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楓橋經驗”是在解決社會矛盾過程中創造的,並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延伸至基層社會治理各個領域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方案,是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典範。

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要堅持“黨建統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四防並舉、共建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新時代基層治理制度體系,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縣域治理現代化道路。

01

要著力健全基層社會治理制度,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最大限度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完善統領全局、協調各方的黨委領導機制。真正建立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到基層治理各個環節的體制機制。全面推行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選派黨建指導員、黨員結對聯繫等制度,健全乾部“返鄉走親、駐村連心、聯戶交心”常態化機制和“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工作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使黨對群眾和社會組織的領導、對社會治理的引領制度化規範化。

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完善條塊協同、集約高效的政府負責機制。深化簡政放權,整合政府資源,構建防源頭、治苗頭、打露頭的社會治理部門聯動機制。優化“基層治理四平臺”和“全科網格”,將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部門的服務管理職權和人員納入平臺和網格,構建精簡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探索情報信息聯通、重大安保任務聯手、重點人員聯管、重大突發事件聯處、突出矛盾風險聯治的部門聯動機制。

基層社會治理長期面臨基礎薄弱、力量不足、職能交叉等諸多問題。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結合自身實際,常州市新博科技有限公司在研究相關的政策和操作流程後,研究開發出以“全要素、全覆蓋、全業務、全流程、全監管”為架構的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指揮平臺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讓社會治理進入“智能時代”。

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同步推出的“綜合管理App”則融合了網格化、大聯動、便民服務等功能,根據用戶對象分為基礎版、部門版、居民版和領導版等多個版本,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讓居民們迅速便捷地參與社會治理,成為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完善開放多元、共建共享的社會協同機制。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堅持因勢利導、培育引導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推進村級社會組織標準化建設,積極引入市場化模式,創新推行政府採購和公益創投機制,開發投用社會組織黨建雲平臺,真正讓專業人幹專業事、讓志願者幹自願事、讓老百姓幹百姓事,有效提升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和貢獻率。

完善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公眾參與機制。創新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不斷拓寬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好地廣納民智、廣聚民力,做到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形成新時代群眾路線的新路徑。

創新網絡問政平臺建設,深化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重大民生決策事項民意調查和聽證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建議權、監督權、評議權。完善志願服務機制,推廣“志願聯盟”,推進“全城志願”,不斷拓展“社會治理共治圈”。

02

要始終依靠群眾自治就地化解矛盾,依靠法治手段公正解決矛盾,依靠德治教化制約控制矛盾,依靠心治服務源頭預防矛盾,依靠智治支撐高效處置矛盾,防止矛盾擴大蔓延,實現基層社會有效治理。

依靠群眾自治就地化解矛盾。“楓橋經驗”重群眾自治,健全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治理體系。群眾主體的自治和廣泛的社會參與,避免了社會治理變成政府獨角戲,有效破解了“政府幹著、群眾看著,政府很努力、群眾不買賬”的難題。

將堅持把基層事務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交給群眾,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把黨的政策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在健全完善村民(居)民自治的同時,推進村級社會組織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的社會組織。

依靠法治手段公正解決矛盾。“楓橋經驗”重法治建設,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要進一步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落實司法責任制,強化公正司法、嚴格司法、陽光司法,破解執行難的問題。

優化環境汙染糾紛、物業糾紛、醫療糾紛、交通事故等專調委員會和市鎮兩級聯合調解中心及各類品牌調解室運行機制,完善多層次、社會化、全覆蓋的“楓橋式”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探索信訪法治化處置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創建“零上訪鎮村”“無訴訟村”,引導群眾依法理性反映信訪訴求。

依靠德治教化制約控制矛盾。“楓橋經驗”重德治引領。要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構建“實踐中心—實踐所—文化禮堂”三級體系,實現德潤人心、教化群眾。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元素有機融合。

給‘楓橋經驗’注入現代元素,社會治理跑步進入“智能時代”

依靠心治服務源頭預防矛盾。要用社會心理學厚植“楓橋經驗”,培育發展心理衛生協會等一批專業化的調整社會心態的社會組織,把心理學原理和方法創造性地運用於社會治理實踐,建立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科學化與專業化水平。

面向社會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因人因時因事制宜,把心理建設與青少年教育、特殊人群教育、特殊事件處置結合在一起,構建社會心理防範體系。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使群眾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而感化人、勸勉人、鼓舞人、警示人。

依靠智治支撐高效處置矛盾。要創造性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新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探索“黨建+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突顯“楓橋經驗”新時代新特點。

在全國率先建成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中心和一體化辦案系統。進一步辦好互聯網“線上議事廳”,打造“24小時不下班的網上政府”,深入開展全國“智慧安居”建設試點,開展網上立案、在線調解,建立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