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心斋”之妙:入世修行,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孔子的“心斋”之妙:入世修行,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修行,无关形式,无关时空,此心安处即是最好的道场,念头起处便是最好的道门。

出世,是为了圆滑入世,不被世俗同化。入世,是为了轻易的拿起,顺水推舟,物归原主。这世间,没有什么放不下,也没有什么拿不起来。

物有物斋,“落叶归根”就是物斋;心有心斋,“清心寡欲”就是心斋。以心役物,物我相融,便可厚德载物,便可拿得起外物,便可无往不利。

所谓心斋,指的是摒除杂念,还心灵一片虚静纯清,从而深明大道,彻悟事物本质真相,顺天应命。就像一间房子里面堆满了杂物,只有一心一意地扫除、清理多余的杂物,你才能放得下更多真正对你有用的东西。

一个人的内心里面假若装满了种种观念和偏见,那么毫无疑问,无论他人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也只会一意孤行,意气用事,将事情往更坏的结局推进。

《庄子·人间世》所述: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

由此可见,修炼“心斋”之后,不只是能提升自己的精神认知维度,还能够推己及人,外化内力,使事物的发展步入正道。

那么,这种内功如此强大,又该怎么修炼呢?孔子给出了心斋的修炼之法。

孔子的“心斋”之妙:入世修行,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持志专一”,不要用耳朵去辨识外面的声音,而是用虚静无杂念的心去听。能做到这一步后,继续往深处用功,抛弃这颗虚空的心灵体验,换作内在的一股真气去感知。

想要入世,必须要修炼出这股气来,否则是很难在这个世间为人处事的时候做到处变不惊、应变无穷的。所以,很多自我标榜为修行的人,只知道该怎么“放下”,只懂得“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却没有找到“拿得起”的窍门,其实,一念拿起,依然会逍遥而自在。

杯子空了,便会落灰尘,于是它的存在价值将会变得越来越卑微;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的心灵空了,如果一直让它空下去,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充实生命,必然要通过注入另外一些东西,才能真正彰显出生命的实相。

孔子的“心斋”之妙:入世修行,放下只为更好地拿起


孔子所说的“集虚”便是充实生命的方法,这与孟子所谓的“集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可以直接拿来就实践的心法,至于你知不知道该怎么集虚,那要看个人的慧根深浅了。

慧根深者可以直截了当地做到“不动心”,慧根浅者执念过重,想要不动心非常不容易,时时都在动心。

入世修炼到最后,检验智慧境界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此心动与不动。心思一动,一介凡夫;心气不动,与圣相通。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思维里,修行者就应该放下万缘,不执一物,不困一情,不念一人,这就是世俗环境在他的心地上塑造出来的狭隘偏见。

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哪一种不是生命最出彩的品质呈现呢,如果可以不念任何人、事、物,那么人性就没有了最完美的施展舞台。

入世修行过程中所放下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那些华而不实的心思杂念。有些念头空有华丽的表象,却无法渗入本心,所以要懂得如何放下。有些念头可以牵动命运,所以要懂得如何拿起,以便充实生命。

修习心斋,开智见性,离不开静心,一切法门都是从静心开始,如何静下心来,请查阅慎独圈子内部私家干货(暂时还没写完)。

欢迎各位同道交流、分享,三人行必有我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