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在東亞尤其是中國的家庭倫理中,親子關係往往是高於夫妻關係而存在的,代際間的矛盾也主要是因此而起。控制、期待、綁架、壓迫、委曲求全,年輕人對於原生家庭的描述日益赤裸且負面,他們一邊逃離著家鄉,一邊又渴望著與自己和家庭和解。理想的父母和家庭生活,似乎只存在於西方社會或是文藝作品裡。而紀錄片《四個春天》意外地把一個理想中國家庭的樣板帶到了大眾面前,讓很多觀眾看到了生活的答案,安撫了千萬當代年輕人焦慮的情緒。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電影海報上是父母家的小樓和天井

紀錄片《四個春天》,2019年初上映,記錄了豆瓣網友“起床、吃飯”2013年起連續四年回鄉期間家庭生活的日常,250個小時的素材,最終呈現出了105分鐘成片,豆瓣上15萬人看過,評分8.9。


這是陸慶屹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作品,拍攝設備是一臺尼康D800相機,一個1500塊錢的三腳架,還有為了學習剪輯而買的2000塊錢的電影書籍。2016年開始,陸慶屹花了一年零八個月完成了電影的粗剪,第一次放映是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映後廣受好評被髮行公司注意到,又經過一系列電影化的處理和運作,電影得以走進院線,最終票房1047萬人民幣。


貴州獨山縣,一對老夫妻住在自己蓋的有著敞亮天井的房子裡,每天伺弄花草、做香腸、一起去行山、唱歌,子女回來了,就做一大堆好吃的,全家一起吃飯唱歌行山、給先人掃墓,子女離開時,雖然內心不捨,但也很快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裡。這部電影,平靜地把這一家人的生活呈現在鏡頭前,一個又一個春天過去,呈現出生活本來的質樸和詩意。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準備出發去爬山的老兩口

人無藝術身不貴,不會娛樂是蠢材

父親陸運坤是退休教師,觀眾們最津津樂道的是他會彈奏20多種樂器,隨手拿起什麼都能弄出點聲響。母親李桂賢則是遠近聞名的山歌皇后,時常還被村裡鄰居請去在重要場合高歌一曲,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那句歌詞是“人無藝術身不貴,不會娛樂是蠢材”,這是兩位老人生活態度的高度總結。鄉村和農民、音樂和藝術、上一輩的父母,這幾個很少同時出現的元素,卻在兩位老人的生活中和諧可愛地共存著。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豆瓣上《四個春天》的討論區,有人問“給這個片子打高分的是不是沒在農村生活過”?提問者以為,不過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活和瑣碎的日常,和其他的農村生活並無不同,是不是因為觀眾都是城裡人,圖個新鮮才打了高分?

確實,導演最初並沒想做成一部電影,只是想錄一些家庭生活的視頻作為記錄,他所記錄下的,只是父母的生活而已。春節時在自家後院燻臘腸,父親在等著的間隙翻幾頁書;母親織毛衣時跟著電視裡的費翔唱著《歸來》,做飯休息時順便在廚房裡跳上幾步交誼舞;鄰居送來綠植做新年禮物還會說聲“謝謝”,是“謝謝你們領了我的好意”;登山時走到半路鞋底掉了,就在旁邊扯一根稻草綁上,再說說笑笑繼續往前走,“好玩兒得很”;姐姐回來,講剛才火車上遇到的人以為她是80後、和弟弟是夫妻,全家笑成一團;飯桌上女兒起鬨讓7、80歲的父母喝一杯交杯,父親喝完咂摸一句“香啊”。電影裡記錄了這樣細細碎碎的日常。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喝交杯酒的兩人眼裡帶笑

那個問題下最高讚的回答是“我不是因為覺得他們的田園生活很新奇才打高分的,我覺得這對老人如果在大城市生活也能活出很真摯有趣的生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母親通常是偉大的、犧牲的、忍辱負重的,以至於湧現出眾多“媽媽只愛吃魚頭”之類的故事,為的是要換來感動、感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要有回報。而在這個文化中的父親,大部分是失語的,不管是“喪偶式育兒”、還是“父愛如山”的反諷,他們要麼不存在,要麼以一種沉默自大的方式陶醉在“一家之主”的想象裡。


《四個春天》中的父母恰恰相反。母親擁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卻沒有我們司空見慣總是與這所有的勞作同時出現的犧牲感和付出感。她的所有勞作,總是出於喜愛,是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所以她才能隨時唱起歌來。這是在中國的家庭語境中,很少出現的母親形象。

父親呢,除了略微沉默以外,將近80歲的高齡還爬上爬下為家裡做事,會期盼在家裡築巢的燕子歸來,不光會用電腦,還讓兒子給裝上軟件自學剪輯,擔心“要是老了不能動了就不能好好玩兒了”。他也不會因為年紀大了就放棄自己,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好奇。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爽朗的母親

他們會在90年代花兩萬塊錢買DV、在每個重要日子給孩子們拍照留念,為全家留下了無數值得紀念的瞬間。這樣的家族傳統,也是促使導演拿起相機的原因吧?


這兩個人不是沒有經歷過睏乏的年代、生活的磨礪,而是對他們來說,相對於美和快樂而言,那些都不值一提,他們從這些日常的閃光點而不是金錢中獲得滿足。電影裡的農村生活很美、也很常見,不常見的是兩位老人烏托邦一樣的精神世界和自然而然的生活態度。


反觀社會上有很多人剛剛四五十歲的人,要麼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子女或是孫輩身上,要麼就聲稱自己已經老了而拒絕任何新鮮事物,嚴重的還有一種認為自己“不配”的心理。對於那些痛心疾首的兒女們,如果自己的父母也能有陸家父母這樣開放的態度享受生活應該是十分理想了。


不僅如此,夫妻倆和諧自然的婚姻生活,也讓人對婚姻的態度更正向。當代年輕人的恐婚或是不婚,源於他們對婚姻的焦慮、悲觀和不信任,這對現實的夫妻讓他們看見了理想的伴侶關係不僅僅存在於想象和虛幻之中,反而在現實中最傳統的中國家庭中也能找到。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父親的眼中溫和有愛


“山高水長路不平,攜手同攀登”

電影的豆瓣討論區還有一個話題“想知道大家推薦給父母看後,他們的反應和評價”。回覆中,有的根本不敢推薦給父母看,有的父母看過之後反應平淡,也有的覺得不好看,兩三個說“有點感觸”。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由此可見,並不是媒體或公開的討論中強化了家庭關係的對立,而是這種對立和相互之間的無法理解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年輕一代對電影的感觸很大,是因為電影裡展現的不僅是他們理想的伴侶關係和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他們無比嚮往的親子關係。把這部電影介紹給父母看,是他們在尋求和父母的對話與和解,然而現實是長輩們鮮少能理解孩子們的這份苦心。


對原生家庭的反思和反叛如今已經幾乎成了過氣話題,人們從最初的激烈討論、爭執、尋求出路,到現在社會中似乎有一種大家心照不宣地對原生家庭的逃離和放棄。《四個春天》的出現,再次燃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希望。


這家有三個孩子,大女兒是80年代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就遠離家鄉,去了瀋陽工作後又在當地結婚生子,幾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大兒子是天才兒童,10歲就被選中到北京上大學,19歲就已經在清華大學教音樂,卻在20幾歲時放棄教職,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小兒子不喜歡讀書,15歲就跳上火車離家出走,在社會上漂流,打各種零工,甚至還做過礦工;兩個兒子至今未婚。


對於任何一箇中國傳統家庭而言,上面每一句描述都是可能引發家庭戰爭的大事,母親哭泣的臉和父親唉聲嘆氣低頭抽菸的畫面幾乎就要懟到面前。但是這個家裡的父母卻認為“工作是生存的一種形式,只要孩子們開心快樂地活下去,有自己的價值便好”,這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放鬆、自由而平等。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全家福

這個表面看著普通又傳統的家庭,其實有著完全反叛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內核。這種反叛不是有意識地抗爭,而是在自然的家庭文化中生出的一種理所當然地遵從自己內心的生活方式。


這個家庭也不是總是充滿歡樂,第二個春天姐姐患癌症離世。之後的一年,母親的歌聲鮮少響起,父親的樂器也幾乎不碰,只是一遍遍回看從前的家庭錄像,他們是兩個痛失愛女的老人。直到走進第四個春天,父親決定開始“每天為家裡做一件事”,四處修修補補、養蜂採蜜,吃飯時還是給姐姐留一雙碗筷,但沉默的生活又再次熱鬧了起來。


雖然和每個之前的春天都不相同,但新的春天總會到來。父母終於又在女兒墳前唱起了《青年圓舞曲》“穿森林過海洋來自各方,千萬個青年人歡聚一堂”。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但這一家人終究攜手走過。

一家人的《四個春天》:這個詩意的非典型家庭,是理想中家的模樣

在雨天唱起歌

陸慶屹導演用他平靜的電影語言、快速卻連貫的剪輯方式,沒有任何煽情的情節,卻讓觀眾感受到了在貴州的大山和田野裡,歡樂、自然的家庭氣氛。

這是一個普通家庭中一對普通的退休老人,他們自得其樂的田園生活,親密自由的親子關係,互相懂得和陪伴的伴侶,是當代青年人“嚮往的生活”。看著這些溫暖的畫面,作為觀眾的我忍不住想問“飯叔”:導演,你回家度過的每一個春天,應該都是在積蓄下一年生活的力量吧?


喜歡就關注我吧,我是。

期待每天都是”一個好天兒”,和你一起聊聊電影、旅行和生活中的細微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