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才情不凡的“怡红公子”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最讨厌的事情莫过于“上学读书”了。他年龄不大,本该是上学的学生,可是却不肯正经读书,不屑经济仕途。平日里似乎什么也不干,就喜欢与姐姐妹妹们厮混在一起。就因为宝姐姐劝他读书求取功名,他竟然当场让宝钗出去,弄得宝钗下不了台,尴尬不已。

对于贾宝玉的“不喜读书不喜上学”,很多学者将其看成是对封建正统教育制度的勇敢反抗,是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的表现。可是,人的成长毕竟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将来怎会有好的前途?更别说什么满腹才学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贾宝玉“顽劣不堪”,是父母眼中的“混世魔王”,但在大观园一众姐妹中,其才学与品性可谓卓然超群,甚至可以说博学多才。这一点,从“大观园题咏”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么,贾宝玉的满身才学到底从何而来呢

?备受诟病的封建正统教育对其才学真的毫有无用处嘛?

对此,本文认为:贾宝玉的才学是封建正统教育和旁学杂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即:封建正统教育+旁学杂收=贾宝玉的满腹才学。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红楼梦》里的“叛逆少年”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其实只有小学毕业水平;

明清之际,封建正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已经发展了千百年,体制完备。在康雍年间,著名教育家李塨在《小学稽业》中安排的理想学制是:8岁入里学,11岁升邑学各修三年,这是小学教育的两阶段,开设礼、乐、数、书四种学科。

里学教之幼仪、退让、认字、学书、习九九数等;邑学教之孝梯、忠信、并习小乐、小舞等。此外,在这两阶段,学生要修完《孝经》、《论语》、《大学》、《孟子》,《易》、《诗》、《书》、《春秋》、《周礼》等具体教材。

15岁入县学,教之存六德、行六行,讲究经世济民之道,读《资治通鉴》及古文。习礼乐、骑射、六书、九数,作策论。聪颖者可涉猎九经、甘一史;

20岁时,教成者进之郡学,教之三学,察试德行学艺。再经藩学、成均,察试后即谓之太学生。然后,分科以为士,共分礼仪、乐律、天文农政、兵法、刑罚、艺能方域、理财、兼科等九科。

从现代教育制度来看,李塨的这种学制安排在当时也是很科学而系统的小学教育体制。事实上,他的这种学制安排在当时的教育领域确实很有影响力。那么,按此学制论,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其学历又是在什么水平了?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少年宝玉

对此,我们可以把少年贾宝玉的上学年限统计一下就能够知道:

三四岁时,已得大姊元春心传口授。识了数千字,念了几本书。

七岁,业师为之童蒙规训;旋即业师家归未返,宝玉学业暂且荒置。

九岁左右,与秦钟入家学,数月后即作罢,学业又被荒置。十三岁挨打后贾母做主:二门不许出,外人不会见,自修之学也停下。

十三岁至十五岁,贾政被点学差外任,宝玉乐得一直停学不上。

十六岁,贾政归京,宝玉再度入学。不到十七岁,疯癫病发作,再度停学。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上学年限很是可怜:从三四岁到十六岁,十余年的上学经历,一路停停上上,足有一大半时间荒置停学,连同幼时贾元春手把口授所教学业算在内,勉勉强强能凑六年。因此,依李塨的学制所定入学修业年限论,宝玉的学历勉强等同于小学毕业水平

事实上,作为“学生”的宝玉,其对学业的荒废,连底下的仆人都瞧不过眼。用第六十六回兴儿的话讲:“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刚气儿……”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贾宝玉背书应付检查;

封建正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它为贾宝玉日后的满腹才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封建正统的科举教育,现代人往往诟病满满,认为其就像封建糟粕一样令人厌恶,摧残人性。可事实上,封建正统的科举教育制度自隋唐时期建立以来,便与封建王朝息息相关,共同存在了几千年,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那些名人大家,很多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而走向历史舞台的。

只不过,随着明清之际“八股取士”的流行,科举制度任用选拔人才的标准被严格地限定,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使很多读书人一辈子皓首穷经,尽做一些内容空虚的格式文,白白耗费光阴。可是,也并不能因此就把封建正统教育制度全盘否定。毕竟它存在了上千年,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上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虽然不喜读书不喜上学,学历也只有小学毕业水平。然而,如果没有封建正统教育所给予的基础教育,诸如阅读能力,识文断字,欣赏水平等等,就不可能有他后来的满腹才学。事实上,贾宝玉的学历虽低,却因了贾政的参与设计与严加督责,在学期间所修课程似比李塨学制所定的还要宽,还要多,起点还要高。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两代“贾宝玉”

例如,在贾政给贾宝玉所列的书单中有“四书”、“五经”。包括了左丘明、公羊春秋三传、国策等;此外,贾政还为其所选择汉唐古文、时文八股大约百十来篇。这些带有强迫性的功课是家族期待的必读内容,属于外力逼催的既定学业,每每让生性向往自由,不爱拘束的贾宝玉痛苦不已。进而导致其对正统教育目标要求下的理学教材抱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对那些求取功名的必读书籍也深恶痛绝。

但平心论之,这些带有外在强迫性的学习内容,虽然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也属于应付接受型的死记硬背成分,可是却构成了宝玉增长学识的先期准备,是宝玉才学的基础。这些内容并不都是禁锢人心,没有用处的知识。至少《春秋》、《国策》、《资治通鉴》这些书,到现在都是国学经典。

对少年宝玉来说,这些内容看似枯燥,需要死记硬背,令人厌恶。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内容做基础,贾宝玉才能够在少年时代打下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日后才能够旁学杂收,获得具有异端色彩的人文价值观。而这是贾府围绕贾宝玉进行的正统教育所始料不及的。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宝玉的满腹才学

贾宝玉的满腹才学;

贾宝玉的学历尽管有限,但他的学识才情却非同寻常。一个十余岁的少年公子虽不喜读书不喜上学,却能从花开花落中体悟人生短促、生命无靠的无奈,从宇宙无恨、人生有限的冲突中进行人对自然的反叛与归顺的思考。

他一个小小少年,时常对着燕子、游鱼、星星、月亮,抒发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之哲思,时常发出关于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深沉浩叹,并将其一一达之于诗词曲赋。个中所蕴涵的深途思想和焕然文采,所反映出的驾驭诗词歌赋的创造功力和学识才情,每每令人击节赏叹。

宝玉的才情首先表现在为周围人命名,营造人文环境的超常才能上。怡红院众丫鬟、书童之名号,体现着主人的自然情趣,什么晴雯、秋纹、袭人、茗烟、锄药、伴鹤……每个名字就像是一幅画一首诗,组联成串,则春花秋月,霞明云爽,霁雨初雪,四时星云,良辰美景,宜人风韵,悉数在身旁。

这些名字一律是人与自然的亲近组合,一派悠适劳作之态,艺术地再现了丫鬟、书童、小厮们的现实身份和天真顽皮,即再现了他们身处园林的特殊环境和身为少年人的天真特性,又极见怡红公子贵族化了的田园情调以及超逸有致的人文情怀。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大观园“题咏”

此外,贾宝玉的才学早已远远超出传统封闭的贵族文化圈了。他的诗、文、曲、赋的创制才能和书法水平,更是足以让今天的很多文科大学生都羞愧汗颜。贾宝玉于适情恒意中闲吟了几首《四时即事诗》一经写成,便立刻传到府外,被人写在扇头上、墙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就连黛玉也曾半开玩笑说:“怎么写的这样好!明儿也替我写个匾。”

另外,大观园题额更是宝玉初展诗才的重头戏。那“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配以“沁芳”之额;“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茶藤梦也香”配以“蘅芷清芬”;“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配以“有凤来仪”等,情旨飘逸清旷,深贮画韵诗情,又极切“沁芳闸”、“蘅芜院”、“潇湘馆”等处设景立意,具有很高的美学理论实力。试问:今天的大学生们面对名山秀水,能恰切题咏两联,并道出理论依据吗?

至于那即兴吟唱的《红豆曲》,不仅书中蒋玉菡、冯紫英等齐声喝彩,亦被今天俗雅各色人等均视为脍炙人口的珍品名曲。还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等言论,早都成了名言名句。一篇《芙蓉女儿谏》,不啻于是大观园中的《离骚》,真是让很多文科教授都有自愧弗如之感。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

旁学杂收是贾宝玉获得才学的有效途径;

《红楼梦》中,贾府众人但凡提到宝玉,总是会说他“愚顽怕读文章”。其实,宝玉怕读的“文章”是那些正统教育规定之下的儒家教材,是封建家长眼中应该发愤苦读的理学经典、科考制艺一类的文章。这些书籍,就像其父贾政一样,端方正直、一脸正经,所以宝玉“怕读”。

于是,一旦瞅准时机,宝玉的阅读兴趣就转向了五花八门的不入三教九流的各类杂书。这些“杂书”是什么呢?是有伤理学教化,与经济仕途格格不入,与世俗社会的礼教规范严重违背,有碍正统教育的健康实施,被封建统治者视如洪水猛兽的违禁书札。

可是,宝玉特别喜欢阅读这类杂书,一如当年汲饮“群芳髓”,时时暗中阅读,如饥似渴,此即为旁学杂收。对此,《红楼梦》中有多处地方进行了描写。例如:

搬进大观园后,宝玉心满意足,百事如意,谁想静中思动,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懒在园内,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痴痴的。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青春骚动症”吧。最懂宝玉心思的茗烟左思右想,便去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脚本买了许多来。宝玉何曾见过这些杂七杂八的野史小说和戏剧脚本,真如得了珍宝似的,专门放在怡红院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偷看。

作为“学生”的贾宝玉,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其满身才学从何而来?

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

此外,在第23回,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一段最是逼真传神,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封建礼教之下的贵族青年男女的青春苦闷和莫名惆怅。他们内心十分渴望把握鲜活的青春,渴望摆脱难耐的寂寞。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卸下面具,借诗情画意的调侃戏谑来抒发生命本真的冲动。

唐宋传奇、元人元曲、古今小说这类杂书,对宝玉而言,是解决精神饥渴的灵丹妙药。这些五花八门的最易于“移了性情”的杂书对青少年时期的宝玉,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刺激着他持续而顽强地于各类野史杂记广泛地自主学习,文本谓之“旁学杂收”。

宝玉满腹诗情才学的获得,就与他“旁学杂收”的读书兴趣有直接关系。这些所谓的“杂书”文采斐然,以情为主,让宝玉如获至宝。于是,他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由书及人,颖悟世情,感受人生。这种读书效果,自然是求知学文的最佳途径,是其获得才学的最重要方式。

结语:

对于贾宝玉而言,今人眼中如同封建糟粕的正统教育就如万丈高楼的地基,为其日后的“旁学杂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正统教育中那些禁锢天性的内容,贾宝玉又以顽强的自我意识,旁学杂收,由着心性爱好,背地里偷看被正统认为有伤风化的杂书,从而获取了巨大的心理满足,收获了大量的文化学识。这样一个贾宝玉,倘若认真读起书来,那自是万人所不及的。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