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機器,開動起來了,縫紉機發出陣陣轟鳴聲,一套套醫用隔離衣下線、裝箱,等候已久的貨車緊急起運,將生命的希望送達武漢和信陽。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黃久生在製衣廠詳細瞭解工作流程


時間定格在2020年2月18日,列隊前行的貨車車燈,刺破了大別山麓的寒冷夜空,守候在工廠門口的黃久生,內心終於稍感平靜。

這份平靜來之不易——1月23日,華夏大地驟然拉響了警報,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撲面而來。豫南明珠信陽因毗鄰武漢,返鄉人員眾多,確診病例連續爆增,加之醫護物資極度匱乏,原本祥和的春節變得異常焦灼。

全國道德模範黃久生的新年計劃,也被這場疫情全部打亂。


「賽跑」讓防疫物資早一秒到家鄉

臨近年關,家家戶戶的年貨早已備好,信陽市潢川縣雙柳鎮上,時常能聞見臘肉的香味。

黃久生驅車從鄭州趕到雙柳樹鎮時,已是大年初一,早在臘月二十三,他便回來了一次,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了年貨。原想著除夕夜回來與老人們一起過年,沒想到新冠肺炎突然爆發,一切計劃全打亂了。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手機上、電視裡、廣播中,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也是鋪天蓋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黃久生一直在想:我能為家鄉做點什麼?就在此時,信陽市因醫療物資短缺,開始對外求助,黃久生看到這一消息後,立即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勁頭,著手購買醫療物資,想要為家鄉出一份力。

“拿著錢也買不著,到處都在搶。”黃久生說,他發了很多朋友圈求助,打了無數個電話,終於得知長垣縣一家醫療器械經銷商庫存有3000多個醫用口罩,但這些口罩對方並不打算賣,而是留著給員工和家屬用。

黃久生坐不住了,與其在雙柳鎮乾等著,還不如回鄭州,鄭州是省會,各類消息靈通,朋友也多,總能找到一些資源。剛到鄭州,他便找到了長垣這家企業負責人的電話,開始發動“情感攻勢”。

“潢川臨近武漢,在武漢打工的人特別多,現在我們這的醫療物資不是短缺的問題,而是沒有了。”黃久生給那位負責人打著電話,對方突然提高嗓門:“你是潢川的,你叫黃久生,就是那個全國道德模範對嗎?我知道你!”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爾後,這位負責人爽快地將庫存的3500只醫用口罩全部賣給了黃久生,臨發車前又額外增加了350只。紅外體溫計、消毒液一系列醫療防護物資,也陸續採購到位,以最快的速遞運抵信陽市和潢川縣醫院。為了讓2000個醫用護目鏡早點到潢川,黃久生在河北滄州高價包車,只求能搶回一點時間。

“對於醫護人員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這些物資就是武器,我們早一點送到,他們就能多一重保障。”黃久生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任何人嚴禁私自截留哪怕一隻口罩,一定要把全部物資及時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突破」投入200萬元助服裝廠轉產隔離衣

面對疫情,共產黨員就是要衝在前面,盡最大努力參與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黃久生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一邊全世界蒐羅醫療物資,一邊關注著疫情發展動態——2月6日,信陽市再次對外發布求助信息,醫院急缺隔離衣3000套。

黃久生立即安排工作人員採購,他的手機不停震動,但消息多是:對不起,賣完了;不好意思,買不到。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買不到,那醫生護士們怎麼辦?難道赤膊上陣嗎?情急之下,黃久生找到了一份隔離衣生產企業名單,想依葫蘆畫瓢,給這些企業負責人打電話再試試。沒想到,看著名單,他居然發現了其中的一個關竅。

“我剛看了名單,有家生產隔離衣的企業,是一家服裝生產企業,你們這裡可以轉產隔離衣嗎?”黃久生很快電話聯繫了潢川一家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馬登雲,馬登雲回覆,從技術上講難度不大,但需要資金、人員,以及最為關鍵的——有政府頒發的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

黃久生決定再拼一把,當即承諾,原料我來購買,產品我來包銷,電費我也可以出,證件手續我們立即著手申請,關鍵是要快。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疫情發生後,黃久生一直奮戰在一線


獲得了黃久生200萬元注資後,馬登雲迅速召集技術骨幹,採購相應的設備,並將生產資質的申報材料提交至潢川縣市場監管局,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按照“馬上辦”的原則,加快了審核流程,經過嚴格的現場檢驗,並幫助組織員工培訓,在最短時間內為其審批辦理了《一類醫療器械備案證》。大批工人得知黃久生參與服裝廠改造,紛紛趕回來復工。

2月18日,由黃久生注資的服裝廠轉產成功,生產出了第一批隔離衣,這批醫療物資很快被運送至信陽市和潢川縣醫院,解了醫院的燃眉之急。隨後,黃久生再次向湖北捐贈了部分防疫物資,並緊急引進了口罩生產設備,提升了防護物資產能。


「壯舉」帶著40位“爸媽”坐飛機逛北京

灰色的舊外套,穿了七八年都捨不得扔的皮鞋,渾身上下沒有一件名牌,黃久生的日常生活,永葆樸素本色。

對自己樸素,但對待鄉里鄉親,黃久生卻是出了名的大方。早在2008年,黃久生便出資在雙柳鎮建設了久生光榮敬老院,前後贍養了700餘名孤寡老人,每年都需為此支出幾十萬元。每年的小年,他都會趕回雙柳鎮,為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年貨。1月17日當天,黃久生給老人們送去了5600多斤豬肉、35000多斤大米和700多套嶄新的羽絨服。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每年小年前後,久生敬老院提前“過年”


“久生經常來看我們,每年都送年貨。”一位老人說,自己無兒無女,沒想到卻遇到了黃久生這麼好的“兒子”。

疫情發生後,當得知黃久生忙著捐贈醫療防護物資,投資建設隔離衣生產廠,不少潢川人說:“久生幹這事兒,不稀奇。”

做好事不稀奇的黃久生,2019年10月份卻幹了一件稀罕事,讓不少信陽人差點驚掉了下巴,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2019年黃久生帶百歲老人參觀天安門


2019年10月26日,全國道德模範黃久生帶著他贍養的40位“爸媽”,從潢川縣雙柳樹鎮久生光榮敬老院出發,途經武漢,飛往北京,開啟了一場為期5天的圓夢之旅。這些老人,年紀最大100歲,最小的68歲,平均年齡77歲。

高鐵、飛機,這些新時代的交通工具,對於敬老院的老人們來說,距離相對來說比較遙遠,當飛機翱翔在蔚藍的天空之中,不少老人還恍然若夢。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是機長播報。在本次航班的旅客中有位百歲老人,今天是他100歲的生日,我代表全體機務人員祝福老人生日快樂。”航班上,突然響起的祝福話語,讓劉傳江老人熱淚盈眶,同行的老人們紛紛鼓掌,發自內心感謝“兒子”的精心安排。

黃久生陪著老人們逛天安門、故宮,打卡頤和園。返程前,黃久生給每個老人都發了一張500元的購物卡,熱心地將老人們帶到超市,鼓勵每個老人都選購了心儀的土特產。

“有的老人一輩子沒到過縣城,平生也沒有見過飛機高鐵。久生就說,一定要想辦法滿足老人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心願。”久生光榮敬老院院長餘其龍說,很多人都覺得帶幾十位老人出門不僅花錢多,挺麻煩,而且還有風險,但黃久生為了滿足老人們的心願,沒有顧忌那麼多,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孝道。


「心願」回報家鄉是義不容辭的事

黃久生在信陽乃至河南省,都是一位名人,他是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工會兼職副主席,現任潢川縣駐鄭州農民工黨工委書記。

6歲那年,母親永遠離開了黃久生兄妹三人,生活難以為繼,父親只好把2歲的弟弟送給別人,自己挑著修鍋補盆的擔子,常年在外奔波,他與4歲的妹妹在家相依為命。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幫襯著他們長大。17歲那年黃久生外出到建築工地打工,在工友的幫助和自己努力自學下,取得了建築專業的大專文憑,完成小工、組長、班長、隊長,到項目經理的蛻變。

道德楷模黃久生戰“疫”記:24年初心不改拼盡一切幫扶鄉親

2004年,信陽市委全面實施金橋工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推選為書記。2017年9月,中共潢川縣委成立了駐鄭州流動黨員工作委員會,任命黃久生為書記。這些年,黨工委幫助大別山區15000多名農民工兄弟端上了“金飯碗”,其中5600多名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年可以為家鄉帶回6億多元的勞務收入,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就業一群,脫貧一方”。

說起這些年黃久生幫扶鄉里的故事,潢川縣委組織部的一位同志能連講兩天兩夜,“疫情發生後,黃久生就積極行動起來了,多方協調、投入巨資,他做這些事情從不瞻前顧後,首先考慮的永遠是老百姓的利益,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信陽市委一位領導評價說,黃久生同志身上有無數個閃光點,但他一直都很謙虛,從未把自己當作“模範、名人”,永遠都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普通的農民工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