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李振亚love


司马懿的确很厉害,不过,他再牛逼也不是他想攻蜀就攻蜀,他还得听老曹家那些帝王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受演义等小说、评书的影响,老懿子被诟病很多。但史学家的评价,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唯一不足就是不太会作诗,否则,跟曹操有得一拼。曹操有四家,文学家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书法家嘛,字写的还不错,但也多因为名人的缘故。

由此可见,司马懿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与曹操旗鼓相当,可见其非凡之处。

至于司马懿不进攻蜀国,是曹魏战略需要,及一些客观因素存在,不是司马懿左右得了的。

01

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并不能专权擅政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危,立曹叡为皇太子,托孤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一起辅佐。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曹叡封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这些都是曹操时代的老臣,更是曹丕当政期间的重臣,而且曹丕临终嘱托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叡遵从曹丕遗言,以曹丕留下的托孤大臣为班底,从二十三岁继位后,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

特别是蜀汉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被成功阻止,令诸葛亮饮恨终生。

《晋书·宣帝纪》记载:

234年,晋宣帝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夺军权,杨仪等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但魏明帝没有批准。

这是史料记载的司马懿唯一一次建议征伐蜀国,因为曹叡不同意而没有施行。

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派遣牛金迎击,斩杀千余人。

在此期间,辽东公孙渊继位辽东太守后,反叛曹魏,曹叡震怒,派遣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征讨公孙渊。时遇辽河大涨,不利而还。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遣使南通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在原定的一年期限内,司马懿灭了公孙瓒,胜利班师。曹魏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在此期间,曹叡牢牢控制朝政,又有众多托孤大臣辅佐。曹叡鉴于辽东、孙吴的威胁,对蜀汉采取战略防御的策略。司马懿曾有伐蜀的建议,但没有被曹叡采纳。司马懿断然不敢自作主张,讨伐西蜀。

02

曹叡之后的司马懿

平定公孙渊之后,曹叡命司马懿出镇关中。随后曹叡病危,司马懿在半道上就被火速召回。

239年,曹叡驾崩,托孤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辅佐幼主曹芳。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兵分四路攻魏,司马懿自请出兵征讨。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司马懿击败吴将诸葛恪等,占据了舒城,然后在淮北开始屯田驻守,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在司马懿南征孙权取得大功之后,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就建议征伐蜀汉。司马懿反对,极力劝阻。但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246年,吴兵再次入侵魏境相中,曹爽率兵征讨,由于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谋略,结果又被打得大败。

曹芳继位之初,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

但之后,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自此,曹爽专权擅政,骄横跋扈,为所欲为。

曹爽的行为不但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魏国国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颇感不安,希望司马太傅主持公道。

并州刺史孙礼就找司马懿抱怨,司马懿安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

从此,司马懿装病,不再上朝理政。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曹叡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带领所有亲信随从。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兵变,控制了朝政,杀死了曹爽等人,夷灭其三族,受牵连着五千多人。

之后,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食邑二万户。诏令加九锡,朝会不拜,司马懿固辞九锡不受。

嘉平二年(250年),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曹芳亲自到他府中征询意见。

嘉平三年(251年),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车骑将军、司空王凌由于对司马懿诛杀曹爽不满,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借口吴人堵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

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亲自率军讨伐。王凌自知不能抵抗,畏罪自杀。

当年九月,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从曹叡驾崩到司马懿去世这段时间,由于孙吴连续的侵扰,加之曹爽专权,司马懿没有机会左右朝政。清楚曹爽之后,司马懿年事已高,而且朝政不稳,同时,司马懿也认为伐蜀时机并不成熟,迟迟没有采取讨伐蜀汉的军事行动。

总之,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一直没有讨伐蜀汉,这都是有具体的客观原因,并非是养寇论所持有的观点,认为是司马懿的阴谋。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之所以终身不攻打蜀国肯定不是因为爱和兔死狐悲。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有三个,下面让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魏明帝怕司马懿做大,不让司马懿攻蜀。史书记载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想要一鼓作气攻打下蜀国,但是却被魏明帝给叫了回来。魏明帝为何会叫停司马懿的计划,因为魏明帝知道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心不稳,司马懿很可能一举拿下蜀国,他怕司马懿在拿到灭国战争胜利的功劳后做大,脱离了他的掌控。


第二个原因,司马懿怕被鸟尽弓藏。司马懿在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带兵攻打过蜀国,这里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带兵攻打蜀国的原因,通过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动作上,司马懿看出了魏明帝对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蛰伏,而不是跳出来消灭蜀国,然后再被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第三个原因,司马懿忙着在朝中争权,抱着攘外需先安内的想法。司马懿在后三国时期一直在韬光养晦,开始重视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没有曹操之后,司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争权夺利了,所以司马懿对蜀国的事情也不是那么上心了,也不会主动提出攻打蜀国,因为带兵出去就代表着远离朝堂。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带兵攻打过蜀国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认为哪里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到留言区留言补充,谢谢!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诸葛亮之死。对于魏国来说不是天大的好消息吗?非也。诸葛亮之死对于蜀国来说,失去了一根顶梁柱,是莫大的损失。可对于魏国诸葛亮之死,表面上对魏国解除了威胁,实际上不然反而害苦了整个魏国,加速了曹魏政权覆灭,为司马氏篡权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诸葛亮穷其一生伐魏,六出祁山,都以失败而终,最后在五丈原含恨而终,可能诸葛亮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死给魏国带来了最大的毒害,害苦了卫国,导致曹魏政权走向覆灭。

曹丕死后,曹睿独挑大梁,显出了不凡的才华,这位年轻的皇帝。在面对诸葛亮北伐一年占领魏国的三个郡,魏国上下已经吓破了胆,年轻的曹睿却不惊慌。一路大军有大将军曹真率领另一路由老将张合率领自己的亲自前往长安坐镇,结果马谡失街亭,蜀军大败诸葛亮精心策划的第一次被罚以大败告终。

诸葛亮伐魏,前期基本都是曹瑞和曹真在打仗。后来曹睿大胆启用了司马懿,基本成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决。由于司马懿掌握了大权。诸葛亮的死对于司马氏篡权帮了大忙,加速了曹魏的被取代。

司马氏家族篡权曹丽的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司马懿篡夺的曹魏的江山。根据不稳,没有必要冒险去伐蜀,蜀国当时只有一个州,任其发展也不可能与魏国的九个州相抗衡。


小贤历史解说


在三国中,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两人相斗,各有胜负。然而,奇怪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于失去了一个可以与自己匹敌的死对头,按常理来说,司马懿应该趁机伐蜀才对,但是司马懿却终生不再攻蜀国。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军。在撤军途中,杨仪和魏延因为争权而内讧,杨仪杀死魏延。此时,司马懿想趁机攻蜀,但是魏明帝曹叡不准,也就此作罢。当时,魏明帝之所以在这样的大好时机的情况下,不准许司马懿伐蜀,就是担心司马懿就此做大,这是老曹家一直从曹丕开始就执行的基本策略,不得不用司马懿,又不得不防司马懿的矛盾心理。从此之后,司马懿知道了一切,也再不言伐蜀,其终生不再攻蜀国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是牛仔很忙,没有时间。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被迫班师回朝。不久之后,辽东的公孙度反叛,司马懿就带兵去平叛。随后,魏明帝曹叡去世,吴国的孙权趁机五路大军伐魏,司马懿又要南下抵御吴国的进攻。可以说,此时的司马懿是魏国的救火员,哪里需要去哪里,根本没有时间去进攻蜀国。

二是老曹家一直都在防范司马懿,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虽然司马懿被老曹家委以重任,但从曹丕开始,无一不对司马懿严加防范,多让司马懿管理内政,一般不会允许他带领打仗的。只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又不得不用司马懿这个狠人,让他挂帅出征。再加上,老曹家的皇帝比较短命,新皇帝登基,一般要维稳,没有想着要主动进攻,因此司马懿是甭想着主动进攻蜀国,只能被动防御。



三是唇亡齿寒,傻子才会去伐蜀。曹魏争权的的皇帝都是短命鬼,曹丕、曹叡都是如此,而司马懿作为重臣,成为了托孤之臣,他主要工作是辅佐新主,不是伐蜀。同时老曹家以及夏侯家对司马懿防范有加,争权夺利,想要置司马懿于死敌。所谓唇亡齿寒,一旦蜀国和吴国都灭亡了,司马懿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成为曹魏政权的弃儿,甚至是“兔死狗烹”。司马懿才不会去干这傻事,他要暗中积蓄力量,进行反击。

四是司马懿老了,不想再伐蜀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铲除了曹爽一干老曹家的势力,架空了曹魏,权倾朝野。但是此时,司马懿已经71岁高龄,司马懿老了,有病了,已经不想着再伐蜀了,伐蜀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们。不久之后,公元251年,73岁的司马懿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总之,在诸葛亮死后,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不能伐蜀。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并在斜谷修筑邸阁, 提前在此囤积了大批军粮。待一切准备就绪,他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经验教训,为牵制魏军,事先他派使者赴东吴,约盟友孙权同时出兵,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吴、蜀两家自东、西方向分攻淮南、关中,使魏军无法集中力量抵御,顾此失彼。

同年四月,经艰难行军,蜀军终于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锋迅速攻占武功水以东地区。诸葛亮事先制定的战略目的是进到渭水附近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蜀军虽顺利的出了斜谷,但诸葛亮的老对手、曹魏太师、大将军司马懿已经先期率军抵达渭河南岸,他部署军队背水为阵,树栅挖壕,依然坚守不战。

诸葛亮见司马懿早有准备,于是打算攻占渭河北岸以切断关中与陇右魏军之间的联系,不料魏将郭淮率军拼命阻击,蜀军无法渡河,诸葛亮只好屯兵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一面与魏军对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并等待东吴在东线军事行动的消息以寻找最佳战机。

五月,孙权亲统十万大军攻魏,吴军很快捣入淮南,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迎击,又派两万精锐步骑增援在西线战场抵御蜀军的司马懿。七月,吴军进攻受挫,孙权见难以取胜,很快退兵,魏军遂得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他背水结阵,坚守不出,与急于求战的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军远道而来,魏军却是以逸待劳,因此再拖下去对蜀军肯定不利。

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出战,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将见状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依旧严厉约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动。

魏明帝很支持司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节监军,严令诸军不许出战,预者斩。

司马懿虽然坚守不战,但对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很是关注。当他从蜀使那里获悉诸葛亮夙兴夜寐,日理万机,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躬亲处置,且食少事繁时,判断蜀汉丞相即将油尽灯枯,或许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更加坚定地贯彻长期坚守、避免与蜀军决战、拖疲拖垮敌军的方针。

果然,到了这年八月间,操心过度、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了,不久,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蜀汉丞相怀着未能完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之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军营中溘然长逝了。

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严密封锁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然整顿军马缓缓退去。

司马懿风闻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军出营穷追不舍。杨仪见后方人喊马嘶,烟尘滚滚,心知魏军追兵已近。他命后队做前军,剑拔弩张,返旗擂鼓,装作一副要发进进攻的架势。司马懿不知虚实,恐遭埋伏,遂引军怏怏而退。

杨仪、魏延等魏军走远了,才重新整理好队伍从容回撤,等蜀军全部安全进入斜谷后,才宣布丞相死讯,并讣告发丧。

司马懿引军回到五丈原,他仔细观察蜀军扎营布阵的地方,只见一切井井有条,纹丝不乱,遂由衷的赞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这就是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典故之由来。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除一劲敌,按理说他应该乘势挥兵大举攻蜀,再建功勋。可事实是,他并没有再接再厉,再续辉煌,反而终其一生再未伐蜀。这是何故?

主要是因为魏国内部起了内讧。原来,司马懿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实权。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辅佐年方八岁的幼帝曹芳。就这样,曹魏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治势力。

后来,大将军曹爽忌惮位高权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马懿,遂设计削其军权,给他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头衔,让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师。

阴狠狡黠、善于权谋的司马懿见曹爽势焰熏天,自己暂时斗他不过,就假装称病不朝,后来又辞官回家休养去了。司马懿装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司马懿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变” ,彻底剿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朝政大权。

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内,正是因为司马懿受到曹爽集团的猜忌与防范,遭削夺兵权,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以自保,后来又忙于策划并发动“高平陵政变”以窃取曹魏政权,所以根本无暇率军乘胜攻蜀,蜀、魏边境遂得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1坐等蜀汉亡国!

的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乐不思蜀”后有精辟言论:“纵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不能保证蜀汉发展状大,而姜维政治、军事能力比诸葛丞差得远,又无其它出类拔萃的精英,蜀国在刘禅统治下自然会日渐衰败走向覆亡,相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预料到了。


2.魏国与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都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倡导对外发动战争。魏武帝曹操还是汉丞相时期,谋士贾诩率先提出过曹魏应休养生息以增强国力,得到了曹操大力的支持,而且曹丕时代,魏、蜀战争,几乎都是蜀汉先找茬,而诸葛丞相去世后,蒋琬和费祎鉴于连年征战导至的民生调敝,也都主张“息兵休战”,各自安好。

3. 辽东公孙渊叛乱,占用了精力。在诸葛亮去世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与东吴暗通款曲,国称臣,曹魏派司马懿去讨伐公孙渊,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解决了困扰魏国数十年的一大内患,其实从筹备战争到开打到胜利,司马懿劳神费力,顾不了蜀汉。



4. 司马懿曾被架空达十年之久,无实权无发动针对蜀汉的战争的资本。公元239年,年仅八岁的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共为辅佐大臣,但曹爽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运用手腕,对司马懿明升暗降,收了他的兵权。 司马懿韬光养晦,在家装病养老。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才重新夺取兵权,这期间的十年被白白浪费了。


5.高平陵之变后,国内局势不宜发动战争。虽然司马家族大权在握了,但掌握灭了曹爽、何晏等人三族,其门生、幕僚、故吏仍在,是一股随时可以反抗自己的力量,如果冒然发动灭蜀战争,导致曹魏朝廷不稳,甚至前功尽弃。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国内部不太平,不打仗的时候,司马懿是时刻被猜忌的,不被信任的,尤其曹真和曹爽!还有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都是时时刻刻有防范之心的!用的时候就拿过来用一下,用完就不重用!这也是司马懿,每次防守诸葛亮成功后都没有被升官或者被重用,当诸葛亮再次攻伐的时候,司马懿也才能再次带兵!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司马懿始终采取防守策略,他不主动攻击,干死了诸葛亮,他也就没用了!这一点他很清楚!


诸葛亮死后,他在魏国的问题很严重,时刻小心,谨小慎微,一不小心就被政敌曹真曹爽干掉了!加上魏明帝的身体不好,魏明帝死的时候他怎么敢在外面的,这个时候必须在首都牢牢地待着,你不在,你就没机会了!司马懿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内部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也是这样,诸葛亮死后,曹爽掌权后,司马懿还是被赶下来了,隐忍了数年,通过装老糊涂的方式骗过了曹爽,干掉曹爽终于夺回了大权!完成了他的使命!并顺利的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师同样交接给了弟弟司马昭,然后才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鹏程日志


诸葛亮这一生,当初为了复兴汉室的计划,继承了刘备先帝的遗志,夙兴夜寐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实在凭借一己之力,难以挽回大势,数次讨伐,也让诸葛亮落得一身疾病。按理说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应该会按耐不住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没有一点动静。对于这个疑问的答案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这里一一回答下。

客观因素导致主观意愿搁浅

就拿当时的司马懿来说,看似是进攻蜀汉的大好时机,其实在司马懿心中也还是犯难的,并不敢贸然进攻,

因为就在诸葛亮刚刚死去的时候,蜀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在这场内乱当中,将领杨仪和魏延为了争夺权力,魏延不幸死于这场斗争当中。

司马懿哪能错过这良机,自然也就上书请求出征,但是他怎么也想不通,魏明帝居然没有批准,那他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了。

自身实力被极大削弱

当然也不乏司马懿自身的原因,大概在公元239年的时候,曹魏内部也极为的不和谐,司马懿辞职可没有心思去攻打蜀国,与此同时魏明帝的去世,也让朝中政局发生改变。

在曹芳继位之后,由于受先帝的嘱托,凡事基本上都交给司马懿和曹爽决议,可能司马懿出于谦虚礼让,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很多时候还都是曹爽一人决定。

后来哪里知道,司马懿被尊称为太傅的同时,被曹爽趁机削弱了军权。虽然当时出兵征讨蜀汉有不说话的权力,但是在客观原因上,已经没有了那个实力,自然这一计划也就再次被搁浅!

难道真的就再没有机会了吗?

其实后来不用司马懿亲自出手,自然有人屁颠屁颠帮他完成这一愿望。曹爽掌权,自然就不肯闲着,年轻的他正准备有一番作为,干一番大事业。

在他身边人的怂恿动员之下,为了那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景出发了,骄兵必败的道理此时此刻更加受用。

诸葛先生已经去世,但是也不代表他就那么软弱好欺负,看似毫无抵抗之力的蜀国,却处处暗藏玄机。

这下曹爽可爽了,打了败仗不说,回到家还被司马懿关门打狗,颜面尽失。当然司马懿也就威风一时,毕竟当时可是曹家人的天下,凭借一己之力篡夺权利也很难守得住。

各种反叛与不满意也层出不穷,司马懿更没有时间籍顾及蜀汉,光平定反叛的势力,就足够耗光他的精力!

时不待人梦甚久足矣

岁月匆匆流逝,司马懿为了应对各种权力内战,不知不觉也已经到了公元249年,作为70高龄的他,凭借着最好的勇气重新夺回兵权。

这一天可真的不容易,自然他也拥有了那个征讨蜀汉的实力,也没有人阻拦,是时候该解决那个耿耿于怀的问题了。

辛辛苦苦拼命拿来的基业,自然不能让它落入外人手中,是时候该选个继承人了,其实即使获得了蜀汉领土的主权,没有一个好的继承人,自然一切努力也是白费。

看来司马先生也是明白人,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时已经岁月不饶人了,自己一把老骨头,都不知道面临死亡是哪一天,或许此时更应该做的事,而是尽享天伦之乐!

你要说司马懿一生,如果没有权力之争,狠下心来攻打蜀国,也不是说没有不可能,但是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这个闹剧,或者是步了曹爽的后尘,或者就是如愿以偿,但指定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大国布衣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身不攻击蜀国?不是司马懿爱屋及乌可怜诸葛亮和蜀国,更不是对刘禅抱有好感,投桃报李。而是实在有他难言的苦衷。

其一,蜀国不是说打就能打的。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的就是蜀国这个地方不容易安定。为什么?因为蜀国有它无可比拟的地形优势。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墙把天府之国围在中间。你打它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够你喝一壶。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发展,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君不见司马懿的爱徒钟会,在占据蜀地之后也禁不住诱惑企图割据自立,反叛魏国。所以蜀地难克,也难治,司马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解决这个对手,这是他终生不攻击蜀国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战略条件不允许。诸葛亮去世时,虽然蜀国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间都是一个平衡。且不论是否能够拿下蜀国,就算能,在攻击蜀国的过程中,吴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趁虚偷袭也是必然。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东还有一个强劲对手需要解决。司马懿征辽东前,天下实际上是四国并立。魏蜀吴之外,在辽东还有公孙家族长期经营的独立王国。这块土地长期与曹魏集团貌合神离,到公孙渊手上更是自立为燕王,处于魏国大后方,眼看成为曹魏的肘腋之患。这样的威胁更胜于蜀国和吴国。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曹魏集团所以派司马懿北征辽东而非发起对蜀国的灭国之战。

其三,司马懿个人的政治盘算。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没有诸葛亮七出岐山不断地发起阀魏战争,司马懿在曹氏宗族的怀疑和打压之下不可能掌握军权。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后发起十次北伐战争,虽都未对魏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但给了司马懿以足够理由掌握军权以抗蜀。某种意义上讲,司马懿能够得势,一方面怪曹操后代及曹氏宗族确实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确实也应该感谢蜀国几代掌权人孜孜不倦地阀魏。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外部牵制力量,司马懿很可能被封杀于曹魏内部。空城计司马懿并非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只是司马将计就计放过对手一码罢了。所以蜀国的存在是司马懿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主观上不愿意灭蜀。当然,最后一种原因只是参考,毕竟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还是靠边站,是否阀蜀这种军国大事他说话的分量还是略显不足的。



周周说古今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