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光華紡織廠,一個爸媽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一個記錄我的出生和童年的地方,一個七八十年代朝氣蓬勃極具優越感的地方,也是我們家離開已經21年的地方。

  聽老爸說,它的原名是蘭字960部隊紡織廠,即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紡織廠,是部隊在地方所建各種工廠系統中的一員,後來交給了地方,就坐落在108國道旁。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記憶中,大門有專門的值班人員,每到過節,廠裡的負責人會用燈籠和標語裝飾和點綴當時算得上很闊氣的大門,只是現在早已看不到一絲輝煌的影子了。


  這個是進入老廠區的大門,會有專人嚴格把守,對出入生產區的每個人進行核對和登記,現在我還能腦補出上班時間一到,大門一開,人流如洪水般湧入的情景。有時我放學回來忘了帶鑰匙,也常常坐在這裡等爸媽來送鑰匙,因為生產區一般是不容許我們這些小屁孩兒隨便來的,我也只是僅有的幾次跟著爸爸或媽媽“混”進去,懷著好奇和崇敬的心情“參觀”過他們的辦公室。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雖已陳舊卻依然寬敞明亮的廠房,只是再也看不到各種紡織機械的影子,留下的只有地上被機油浸透的輪廓。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那時像爸爸媽媽一樣十七八歲大姑娘小夥子,揣著各種各樣的介紹信,滿心抱負的從全國各地湧來,吃大鍋飯、睡地窩子,一磚一瓦一扇窗用心血建起了我們看到的這種鋸齒型廠房,據老爸說,這是紡織廠的標準廠房模式,既要採光好又不能讓陽光“放肆”的灑下來,不然會影響對織出的布面質量的甄別。
  老媽指著廠房上面的玻璃,自豪地告訴我哪一塊是她爬著梯子安裝上去的,還告訴我那時他們的口號是“大雨大幹,小雨小幹,沒雨拼命幹”,“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站在空蕩蕩的廠房裡,我似乎可以看到一群熱情似火的年輕人幹起活來熱火朝天的樣子,也可以聽到他們喊著勞動號子時鏗鏘有力的聲音,聲音裡滿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畫面裡滿是汗水與心血的交融。
  現在我們從地面的印記中還能清楚的還原出一臺臺整齊的布機,彷彿那時咵嗒咵嗒的織布聲近在耳邊,媽媽在布機旁來來回回的走過十幾年,一個人要負責二十四到四十臺機器,每天一個班下來會cover到七八十里路的樣子,甚至是在生下我的那一天還堅持上了半個班,然後直接用拉煤的那種手推車被送進了醫院。媽媽現在的聽覺不很好,我想很大程度上是職業留下的後遺症。媽媽說我是聽著布機的嘈雜聲長大的,也許這就是那個年代對我的胎教呢!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正在工作崗位上值車的媽媽,是不是很美呢?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那時我們的工廠不僅規模大,而且各種物資供應及工人福利也豐富而優厚。大到醫院學校小到一個螺絲螺帽都可以自己解決,這裡就是生產各種機器零件的地方,不缺能工巧匠,機修車間的小傅叔叔就給我家做過一口平底鍋,直到現在媽媽還時常用它烙餅子、燜米飯。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存放製作好的各類零件,分門別類,整整齊齊保存管理的零件房。我來過一次,那裡會有零件上特有的機油味道。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布機每天的運轉會造成磨損和老化,這裡的工人主要負責機器的整修,老爸也做過這個工種。其實老爸也算紡織行業的全能了,保全、保養、裝緯、值車、機修,從最基層幹起,到組長到班長到車間主任再到生產副科長,一路走來兢兢業業,把他的青年時代全部奉獻給了這裡。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原織布車間環生產區一角,老爸老媽在找尋當年的記憶。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原織布車間辦公室,老媽從運轉班換到常日班之後,做過幾年的核算員,大概就是在這裡辦公吧!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鋸齒型廠房側面,門口堆放著破產後,被國資委賣給金盾公司所生產的破棉料的殘留物,我媽說以前她們織的布白亮平展,相比之下現在這些簡直就像黑心棉!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是老爸曾經在生產科工作的辦公室,那時已經開始上行政班了,依稀記得老爸坐在窗邊靠右的位置,桌上放著一層厚厚的玻璃,下面壓著或單位或家裡拍攝的照片。推窗向外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辦公樓對面隔一條馬路的幼兒園。我唯一的一次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恰巧就被老爸的一次推窗給捕捉到了,於是愛女心切的老爸就去幼兒園找老師評理去了。嘻嘻,老媽常說老爸年輕時根本無暇顧家,一心撲在工作上,看來那是沒到要緊處呢!現在想來,欺負我的那些誰誰,好像是有趙晉敏和梅婷吧!你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些制度規則以及配套標準全都是手寫的,我們看到時除一塊以歪斜的姿態證明它的存在外,其他幾塊還端端正正的被掛在牆上以示昔日的威嚴。你們猜得出這些字是出自哪位“大師”之手嗎?沒錯,正是老爸的傑作,據回憶,這些文字已經存在有三十多年了,那時老爸因某些原因暫時被停職,為打發無聊時光,他上了夜校,在不得意之時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老爸的身影閃過,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和他的字跡定格在鏡頭中。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一張倖存的獎狀,靜靜地躺在滿是碎玻璃的地面上,看到它時我一陣心酸,往日捧在手裡的榮耀如今竟是這番模樣。
  從日期來看我們家當時還沒有調走,應該是23年前的榮譽了,內容顯示是獎給織布車間乙班三組這個先進集體的。從八十年代起,我們廠一直處於輝煌的鼎盛時期,各種操作比武,各類活動演出以及每週一次電影一次錄像讓工人們的文化生活異常豐富,也讓我們這些子弟受益匪淺。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還是那條再熟悉不過的108國道,只是這張拍到了廠大門對面的一排門面,因為我一直都記得,老爸自學成才的書法繪畫能力使他心中一直都懷有想要開一家裝潢門店的夢想。那時沒有電腦製作,所有的門牌廣告都靠手工完成,我記得老爸常常會在業餘時間為別人製作牌匾或是在牆上用碩大的刷子刷出宣傳標語,可遺憾的是,因為資金的問題,老爸的這個夢想一直還是夢想,所以我再看到這排房子時,總會不由的覺得其中的一間本應是我們的。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認識它嗎?紗管,紡出的紗纏繞其上送到下工序。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機器上的齒輪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我們在一堆垃圾似得廢墟中尋到這些零星的部件,它們證明了紡織廠的存在,那些個長條狀的東東叫停經片,小時候用它編過飛機。紗廠的小夥伴們都不會陌生。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間掛著門簾的房子是屬於爸媽的第一個家,他們結婚的時候就住在這裡,是“35間”對面的一間窯洞。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師部醫院,現在已改名農墾醫院,36年前四月的某天半夜,媽媽被用推煤車送到這裡,於凌晨四點左右生下了我。媽媽說我的哭聲洪亮,醫生還斷定我是個“歪女子”(關中方言,意即厲害的意思)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沿著這條路直走是一排排整齊的平房,其中的一間就是當時的產房。與我同日出生的還有一個我們廠的孩子,也叫萍,但她姓嚴,後來我們還是同班同學。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個門上的標牌還可以看出當年我們的廠名是“光華紡織廠”,這是北福利區,也就是大家的生活區。
  我記得,牌子右側的牆被特意刷出一塊兒來當做通知欄,我們這群小孩兒常常在放學回家路過這裡時擠著看本週的電影、錄像預告,遇到喜歡的便會匆匆跑回家,用比平時快很多的速度完成作業,然後約起來,一人拿幾把摺疊椅子,到一路之隔的露天電影院早早去給家人佔個好座位,當然還會有賣冰棍兒和各種小吃的阿姨等我們哦!真是好幸福!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我在這裡從一歲長到十歲,我們家也從最初住的“母子樓”搬到後來“二十七間”,(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一排平房,共有27間)那裡有我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在那裡,爸爸接奶奶來照看上幼兒園前的我;在那裡,大家給奶奶盤了一個結結實實的炕;在那裡,奶奶不會生蜂窩煤爐子嗆得滿臉是黑;在那裡,我跟著一群以孫麗姐姐為首的孩子背上書包去上學;在那裡,我家添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那裡,我們追的劇是每天一集的《西遊記》;在那裡,鄰里鄰居的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比誰家的飯最香;在那裡,夏天洗過澡之後被媽媽噴上香香的爽身粉然後啃一個大西紅柿;在那裡,坐上小邱叔叔綁在屋簷下的鞦韆摔的滿嘴流血;在那裡,和邱柏一起忘情的跳中老年迪斯科;在那裡,第一次知道了世上還有知了猴這麼好吃的東西;在那裡,練習在一張一平方的石桌上打乒乓球;在那裡,爸媽去上海旅遊給我買回第一條漂亮的公主裙;也是在那裡,江林哥和紅軍哥騎自行車從老家帶來了奶奶去世的消息。
  可是現在,平房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卻再也沒有那時的味道。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是我們傢俱有歷史意義的一處住所,結束了長達近20年的平房生活,搬進了樓房。廠裡一次性蓋起了六棟新單元房,在那時實屬高大上,與先前的8棟舊樓房一起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南福利區。圖中三樓有延伸陽臺的便是我曾經的家,媽媽常說,幸虧她的工齡長,要是按照爸爸的工齡排隊,我們就要住四層了。
  對於從沒住過單元房的這一批人來講,搬家那天簡直就像過年,鞭炮聲此起彼伏,炸過後的炮紙把路面鋪了紅紅的一層,我家還打製了一套新傢俱,那時很流行的“組合傢俱”。我家是東戶,用現在的行話來說是一室一廳,南北通透。天氣好的時候,從後陽臺可以隱約看到遠處華山的輪廓。我擁有了自己單獨的房間,我獨享一張寬大的雙人床,再也沒有機會像以前那樣和爸媽同床,媽媽坐在我旁邊的被窩裡織毛衣,而我會眯著眼睛假裝睡覺偷偷看兩眼電視,那樣的夜晚擁擠卻溫馨,那樣的條件艱苦卻讓人心裡踏實。

  原來“27間”的鄰居們都陸續住進了新樓。跟我家同樓層的依然是以前的老鄰居,中戶小邱叔叔家,對門是孫麗姐姐家,多年的感情不願割捨,所以選房時我們都是商量好的,其他沒法住在一起的,也都選擇了同一棟樓,記著我們應該是14#樓,不過這次去找,發現已變成了16#樓。
  對於住慣了平房的孩子們來說,住進單元房意味著各家各戶的獨立,不方便一起上學了,更不能聚在一起比誰家的飯好吃了,所以我清晰的記得,劉睿,當時應該只有四五歲,是我家在“27間”時隔壁的孩子,第一天午飯時就端著碗到處找大哥哥大姐姐,在樓下仰著小臉急切地問我媽:“阿姨,從哪兒上呢?”
  物是人非,現在很多人都不在這裡住了,路邊的冬青樹也長得老高了,也許只有它們還記得那時在樓下瘋玩的我們。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根電線杆的上面是一盞路燈,夏天的晚上,除了下樓乘涼的人們,更壯觀的風景是一攢一攢聚在燈下打牌的大人小孩。所有的人只玩一種叫做“中心五”的打法: 兩副牌,四個人,兩兩一家,輪流得分,有點像“升級”的玩法,不過絕對是它的升級版。不知什麼時候,這種玩法在我們廠風靡起來,上到五六十歲的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孩子,無一例外都玩這個,也算我們廠的特色吧!這盞路燈下就是我們的根據地,王斌、李偉、丁萍等和我經常吃過晚飯就搬著凳子下來佔地方了。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小區中樓與樓之間的馬路,那時看著還算寬闊,現在因了植物茂盛的緣故顯得有些狹窄。到了晚上,路上燈火通明,其實我的羽毛球水平就是在這條路上練就的,那時純屬瞎玩,每晚跟同學打得大汗淋漓,誰能想到多年以後我竟憑著這點瞎玩的本事拿了我們單位的女單冠軍!呵呵,看來人生真是機會無處不在呀!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起六棟新樓時,一併建的休閒廣場和燈光球場,就坐落在我家前面那棟樓前。那時沒少在這裡看各車間的籃球賽,大型慶祝活動也在這裡舉行。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就是老爸曾經推窗看到我的那個幼兒園,就位於辦公樓的對面,與廠區一路相隔,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到往日的影子了。一旁右手邊是當時的衛生所和住院部,現在只能看到半成品的一排爛房子,不知是什麼時候拆毀的? 能確定它們的方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背後那座水塔。

  其實幼兒園在當時被稱作託兒所,因為紡織女工勞動強度大,沒有人幫忙給帶孩子的就選擇把孩子放在這裡,有的孩子不過週歲就進來了,這裡有專門照顧小孩的“老師”。我比較幸福,從小有奶奶陪著,三四歲才來這裡,我記得園裡有各種娛樂設施,最高大上的莫過於一個旋轉電馬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豪華”的遊樂設施竟還是我們廠機修車間自己加工的呢!在園裡,中班大班的孩子才有機會被老師帶領著排隊乘坐,我好像比較愛坐一架紅色的飛機。
  再說那個衛生所,小時候經常扁桃體發炎,每次犯病就是三天共六針青鏈黴素,直打得那個腿抽筋。跟我一樣遭遇的是我們班的張輝,所以那時我倆戲稱“病友”。打完針再去學校就會遲幾分鐘,日子久了,連老師都習慣了,知道我和張輝一定又去打針了,哈哈!
  一年級的時候,因為黃疸的問題我在住院部還住過一個月的院,媽媽每天來給我送飯,護士阿姨誇我很乖,每天加上吊瓶要打八針,可我很堅強,不哭。出院的那天去上學正好遇上考試,結果還考了個全班第一,嘻嘻,學霸本性彼時就已顯露,不管怎樣,也算我曾經的輝煌歷史吧!
  還有一次進醫院是因為沒管住嘴,暑假的時候李偉給了我家一盆葡萄,當時我爸媽都去上班了,我肆無忌憚的過了癮,然後肚子疼的在床上打滾,我記得當時舅舅家的小勇弟弟在我家,急得在窗戶上喊剛下班的媽媽: “姑,快點,我姐要疼死啦!”,後來是媽媽用自行車推著我去了醫院,還是打針解決。自那以後,就不能再任性的吃葡萄了。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六一的時候,老師會給我們排各種各樣的舞蹈,現在我還記得自己跳“白蘭鴿”和“採蘑菇的小姑娘”時老師給我們打造的形象,這完全得益於老爸用一部陳舊的相機給我留下的珍貴的黑白照片,完全的自拍,自洗(那時都是用膠捲)。
  老媽的任務則是請半天假,在後臺不斷地給我梳頭髮、換裙子,也許如今在臺上的那股自信就是那時培養的吧!

  文藝匯演結束,我就會抱著一大堆獎品興高采烈地回家了,獎品種類豐富,什麼存錢罐啦,什麼不倒翁啦,哦,對了,還有一瓶可口可樂飲料,每年都有,真是幸福感爆棚啊!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亮點是我的小嘴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這應該是《採蘑菇的小姑娘》的服飾,可髮飾似乎還是跳《白蘭鴿》時的樣子,算混搭吧!
  話說那時人家也是萌萌噠高顏值呢!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關於這個水塔,我和夥伴們一起上過最高點,在那裡看風景,現在想來,那時真是賊膽大了!水塔下面有閒不住的老爸自己開墾的一塊自留地,每天下班就去侍弄他那塊寶地,當然也為我家餐桌上的蔬菜供應做出了一定貢獻。那時的人閒不住,好多家都開地種菜,還成立了所謂的“種菜協會”,算是把地種出了規格。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辦公樓,當時所有行政人員上班的地方,包括老爸在內,還是老樣子,不過現在改成心理精神醫院了。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我就讀了9年的母校--大荔農場子弟學校,簡稱“大農子校”。門口一點兒沒變,曾經我從這裡進進出出多少回,真想再次走進去,摸一摸曾經寫過粉筆字的黑板,坐一坐曾經聽課的座位......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很遺憾,去的那天學校的門緊鎖著,我們無法走進它,去細膩的觸摸每一個有故事的角落。

  我和先生甚至帶著兩個孩子繞到學校外圍的很遠處,企圖尋找依稀記得聯通學校操場與老師住所的小側門,但終究還是沒能找到。一位熱心的老奶奶告訴我們,那個側門早就被堵了,而且操場的後半部分也已被割出一半來建了什麼工廠。
  我只好再次回到大門處,隔著柵欄拍下了這張照片。如果你足夠細心,可以在裡面靠左門衛處看到一個寫著“大荔農場子校”的牌子,一點沒變,我當年上學時就已存在,模糊不清的字跡證明了它的歷史。遠處正對大門的一面牆上還留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八個大字,它是舉行各種集會和每週升旗的主席臺背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彷彿還是我們當年親手升起的,三十年的光陰在明媚的陽光與清涼的秋風中恍惚,漸行漸遠......
  學校分小學部和初中部,共九年。我曾是令人驕傲的中隊長,袖章上的二道槓那麼鮮紅醒目;我曾是國旗儀仗隊的一員,穿著白襯衣紅揹帶裙莊嚴的在鼓號隊裡敲著鼓點;我曾因字跡工整,一次又一次為班裡及學校辦黑板報;我曾站在主席臺上,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一上去就忘了開場白;我曾為了六一,與王菲、王蔚相約週末來學校排練節目;我曾體育不達標,卻在課間時跳皮筋跳的兩個小辮上躥下跳;我曾抱著一摞一摞的作業往返於教室與老師休息室,因為我是英語科代表(宋敏是我的英語老師,美麗溫和,但嗓子不太好);我曾眼巴巴的瞅著那些聰明的孩子在操場玩鬧,而我卻因解不出應用題而煩惱;我曾在植樹節時在校園裡種下一株小苗,天天課間澆水盼著它快點長高;我曾在炎熱的夏天上完體育課後吃到楊勇買的雪糕,至今還記得那甜甜的味道;我曾在這裡送別因父母工作調動而離開的閨蜜俞維娜,校門口我們都淚眼婆娑,我曾......太多太多的記憶,全都在這裡封存,好像在等我將來的某一天來開啟,來回味。

大荔農墾光華紡織廠生活瑣憶


  曾經的一切都已不復存在,回憶是成長的相冊,時隔21年故地重遊,不過是為了了一個心願,讓爸媽再看一看他們曾經的“家”,讓自己再找尋找尋童年的影子,也讓先生和孩子們直觀的感受一下我常常唸叨的往事,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