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森林是人類生存的搖籃,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福廕”。發達的林業,被視為國家富足、經濟繁榮、民族昌盛、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古代的赤峰森林資源豐富,原始森林茂密,自然環境良好。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特別是日偽統治期間,掠奪式亂砍濫伐森林,“青山林海”毀於一旦,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綠色消褪。新中國成立之後,赤峰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沙治沙,造林綠化,森林資源得以恢復。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敖漢旗林海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喀喇沁旗旺業甸國家森林公園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黃崗梁林海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如今的赤峰,赤地千里的荒涼景象變成了片片綠洲,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赤峰市最大的優勢、最亮的品牌,也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山河秀美的綠色赤峰呈現在祖國大地上!


植物繁茂

古代森林


“松漠”之稱

赤峰地區古代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當時降雨量多,氣候溫暖溼潤,原始森林茂密。隋唐時期,西拉木倫河以北為純松林區,素有“松漠”之稱。遼代,赤峰境內還是一片林海,北有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南有“平地松林八百里”,史稱“松州”。西自河北省圍場北境,東至通遼市扎魯特旗之西,綿延數百里,皆是松林,故有“千里松林”之稱。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距今1.25億年—2.25億年的中生代時期,赤峰氣候炎熱,降雨充沛,湖泊遍佈,植物繁茂;大概50萬年—100萬年前,赤峰處於第四紀冰河期,整個大地冰雪覆蓋,許多樹木被冰雪夾帶的泥石流掩埋地下,積水形成大量的湖泊、河流;20萬年前,地球進入溫暖時期,赤峰地區雨量充足,河流縱橫,草木非常繁茂。這種良好的自然環境,給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華夏第一村——興隆窪聚落遺址

1萬年前,赤峰有了人類活動。在7000—8000年前的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經花粉孢子分析顯示,當時植被覆蓋率達97%。

在距今7000年的趙寶溝文化遺址,赤峰先民居住的房屋均為半地穴式草木混合建築,證明木材已被應用於房屋構築中。

5000年—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赤峰先民在農耕定居的同時也開啟了金屬文明,對於森林資源的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

距今大約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時期,赤峰先民已經開始長期而穩定的農業起居生活。火耕農業的發展,對森林和草原都有很大影響。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三座店石城

距今2100年—4300年,青銅時代,赤峰地區居住著強大的部落集團,他們終年與大自然搏鬥,在中國北方創造出一種舉世矚目的文化,考古學上統稱為“夏家店文化”。在這一時期,赤峰地區人口眾多,至少以萬為單位。城邑和村落房屋的營造,對山地森林影響越來越大,大面積草原、森林被開墾為農田,青銅冶鑄等制銅業的出現,耗費大量木材作為燃料。

夏家店文化晚期,狩獵業進一步發展,大量獵殺野生動物,赤峰南部平川森林在這一時期大部消失,科爾沁沙地在當時已經開始出現大面積沙化。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燕長城遺址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率軍北伐東胡,把東胡勢力打退到燕國北方千里之外,燕國沿界築了一道長城。長城的建築和軍隊的防守,是以對森林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的。

遼代初期,赤峰地區的生態環境較好,宋史有“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山深聞喚鹿,林黑自生風”,牧民“深山茂草居無常處”等記載。各個朝代皇帝也比較重視植樹和森林防火及限制木材採伐,但是大興土木工程、燒炭、燒瓷、冶鑄、車馬具製造等耗費木材規模浩大,森林火災頻發,畜牧農耕過度等原因,仍然導致森林大面積減少和草原沙化。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

金代前期是赤峰地區森林面積進一步減少的時期。金朝統治中心在赤峰地區,先後在遼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中京(今寧城縣大明鎮)建兩座京城,在廢墟上大興土木重建,毀壞林木約為1000萬立方米以上。在赤峰地區的北部修築金長城,毀壞林木也達到了1000萬立方米以上。

從康熙年間開始,關內農民來赤峰地區開荒種地。隨著人口的增長,森林砍伐以及森林火災增多,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清代的狩獵活動,也是造成森林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等地郡王向康熙奉獻土地,供皇家行獵之用。乾隆、嘉慶年間,皇室為了狩獵,竟在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境內放火燒林,驅趕野獸,致使童山赤嶺遍佈,造成“微風三尺土,大風沙連天”的惡果。清朝以後,虎已經在赤峰地區絕跡。

赤地千里

近代森林


民國初期,北洋軍閥在赤峰北部大量駐軍,把原來的旗分成若干縣,每縣都設屯墾局,掌握放荒和移民入境,關內有錢富戶踴躍前來,爭相購買土地開墾,導致土地不斷沙化。為修築林西縣城,駐軍米振標部強制百姓砍伐巴林右旗以北賽罕山的落葉松林,這一地區森林資源損毀過半。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環境沙化

日偽時期,日本人強行要求各位蒙古族王公將境內山林“自願奉獻”,供其掠奪性採伐。1936年,日偽在敖漢旗東部的大黑山製造無人區,放火燒山,集家並屯。1941年~1944年,日偽在熱河境內設置千里“無人區”,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包括今赤峰境內的喀喇沁旗、寧城縣大部。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日偽時期荒涼的紅山腳下

日偽在境內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和集家並屯政策。僅1942年一次行動就燒掉31.9萬戶民房,導致山火連綿4個月不熄,數百里天昏地暗,參天的森林化為焦木,滿山灌木化為灰燼,焚燬的森林面積無法統計。

植樹造林

生態立市

由於數千年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對森林的過度利用,以及氣候變遷、戰爭等原因,截至新中國成立前,赤峰市僅有林地45.48萬公頃,林木蓄積量為420.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2%。沙化土地達243萬公頃,形成沙區562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64.2%。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植樹造林

新中國成立以後,赤峰市各族人民在保護原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大規模造林綠化,封山育林,赤峰地區森林資源開始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環境逐步恢復。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翁旗防沙治沙

1975年,昭烏達盟(今赤峰市)森林面積104.79萬公頃,比1947年增加130.4%,活立木蓄積量944.8萬平方米,比1947年增長124.79%,森林覆蓋率為12.05%。

1978年,國家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昭烏達盟森林資源有了迅速增長,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實行了“以個體造林為主,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極大地調動了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加快了綠化的步伐。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修梯田

至1985年末,全市林地用地面積達到288.93萬公頃,“四旁”植樹870.75萬株。全市人均有林0.4公頃,人均活立木蓄積量5立方米。全市的森林已有過去的林種樹種單一的殘林,逐步走向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的林分結構發展。控制水土流失面積74.8萬公頃,控制風沙危害面積30.2萬公頃,農牧業生產條件和人民生存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七五”時期:營造防護林


赤峰市以營造防護林為主,注重多林種結合、帶網片結合、喬灌草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營造各種防護林23.75萬公頃,使全盟的70%的平川耕地和7.1萬公頃基本草場得到農田牧場防護林的庇護,控制水土流失面積74.8萬公頃,控制風沙危害面積30.2萬公頃。

截止1990年末,全市林地用地面積達到290.26萬公頃,森林面積達到

174.43公頃,森林覆被率達到20.59%,森林活力木蓄積總量為2331萬公頃,年均森林面積、蓄積增幅較大。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翻地造林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講解種植栽培技術

“八五”時期: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這一時期的林業工作已經作為赤峰地區經濟的戰略任務來抓,以“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為總目標,把林業工作重心由單純地生態林業建設轉移到生態經濟型林業建設上來。

截止到1995年底,全市林業用地面積

319.57萬公頃,森林面積189.77萬公頃,森林覆被率為22.4%,活立木總蓄積量為3.44.71萬立方米。“八五”期間,全市依法堅持採伐森林,做到伐前有設計,伐中有指導,伐後有驗收,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資源消耗,促進森林資源持續增長。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伐樹

培植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九五”時期:穩步發展

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進入穩步發展的軌道,生態力度不斷加大。重點加強經濟林、樟子松、落葉松、楊樹速生豐產林等優良品種造林工作,發展基地型、效益型林業,林業建設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

截止2000年底,全市林業用地面積368.78萬公頃,森林面積217.25萬公頃,森林覆被率25.64%,活立木蓄積量4603萬立方米。這一時期,全市建成了333.33公頃以上重點工程56處,湧現了敖漢旗寶古吐、翁旗響水、寧城大黑山、克旗土城架子山等一大批典型示範工程。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敖漢種草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如今的敖漢農田牧場防護林帶


“十五”時期:高速發展


赤峰林業生態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各地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加強防風固沙治理。

到2005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417.69萬公頃,森林面積達到261.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83%,活木蓄積量5209.83立方米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沙丘造林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白音敖包雲杉林

如今的白音敖包雲杉林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十一五”時期:生態立市

赤峰以“生態立市”和“興林富民”為發展目標,林業產業蓬勃發展。

截止2010年度,赤峰市林業用地面積424.84萬公頃,森林面積288.8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4.09%,活立木蓄積量5896萬立方米。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阿魯科爾沁旗扎嘎斯臺公社沙柳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如今的阿旗紫花苜蓿草種植基地

“綠色大市”崛起


如今的赤峰,森林面積達到

4540萬畝,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了3860萬畝,森林覆被率達到35.7%,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了30.5個百分點,人造林面積達到2248萬畝,佔全市森林面積的50%,天然草原植被蓋度達到58.8%,沙化面積由4010萬畝減少到2830萬畝。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松山區太平地林網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黑裡河自然保護區

從“千里松林”到“綠色大市”,盤點赤峰市森林的歷史變遷

大黑山自然保護區

赤峰市千方百計地改善生態環境,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國家林業部提出全國防治荒漠化要“東學赤峰,西學榆林”,赤峰還被確定為全國防治荒漠化改革試驗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單位”“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先進集體”“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敖漢旗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環境獎。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赤峰最動人的底色。回顧赤峰林業這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就是一部綠色發展的創業史,更是一代代赤峰人堅持不懈數十載的生態建設實踐歷程!

新的時代新的使命,赤峰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幹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