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很多諜戰劇愛好者對張嘉譯、宋佳主演的《懸崖》一直抱有好感,評價頗高,是“零差評”的代表之作。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然而一直以來存在一個巨大的爭議:由張嘉譯主演的主人公周乙在結尾是否應該犧牲?

當時,《懸崖》的編劇和導演就結尾如何處理的態度截然相反:編劇堅持認為“周乙不應該犧牲”,可以拍攝續集;導演卻堅持認為,根據劇情發展邏輯和人物性格邏輯,周乙必須犧牲。

那麼,冷絲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周乙是否應該犧牲?我們如何看待這部優秀的諜戰劇?

諜戰劇《懸崖》要反映的是周乙在“非正常”的甚至是非人的環境中生存,由此揭示主題——人性受到的傷害與本真生命狀態的迷失與復歸。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冷絲認為,《懸崖》要表達的主旨,就是“反諜戰”,更通俗來說,周乙非常反感他的生存環境,反感這種你死我活的諜戰生活,他要回歸到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狀態,哪怕是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主人公周乙諜戰生涯中的生存邏輯與日常人性完全對立。

周乙一出場,他的身份和性格基本定型——一名我地下組織成熟且優秀的特工,他有著一套近乎冷漠的生存邏輯,那就是潛伏工作必須是“能留到最後的,才是最好的''。

為掩護“我地下工作者”身份,許多身邊的同志犧牲在他眼前,他只能選擇冷漠對待,決不能出手相救,因為那樣會暴露自己,因為理由很簡單:要革命,必須得先活著。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所以,自己名義上妻子——顧秋妍(宋佳飾演)的弟弟和弟妹暴露的三十五個同志在他眼前犧牲,他顯得鎮定自若又近乎冷漠,他不暴露自己留存下來是為了以後有千萬人能夠生存。

這套邏輯顯得合情合理,在政治上有不容質疑的正確性,在這套充滿正當性的生存邏輯之下,周乙對同志的犧牲顯得無能為力,又近乎冷漠。

而且,在這套邏輯之下,周乙為掩護自己的地下工作者身份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為了地下工作,真正的妻兒不能在周乙身邊,不得不和一個“外行”女性同志顧秋妍結成假夫妻,配合戰鬥。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起初預計只是三個月的配合,沒想到卻在“懸崖”般的環境中煎熬了七年時間。

在這漫長的七年中,周乙逐漸把顧秋妍的女兒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兒子卻有了隔膜,夢見的是顧秋妍的女兒,自己兒子長什麼樣卻越來越模糊。

為了完成情報工作,周乙不得不派顧秋捕殺掉視自己為兄長的善良警官任長春,不得不在高度緊張的心理中偽裝成鎮定自若、事不關己的模樣。

就這樣,周乙遵守著諜戰生存的邏輯,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人性受到了極大的扭曲和傷害 。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周乙個人“人性迴歸”與面臨死亡結局的悖反。

周乙兩次違背這種諜戰生存邏輯,每一次都給他帶來巨大危險,以至於犧牲:

一次是冒著暴露的危險營救結髮妻子孫悅劍,其實在周乙孤注一擲營救孫悅劍後,自己已經暴露了,雖然能安全逃離,但也意味著自己的作為地下工作者身份必須死亡。

第二次違背這條邏輯是在顧秋妍女兒莎莎被帶走。周乙決別自己的妻兒,獨自返回,營救顧秋妍母女,當然,他知道等待他的就是犧牲。

作為一名成熟的優秀特工,周乙一直遵守著自己的生存邏輯一一活下來的就是最好的,違背這種“合理性”的邏輯付出的代價必將是死亡。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但周乙違背這條邏輯是出於正常人性的迴歸,在解救自己的妻子與顧秋妍母女這兩件事上,他做出了必然要做的選擇,這是周乙作為一個男人的擔當。

該如何看待周乙犧牲這一結尾?

周乙身份暴露之初就一直受到特務頭子高彬的懷疑,解救孫悅劍後暴露身份,他完全可以安全脫身,但出於作為男人也是作為父親的擔當,他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換回顧秋妍女兒的生命。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懸崖》的最後畫面是周乙身中三槍,雙手扶到牆上,抽插著倒地——這樣的犧牲似乎顯得並不壯烈。

周乙違背了自己的這條生存邏輯,將要面對的必然是死亡,卻又意味著人性的復歸,呈現的是作為男人的擔當與正常人的人性之愛。

所以,從以上兩重相互悖反的邏輯來看,導演不考慮續集而讓周乙死亡的處理是合理的,周乙最後的死亡也再正常不過——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死亡的。

張嘉譯主演的《懸崖》,一直是“零差評”,結尾為何存在爭議?

周乙的崇高不再與宏達的敘事層面相聯繫,而是存在於作為男人的擔當和正常人性的迴歸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