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甲乙丙丁戊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

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

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史论纵横


朱见深为叔叔景泰帝朱祁玉平反,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景泰帝朱祁玉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有亲情,做人做事可圈可点。对朱见深而言,朱祁玉有两点做得太过分,令朱见深耿耿于怀:一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二是软禁父皇朱祁镇。但是,朱祁玉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一没有杀害朱祁镇、朱见深父子。我们都明白,天无二日 ,民无二皇,历史上的废帝、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为了当皇帝,杀兄杀弟,顺便也将十个侄子一并解决,斩草除根。而朱祁玉虽然贪恋皇权,但人性未灭,一念之仁,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二是该给的待遇都给了朱祁镇父子。朱祁玉把朱见深的生母由妃子晋升为贵妃,朱祁镇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也生了三个儿子,也安排了专人照顾朱见深的生活。三是朱祁镇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并且朱祁玉自己一个儿子也没有。

第二,景泰帝朱祁玉有功于国,在士大夫集团和民间都有非常正面的评价;并且,朱见深亲身经历过朱祁玉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败蒙古军队,救回父皇。给朱祁玉评反,对朱见深有好处:提高了朱见深的威望,收买了人心。再朱祁玉没儿子,评反了则没什么坏处。

第三,景泰帝朱祁玉是朱见深唯一的亲叔叔,由于朱祁玉没儿子,尽管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朱见深做回太子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朱祁镇和朱祁玉两兄弟小时感情很深,朱祁镇对朱祁玉一直照顾有加。由于皇权,兄弟反目;但朱见深在做了十一年皇帝之后,权力之争的烽烟早已远去,亲情犹上心头,叔叔没儿子,孤苦伶仃;尤其是朱祁玉的老婆汪皇后,过去对朱见深母子照顾有加,并且,由于坚决反对废太子,被打入冷宫。

第四,朱见深是一个厚道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朱见深对基本的是非曲直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尤其是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情有义。万贞儿长得不怎么样,并且比朱见深大十九岁,但朱见深对她宠爱有加,有始有终。可见,朱见深的心底善良,恩怨分明。





江晓01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Mer86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悲剧的太子。明英宗亲征被俘以后,按道理说应该由他这个太子即位为皇帝。但是明朝大臣却拥立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登基之后,朱见深的位置就非常尴尬了。最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被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代替。

好在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称帝,朱见深也得以第二次当太子。明英宗重新为帝以后,把朱祁钰废黜为郕王。朱祁钰去世以后,明英宗给了他一个恶谥号“戾”。明英宗只以亲王之礼安葬了朱祁钰,也不让朱祁钰进入皇陵。明英宗的做法等于不承认朱祁钰当过皇帝。明英宗除了清算朱祁钰以外,还把朱祁钰的亲信大臣一并铲除。

明英宗去世以后,朱见深继位为帝,史上称之为明宪宗。按道理说明宪宗应该和自己父亲一样痛恨朱祁钰才对。毕竟当年朱祁钰把自己从太子的位子上撸了下来,而且自己还因此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但是明宪宗的表现远远比自己的父亲要好。

明宪宗即位之后不久,就给于谦等人平反,赦免了于谦的后人。这是明宪宗改正明英宗错误的第一步。成化十一年,明宪宗给明代宗朱祁钰平反,下诏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为朱祁钰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而且按照皇帝的规格重新修缮朱祁钰的陵墓。但是明宪宗并没有给朱祁钰定庙号。虽然没有给朱祁钰定庙号,但毕竟承认了朱祁钰皇帝的身份。有人不仅要问为什么明宪宗要这么做?他应该恨朱祁钰才对。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明宪宗会为朱祁钰平反。

1、明宪宗品质不错。虽然朱祁钰做过对不起明宪宗之事,不过明宪宗很理解朱祁钰的行为动机。明宪宗不是一个睚眦之仇必报之人,他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虽然我之前说过,他和万贵妃的姐弟恋更让人关心。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明宪宗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没有因为万贵妃的年龄和姿色就嫌弃她,而是无论怎样都对她一往情深。正是由于他重情重义,所以才会恢复朱祁钰的帝号。

2、朱祁钰的功绩。无论明英宗怎么诬陷、贬低朱祁钰,他始终无法抹杀朱祁钰挽救大明的功绩。如果没有朱祁钰打败瓦剌军,明英宗不可能重回大明,明朝也不可能继续延续。明宪宗非常清楚自己这位叔叔的功劳,他也无法抹杀这位叔叔的功劳。明朝后代皇帝和史书也无法跳过朱祁钰这段历史,所以他需要给朱祁钰一个名号。

3、朱祁钰的仁慈。虽然朱祁钰废掉了明宪宗的太子之位,他并没有杀掉朱见深以除后患。朱祁钰没有迫害明英宗,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后代,也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心腹大臣。也就是说朱祁钰废掉太子,只是走程序。朱祁钰整体上还对得起明英宗及其家属,最起码他这点比明英宗做得好很多。正是由于朱祁钰并没有加害的意思,所以朱见深才能活到重当太子之日。

4、朱祁钰没有威胁。到了成化年间,明英宗一支已经彻底掌握了政权,而朱祁钰一支则基本消失。本来朱祁钰就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早就已经去世。也就是说不会再有人重新拥立朱祁钰的后人。加上这一时期之前倾向于朱祁钰的大臣也死的死、老的老、剩下一部分也都全部效忠明宪宗。所以明宪宗没有必要再抓住老黄历不放,他给朱祁钰平反只是给了死人一个虚名号,而自己却得到了切切实实的真利益。

5、大臣和百姓的推动。到了成化年间,不断有大臣提起朱祁钰的功劳,也有不少百姓怀念朱祁钰的功劳。当然他们只是出于怀念,并没有想回到景泰年间的意思。为了顺应大臣之意,顺应天下民心,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

且不问明宪宗是不是明君贤主,就这件事来说,他做得非常漂亮。通过为朱祁钰平反,明宪宗也得到了当时大臣和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后世史书和后人的称赞。无论何人讲到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这件事都不得不提。《明史》也对明宪宗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欢迎各位小伙伴阅读、收藏、关注!


依稀说史


很高兴来回答题主关于“朱见深为何要给朱祁钰平反”这个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明代宗朱祁钰在太后和于谦的安排下当上皇帝,朱祁镇被封太上皇,这样情景很符合明朝的政策“君王死社稷”,舍一人而保国家。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对迎回太上皇朱祁镇这个事情百般阻挠,瓦剌人送回朱祁镇后,朱祁钰把朱祁镇幽禁南宫,并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景泰八年(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然后对朱祁钰以及他的党羽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是最好的验证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朱见深即位后,他并没有对朱祁钰余党继续进行镇压,而是平反了朱祁钰,对功臣于谦也进行了平反,难道这是体现他的大度量和宽广的胸襟吗?个人感觉平反是为了表彰他宽宏仁德的一面,来体现仁君的形象,可见朱见深政治手段非常的高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 用平反等仁政措施来缓和当时紧张恐怖的气氛。朱祁镇复位之后,对朱祁钰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朱祁钰死后,不能按照皇帝的标准埋葬他,不得进入皇家陵园。朱祁钰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后宫的妃子陪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朱祁钰断后了。此外,朱祁镇还对当年所有和朱祁钰有关联的人也进行强硬打击,不但降职、还有的被处死,朱祁钰的势力基本上被斩草除根。这样对朱祁镇以及他的后代来讲就没有一点点的威胁了,为朱见深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避免了重蹈建文帝的覆辙。朱见深即位之后,只要管理好国家,不会为皇位不保而操心。朱见深也深知朱祁镇的用意,他用平反等手段来安抚朝廷官员,让他们放下戒备之心,为国家建设出工出力,这样朝堂之上一片和谐的景象,君臣一心,不给外敌钻空子的机会。
  2. 民间对朱祁钰平反的呼声很高。朱祁钰即位之时,符合但当时的情景,舍一人而保国家,并且是太后等人允许的。即位后,虽然对朱见深父子俩的做法很不妥,但是所有责任也不能朱祁钰一人承担责任。朱祁镇对朱祁钰家人以及他的朝廷官员处理方式太过残酷,民间以及朝堂之上希望对朱祁钰等平反,朱见深也很明白,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对朱祁钰进行了平反。

  3. 对朱祁钰平反,对他自己没多大影响。因为朱祁镇前期已经对朱祁钰的势力连根拔起,而且朱祁钰也没有后代,朱见深完全可以安心做皇帝,平反后自己名声也会好一些,还能树立一个尊敬长辈、看中民意的仁君形象,一举两得。

朱见深在位前期对受到他父亲打压的朱祁钰平反,是为了自己的仁政,博得仁君的美名,但是在朱见深后期,他残暴直至,实至名归的暴君。所以说朱见深的仁义只是为了一时朝局,谋略之深。

以上是我的对朱见深平反朱祁钰的看法,不正之处,欢迎指出,谢谢!!


娜片花海执着于冬


因为原因众多!

第一,当年朱祁镇夺门,对弟弟有深深地愧疚,但是复位后的形式不允许他平反,而且他去给弟弟平反也不合适,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父亲临终授意宪宗给叔叔平反的。要知道兄弟两个关系一向很好,至少土木堡之变之前关系一直不错,并彼此信任的,土木堡之变,突发情况下弟弟继位。后来做哥哥的夺门,心里肯定也是同情弟弟的,毕竟亲弟弟也是英年早逝!说实话弟弟的一生也挺可怜的!



第二,景帝于国而言也是有功绩的,并非一无是处,作为后世之君为其平反理所当然,并且可以为自己争取好的名声!这样为以后宪宗利用太监集团打压文官集团并从文官集团手中夺权立威!



第三,宪宗天生性格善良也是一方面,宪宗比较坎坷,自己太子之位被废,幸亏有万贞儿不离左右日夜呵护保全他,对他的性格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第四,景帝在位之时,并没有杀哥哥,虽然废了哥哥的太子,但始终没有加害的意思,正是他这样做,给自己留了后路,后来哥哥在南宫生的孩子,他也给他们封了王,没有亏待哥哥一家!


古楼残卷


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是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的父亲朱祁镇和叔叔朱祁钰为了争夺皇位展开过激烈的斗争,最终父亲朱祁镇获胜,这才有了朱见深的皇位。那么从父亲那里接过皇位之后,朱见深为什么要给这个曾经的对手朱祁钰平反呢?原因其实也简单,就是朱见深的人生境界已经超越了个人恩怨,达到了以客观事实作为判断标准的地步。也可以说是超越小我,追求大我。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朱见深看到了景泰帝朱祁钰是个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念及亲情的人。朱祁钰对朱见深和朱祁镇做过两件不好的事,一是在朱祁镇回朝后将其软禁起来达八年之久,二是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没有谋害他们的性命。纵观中国历史,废帝废太子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为了争夺大位骨肉相残甚至斩尽杀绝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及其全家之后才当上大唐皇帝。更加值得称道的是,朱祁钰不仅没有杀他们父子,反而给他们应有的王室待遇。朱祁镇在被软禁期间还生了三个儿子,朱见深的生母也晋升为贵妃,朱见深本人也配有专人照顾。所以,应该说景泰帝对于朱见深一家还是很够意思的。



第二,朱祁钰是有大功于朝廷的。瓦剌也先兵临城下,眼看国破家亡,宋朝亡国的一幕即将再次上演。好在朱祁钰稳住了阵脚,大力支持于谦调兵遣将,保住了北京城,为大明朝续命达200年之久,此乃不世之功。

第三,给景泰帝朱祁钰平反不会给朱见深带来不利影响。首先给景泰帝平反,能够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有助于提高自己在百官和百姓心中的正面形象。其次,由于朱祁钰没有子嗣,所以即使给朱祁钰平反,我不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任何威胁。



第四,从个人性格上来说,朱见深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有情有义。在他的心里,爱大于恨,所以他对外界没走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更多的是平和。就拿万妃来说,万妃从小照顾朱见深。虽然比朱见深大十几岁,但朱见深却深深的依恋万妃。


哈达博士


明代政治史上的一桩轰动大事,就是“明宪宗为景泰帝朱祁钰平反”。

要知道,在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曾经受命于危难之时,“抢”了明英宗皇位且挽救大明朝的景泰帝朱祁钰,就成了大明朝堂上下的“忌讳”。

这场政治灾难,最终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朱祁钰去世十八年后,即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恢复名誉,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作为明英宗的儿子,他更有理由把当年这桩恩怨,变成永远没法翻身的“铁案”。但为什么他却做出了这个抉择呢?

第一个原因是童年时的明宪宗,与朱祁钰一家的特殊关系。

第二个原因则与明宪宗在位时的局势有关。朱见深登基的前几年,西南西北荆襄先后爆发叛乱,明英宗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一股脑爆发,急的朱见深在朝堂上多次叹气。如此危急时刻,想要稳定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反昔日冤狱。

成化元年(1465)二月,挽救明王朝的大英雄于谦,也洗清了身后“谋反”的污名,得以恢复名誉。次年八月,朱见深更特命翰林院为于谦书写祭文,定论了被其父冤杀的于谦,那无可争议的英雄功业。

了解这个,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在位二十三年,就多年“旷工”的懒皇帝,即便赶上明王朝历史上自然灾害空前多发的二十多年,却依然能凭着“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模式,开创“成化中兴”的业绩。

虽然对这意义重大的事情,明宪宗的动作慢了一些,足足拖了十年。但是,能以这种方式,完美解决这个难题,也足见其胸襟和智慧。更足见此时明王朝,依然畅通的言路与刚正的士风。


花开水不流


我们在评价一个帝王的行为时,一定要认清其背后的动机,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朱见深除了给朱祁钰平反之外,也为被朱祁镇以谋逆罪名冤杀的于谦一道平反,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考量呢?

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平反,推翻了父亲的施策决定,表面上看来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了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三个帝王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皇位的传承风波,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一、朱祁钰于明朝有大功

如果按照传统的礼法而言,朱祁钰的即位并不合法,此时,朱祁镇因土木堡之败,成为瓦剌的俘虏!国不可一日无主!他出征前,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此时朱见深才两岁,皇上年幼,难收稳定人心时局。

此时,瓦剌挟土木堡大胜之威,骑兵直抵北京城下,一国之都为异族所围,大明存亡遭遇了严重威胁,实乃大明立国百余年未遇之险,在此情况之下,朱祁镇已经成年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最合理的选择。

  1. 朱祁钰即位,迅速稳定了时局。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尽丧,二十万大军为瓦所败,最为彪悍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五十余位重臣死节,瓦剌太师也先挟持朱祁镇为质,意图一举破城。整个大明中枢人心动荡,甚至迁都逃跑的建议。朱祁钰上位后,重用于谦等重臣,迅速稳定了朝纲和百姓人心。

  2. 在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等展开了北京保卫战,组织军民兵丁,齐心协力以御瓦剌骑兵,便也先数度攻城无果,最终放弃进攻北京,保住了大明的命脉,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功于大明的。如果换成两岁的太子,难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很难说后果如何。

  3. 朱祁钰即位时,外有瓦剌兵临城下,国内内水患连连、多地欠收、人心不稳。他重用于谦等贤臣能臣、清除王振等阄党势力,采纳正确意见,减免赋税、厉行节约、鼓励农桑耕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让大明形势为之一清,渐有中兴之相。

朱祁钰即位为帝,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形势所逼,起初再三推辞,却拗不过于谦等群臣,又兼形势危急,这才接过了这个重任,并非是主动篡位夺权,也没有为此酿成宫廷之变,属于和平接班。

更重要的是,朱祁钰即位后的政绩,远比它的哥哥要强得多,不仅守住了大明,更将它拉入了正轨,将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治理地井井有条,更能任用贤臣,获得了人心的支持。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根本不在乎谁做皇帝,他们所要的,无非富足安乐而已。朱祁钰对明朝是有功的!

二、朱祁钰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

通常皇帝即位后,会对朝臣进行清洗,重新排序,还会剪除所有能够威胁自己皇位的风险隐患,但朱祁钰并没有这么做,终究他还是一个心性宽厚的皇帝。

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更替中,鲜有和平过度的,总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朱祁钰即位和被废黜,始终没有涉及到太多的人,尽管他也有私心杂念,但他终究没有忍心向自己的侄儿、哥哥下毒手。

  1. 也先原本是想挟朱祁镇谋取好处,却在北京城下碰壁,于是他将朱祁镇放回!也先这招可谓毒辣,新君已经即位,回朝必然会酿成大变,动摇明朝的统治,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大概率事件!明朝一旦动荡,也先必须再次挥兵南下!

  2. 令也先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钰并没有杀掉哥哥,而是将其禁于南宫,这一禁就是七年。我们无从推断这七年朱祁钰是什么想的,但这七年一定有不少人提出杀掉他,朱祁钰却始终没有下这个狠心,他的心里始终还是念着兄弟之情的,这一点在历代帝王中不多见。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朱祁钰是幼稚的,但就是这点人性,让他超越了朱祁镇。


  3. 朱祁钰登基后,一直是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因为他这时候并没有儿子。但是当他生下朱见济后,遂立为太子,但他并没有杀掉朱见深。归根到底,他还是对兄弟之情割不下!留了朱见深一命,朱见深这才有机会当皇帝。

无论如何,朱见深是念着这个情份的,这个叔叔虽然废了他的太子,即使是在立了朱见济的情况下,却没有下杀手斩草除根,让朱见深对这个皇帝叔叔始终怀有敬意和好感。

但是就是这个一个心慈手软的叔叔,在朱祁镇复辟后却离奇死去,朱祁钰虽然患病,但是如此之快地逝去,其内情不问可知!

三、朱见深为代宗平反,也是形势的需要

一直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夺回了皇位重新登基。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等重臣斩于市。因为在他看来,于谦的行为是大逆不道。但是,于谦于保卫北京有功,在朝野之间享有崇高的威望,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平息了老百姓心里的怨气。

而朱见深为代宗平反,是因为商辂重新入朝之后所提出的“八事”。即勤学、纳谏、储将、防边、省冗官、设社仓、尊崇、广造士法。其中尊崇就是崇先圣号!

  1. 尊崇先圣号,追复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并且以皇帝的规制为其修建陵墓,这些事情并不会威胁到宪宗的统治和稳定性。因为朱祁钰一系并没有子嗣,不会存在帝位之争的隐患。这样做还能够给人营造一种尊崇礼法的仁德形象,对于迅速安定人心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2. 朱祁镇复辟后,弊政连连,难当个“英”字。除处死于谦、王文和范广之外,还流放了陈循等内阁大臣,罢免了商辂、王直等曾经为代宗效力的栋梁之才,重用石亨、徐有贞等。同时还为太监王招魂平反。在外,他导致了荆襄游民生变,并纵容女真坐大,对明朝形成了严重威胁。


  3. 朱祁镇复辟之后的种种作为,给朱见深留下一个极为棘手的烂摊子,声名更是不佳。群臣嘴里固然不敢说,但是谁的心里没有一杆称呢!朱见深费了好大的劲,才得以安抚流民、打击女真、恢复农业、廓清朝政,让奄奄一息的大明逐渐恢复元气,难道他对父亲没有一点怨气?

朱见深接过这个烂摊子后,最大的问题是无能臣可用,因为他首先将受到朱祁镇迫害的商辂等贤臣召回,并委以重任,而为了安定人心,他恢复朱祁钰的名号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了,不然谁还敢他效力?

再者,朱见深同时也为于谦等被冤杀的于谦平反,并赦免了其族人,恢复了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他做这些事,固然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他能够将父亲钦定的事情全部推翻,何尝不是对朱祁镇的否定。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讲,追复朱祁钰名号,平反冤杀的于谦,是相当明智的政治举措,“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朱见深数度面临杀身之危,却没有在环境的熏陶之下变成一个好杀无度的皇帝,始终保留了人性中温柔的一面,这一点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脂肪故事


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本身没有必然的矛盾。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嫡长子,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作为庶出的朱祁钰,自然也不会跟自己的哥哥抢夺皇位。

朱祁镇只有这么一个兄弟,所以他对朱祁钰也是百般呵护,刚登基就册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可问题是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镇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大明王朝不可一日无君,在于谦和孙太后的协助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明天子。可以说,朱祁钰登基是迫不得已。

因为朱祁钰从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登基称帝,哥哥朱祁镇还活着,所以他登基,势必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事后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后,废掉了朱祁钰的所有称为,甚至不承认他做过大明7年天子。

可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对自己的这位叔叔,倒是充满了同情心。他恢复了朱祁钰的所有称谓,依旧尊奉他为皇帝,这又是为何呢?

01朱祁钰登基以后,并没有对朱见深和朱祁镇下毒手。

朱祁钰登基以后,朱见深依旧是皇太子。当年朱祁镇要前往前线打仗,孙太后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朱祁镇只好把年仅3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自己才能放心去前线。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明史》

朱祁镇如果战死的话,那朱见深直接登基,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是朱祁镇是被瓦剌人抓走的,如果朱见深被扶上皇位,那大明朝依旧要受到瓦剌人的挟持。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只好建议孙太后,改立朱祁钰作为皇帝。朱祁钰刚登基那会儿,还是比较拘谨的,他依旧将小侄子朱见深封为皇太子。

  1. 当时朱祁钰本人是没有儿子的,所以他没有这方面负担。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朱祁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朱见济。
  2. 朱见济出生以后,朱祁钰心里就有小心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应该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继承皇位。
  3. 于是朱祁钰就把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转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改立为太子。不过朱见济小命不长,隔了一年时间就夭折了。
  4. 这件事给朱祁钰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再也没有回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还很年轻,一定可以再生一个儿子。

结果到死他都没有再生出一个儿子来,那么为什么说朱祁钰对朱见深还不错呢?其实我们从朱见深的状况就能知道答案。

朱祁钰就算是不想让朱见深做太子,可是也没有对朱见深下毒手。这一件事朱见深必须要感谢自己的这个叔叔。

当时朱见深只是被废为沂王,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此外,朱见深的母亲周皇后、祖母孙太后全都安安全全,丝毫没有遭到朱祁钰的打压,甚至朱祁镇被关了7年,朱祁钰都没有下毒手,可见朱祁钰还是一位心胸宽广之人。

02朱祁钰治理大明朝,是有很大功劳的。

心胸宽广的人,治理天下的能力,一般都是比较强的。朱祁钰也是这样,他除了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以外,对大明朝的治理,是比较有方略的。

  1. 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临危登基,重用贤臣于谦,鼓舞士气对抗瓦剌人,最终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大明朝南迁的危险。
  2. 此外,朱祁钰对大明朝的吏治、经济都做出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因为时间短,没有创造太出名的盛世,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再者在军事方面,朱祁钰更加注重战斗力的提升。他不希望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再次发生,所以军队改革迫在眉睫。

可以说,朱祁镇留下来的烂摊子,全都是朱祁钰给收拾好的。朱祁镇虽然被朱祁钰关押了7年时间,可是这是在为他犯下的错赎罪。

要知道当年朱祁镇带去攻打瓦剌的将士们,死伤无数,这些人才是最无辜的。让朱祁镇吃点苦根本就不算什么。

八年春正月戊辰,免江西被灾税粮。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明史》

有于谦这样的贤臣辅佐,再加上朱祁钰本人励精图治,大明王朝渐渐出现了中兴的状态。如果朱祁钰不给力的话,大明朝可能在这个时候就会成为第二个南宋。

所以说朱见深能够在北京登基称帝,或多或少,都要感谢朱祁钰的努力。他的子孙后代们,也必须要感谢朱祁钰为大明做出的贡献。

03朱祁钰极有可能是朱祁镇毒杀,朱见深是在赎罪。

夺门之变,是景泰年间最大的一场宫廷政变。整个政变的过程非常短暂,可见朱祁镇的手段是比较凌厉的。

在石亨、孙太后等人的帮助下,被关了7年的朱祁镇,终于走出后宫,再次抢夺到了皇位。这个时候的朱祁镇一直忙着做皇帝,居然把朱祁钰给忘了。

那么朱祁钰在干些什么呢?他已经病入膏肓了。这当然是后来历史上的记录,至于朱祁钰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其实我们是不清楚的。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明史》

朱祁镇做了一个月皇帝以后,似乎才察觉到了情况的变化。所以这个时候朱祁钰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当时朱祁钰只不过才30岁,身体虽然不怎么好,也不至于离奇暴毙。所以用脚丫子想想,朱见深也能知道,叔叔是被他老爸给害死的。

朱祁钰对他们父子仁慈,可是朱祁镇对朱祁钰却毫不留情。朱见深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朱祁镇杀掉了于谦,成为了大明朝的罪人,所以朱见深为了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必须要和朱祁镇保持一定的对立态度才行。

总结:如果朱祁钰行将就木,那夺门之变岂不是一场闹剧?

据说当时朱祁钰身体非常不好了,所以朱祁镇才会发动这一场政变。可是如果朱祁钰身体真的不好的话,那么朱祁镇还有必要发动这一场政变吗?

发动政变,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失败了,朱祁镇极有可能会被流放,而他的那些手下必须是被杀头的厄运。

而朱祁钰没有儿子,他病重的时候,一旦要去世了。傻子都能想到,将来继承皇位的,铁定是朱祁镇或者朱见深。

因为他们是朱瞻基的嫡系子孙,所以说朱祁镇发动政变的时候,朱祁钰的身体绝对没有差到要死的地步。一切都是后来朱祁镇为了掩盖杀死弟弟,而做的手脚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