡的紫陌槐市到民國時早就化作歷史的塵土,新的城市街衢正在誕生。

晚清時期,西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均用石條鋪路


  晚清時期,西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均用石條鋪路,至民國初年張鳳翽做都督時才將各大街的石條路翻修了一次,但不久就又殘破不全了。後來馮玉祥督陝時,將這些殘破的石條路面全部拆掉,在石子和土鋪築好的馬路邊鑲上了石條,但這也僅是在主街道所做的部分修葺,整個西安城的街市道路狀況仍然比較差。直到1932年西京籌備委員會創建,在其存在的十餘年期間標賣了些原來“滿城”的官地和其他地方的零星官地,測繪了西安城和郊區的地圖,用飛機拍照了咸陽地區的航空地圖,組織人馬調查西安周圍的名勝古蹟,修築了部分西安城市的街道。據民國《道路月刊》上載:“西安市政工程處長張丙昌修築碎石路。以西安南大街,東西木頭市,南廣濟街、鹽店街、二府街、粉巷等各處道路較為重要。”

  關於城市馬路鋪設民國報刊上一些文章有所描述,據一位名叫寄紫的作家在其《西安漫遊雜紀》中講:“城內的馬路設計,頗稱完善,可惜市政經費太窘,不能如計劃實行。現僅東西南北四幹線的路基已成,東大街的路面寬有三十二公尺,宏敞可觀,饒有大都會的風度。但各路盡是泥土築的,水泥柏油完全沒有,石子亦極不多見,以致有雨為泥沼,晴為香爐,真行不得也。”另一位名叫文碩的作家在《西安特寫》裡對馬路上的景觀如此介紹:“馬路兩旁的槐樹,已經開了白花,發出誘人的香氣,百貨店裡陳列的女新高跟鞋、撲克牌、口琴成為戰時古都唯一的點綴,這使一個剛從前方回來的人驚異,這兒沒有一些戰時氣息,汽車油雖則貴到一百九十元一桶,而一九三九年流線型汽車,時常從道上飛馳過去,揚著路旁行人一身塵土,幾乎睜不開眼。十八世紀的大車、牛車,和著汽車一塊在馬路上比賽,這是半殖民地經濟的忠實的縮影。可是牛車還是現在主要的運輸工具。西菜館裡雖然沒有了來路牛尾,可是到了下午六七點,在‘卡利食堂’門口就排滿了流線型的汽車,門庭若市。物價再漲,對這些人是毫無問題的。”民國時期的西安一方面是經濟落後,人民困窘,而對社會上層人士來講,這些都與他們無關,他們仍然過著奢華而現代的生活。

  曾於1930年在陝西任職的陳必貺先生在《長安道上紀實》一文中對西安街市的描寫更為翔實:“長安東大街的房子統統是二層樓式的,高下形式都相彷彿,聽說這是民國元年公家營造的,也就可見當年陝西人民勇於改造的精神了。這一條街上旅館飯店很多,聽說在馮氏時代,旅館生意並不好,自從交通恢復後,新的省政當局主張採納新人才,不分地域一律引用,於是乎潼關外的知識分子大批地載入關中,而久已冷落的旅館,難免利市三倍了。”

晚清時期,西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均用石條鋪路

  普實克這位以研究中國文學為主的學者,在他1940年出版的《中國:我的姐妹》一書中對西安街市頗有感觸:“主要街道很寬,石塊鋪路,人行道上甚至栽種了幾棵樹木。這裡也可以看出行政管理機構辦事迅速有力,力圖提高本地的水平。主要街道縱橫交錯,佈局和北平類似,城市中心有座圓鼓鼓的鐘樓,設有崗哨,當某地發生火災時,就會報警。廣場上有幾座歐式的現代化的房子,那裡面是上海一些公司的分號,裡面還有幾家藏書豐富的書店,大概是因為這裡的居民用讀書來補償與世隔絕的狀況吧。然而,除此之外,城裡的房屋和店鋪都展示出城市的衰敗以及居民的貧困狀況,店鋪裡幾乎什麼都沒有。”

  等到1936年,範長江所見的西安街市,道路已大為改觀:“從市政上看,一年來長安的進步,直可謂一日千里,主要街道,已一律成碎石路,小街僻巷,從前大坑小坑鑲成的路面現在亦成了通車無阻的坦途。但是長安繁榮的裡面,卻包含著嚴重的事實,決定了長安繁榮是暫時性的發展,預示著若干時間後的衰落。因為目前的長安,是以‘單純消費景氣’和‘暫時剿匪景氣’為實質。”

  在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城市的交通是依靠馬車,在1900年之前,從世界範圍來看,整個街道和大街系統是按照使用馬車運載乘客和貨物來設計。隨著交通狀況的改變,街衢道路也在變化,首先出現碎石馬路,然後是木塊,再然後是瀝青路面,就是我們說的柏油馬路。街市提供給人們一種獨特的城市景觀。街市上琳琅滿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車水馬龍的喧囂都是城市生活的構成部分。

  景觀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資源。對於人類,每一種類型的環境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都具有特殊的經濟文化地位。人們對崇山峻嶺和神秘的森林景觀感興趣,並且懷著喜愛之心。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城市的街巷,也就是城市建築、民居所在的地方,逐漸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區域,因此每一座城市獨特的街市景象便成為別緻的城市景觀。

□劉 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