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從英雄墜入嫌犯,他該如何自證清白?

把新聞改編拍成電影,這是不少導演的嗜好。因為有些新聞的信息量超過正常人的想象,打破一般邏輯,就如《紐約太陽報》曾經的編輯主任約翰·博加特把新聞解釋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一樣。

在今年1月10日登陸中國大陸院線的傳記式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就是根據真實新聞改編拍攝而成:

1996年7月27日凌晨1時15分,在距離亞特蘭大奧運村1.5公里的奧林匹克世紀公園中心廣場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爆炸事件,造成110多人受傷,2人死亡。

彼時,因為NBC的一篇報道,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執勤警察理查德·朱維爾被懷疑是嫌犯,但經過FBI調查發現,他與此次爆炸案沒有任何關係,並在當年10月撤銷其指控。NBC向他支付了鉅額賠償。而爆炸案的真正製造者埃裡克·魯道夫在2003年被抓獲,被判終身監禁。

此片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看過《薩利機長》和《騾子》的朋友,一定是伸出大拇指,不吝讚譽,實在太好看了,這才是好電影應有的質感。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同樣是根據真實新聞事件改編。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從英雄墜入嫌犯,他該如何自證清白?

如果不說,誰曾想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今年都要90歲了?除了皮囊衰老,他的內心依舊十分有激情。對電影事業的愛如此熱烈澎湃,讓他老當益壯,工作熱情不減當年。

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延續了《薩利機長》的口碑、質量,真實還原新聞報道的很多細節,同時也做了電影藝術處理,我覺得可以稱之為“紀錄片式電影”,但肯定比紀錄片更有情緒爆發力,影迷肯定為之歡喜,老爺子的功力只增不減。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從英雄墜入嫌犯,他該如何自證清白?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對於主角的塑造是成功的,大概是有新聞素材在一邊,所以我們看到電影剛開始,理查德·朱維爾性格處事的特點就顯露出來了,一面是善良老實的“小人物”,對家人對工作都很稱職。另一面粗枝大葉又愛管閒事,並不是聰明的人。

這些對他性格的描述成了電影敘事的基本邏輯,之後發生的事情和所有相關的人物都可以對應的上,性格是因,事情是果,讓電影中理查德·朱維爾的形象飽滿立體,充滿真實感。

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中,理查德·朱維爾被塑造成了發現爆炸物拯救無數人的英雄。但作為一個底層小人物,在被媒體報道誤導成嫌犯還被警方調查時,他相當無助又恐懼,當閃光燈閃爍,輿論像巨大旋渦把他裹挾其中,他到底該如何擺脫嫌疑呢?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從英雄墜入嫌犯,他該如何自證清白?

此片大抵是在批判美國FBI與有些新聞媒體的“惡”,輿論話語權和執法如果出現了不公的負面問題,對於一個普通人到底有多大影響?理查德·朱維爾的脆弱無力,從英雄被冤墜入嫌犯,這其中有太多陣痛難以明說。

目前電影在上映,大家抓緊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