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历史上的古镇(三)天下第一粮仓——钜桥

钜桥镇位于今鹤壁市淇滨区,旧属浚县,2009年钜桥镇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钜桥,商纣王时粮仓名。钜桥的意思为粮仓,《史记·殷本纪·索引》:邹延生曰:“钜,大;桥,器名也。纣厚赋税,故因器而大其名。”即钜桥是大仓的意思。东汉服虔说:“钜桥,仓名也,钜,大也,桥,器也,纣性侈大,故大器,则钜桥大仓也。”史记·《殷本纪》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书·尚武》:“散 鹿臺 之财,发 鉅桥 之粟。” 孔 传:“ 紂 所积之府仓,皆散发以賑贫民。”《史记·殷本纪》:“帝 紂 ……厚赋税以实鹿台。《金史·宣宗本纪》:贞佑二年,上决意南迁。六月戊午“次彰德府,曲赦其境内,庚申次钜桥镇”。明正德元年《大名府·古迹》载:“钜桥在县(浚县)西五十里,商纣积粟之所。”明嘉靖刘锯题《钜桥夜月》诗云:“帝系由来几百春,钜桥遗迹总荒尘。独怜夜月情还在,似照当年发廪人。”清乾隆《卫辉府志·乡村》有同样的记载。

周武王四年,武王得知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走,商统治集团严重分裂,纣王十分孤立,商军主力远攻东夷,朝歌空虚,遂联合诸侯,兵陈牧野(朝歌南),意欲与商纣决战。纣王匆忙率军迎战,但士气低落,在周军进攻下,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至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武王领众进入朝歌,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安抚商朝民众。然后攻伐黄河以北其他诸侯国,扩大战果。

钜桥殷商时为京畿之地。战国属魏。秦朝隶属河内郡。三国时期属魏国。隋隶属冀州部,汲郡,卫县。唐朝属河北道卫州,汲郡,卫县。北宋神宗六年(1073年),废卫县为镇,钜桥归黎阳县,属通利军。哲宗元年(1091年)复置卫县,钜桥重归卫县。金贞佑年间,钜桥为镇,隶属河北西路通州。元朝,钜桥镇属浚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钜桥镇归淇县,明《淇县志》载:“淇县八大景”含“钜桥夜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将淇河东淇县八社划归浚县,其中含纯化乡桥里(即今钜桥)。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浚县知县李士琳改里为所,设钜桥所,隶属卫辉府浚县。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黄璟编查保甲,钜桥为浚县西乡钜桥所,辖65村,4242户,22569人。民国二年(1913年),钜桥所隶属河北省河北道浚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所为区,钜桥为第六区,属第三专区行署(驻安阳)浚县,区公所驻钜桥集,辖71个村。民国二十四年(1375年),浚县9个区并为5个区,钜桥为第4区,区公所驻钜桥,辖107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浚县民主政府划钜桥为第四区。1946年冬至1947年春,国民党县政府撤区改镇乡,钜桥改为乡,乡政府驻钜桥集。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7年,浚县人民政府设钜桥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复改为乡。1998年10月,钜桥乡撤乡建镇。2009年,锯桥镇从浚县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今钜桥镇紧邻鹤壁新区,辖钜桥、冢儿章、耿屯、钮庄、西白庄、李常、化皮屯、草屯、后樊庄、王下务、艾庄、路屯、周园、高庄、邢庄、聂下务、连洼、岗坡、老鸦章、汪常、刘洼、三里屯、郑常、枣林、马常、东高、北郭庄、王寨、申寨、赵庄、唐庄、姬庄、刘寨、盘石头、野猪泉35个行政村。有商代鹿台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女娲宫等。

古钜桥南北长750米、东西宽650米,集镇聚落呈金龟状椭圆形,面积约730亩。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置内外二寨。内寨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治元年(1862年),为防匪患,在原寨墙外新修寨墙,包原寨于内。寨墙环村庄5里有余,高三丈,宽一丈,用三合土夯成。寨墙外寨沟,深一丈。东西南北各有寨门,与四条街相照。寨门高四丈,上镶嵌石刻匾额:东门“义气勃发”,南门“智勇兼钜”,北门“潆波环桥”,西门“太平蕴粟”。四门石匾字尾藏“发钜桥粟”,以应《尚书·武成》载“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的典故。四门外护寨沟建石桥。四条大街上各有一寨门,俗称“二道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三)天下第一粮仓——钜桥

鹿台景区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三)天下第一粮仓——钜桥

民国年间的迎福寺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三)天下第一粮仓——钜桥

民国初年钜桥示意图


浚县历史上的古镇(三)天下第一粮仓——钜桥

“古钜桥”门额

寨”门。系康熙年间寨墙遗存。东寨门石刻匾额“咏浚郊”;南寨门石刻匾额“古钜桥”;西寨石刻匾额“瞻淇澳”;北门外石刻匾额“北拱帝都”,北门内石刻匾额“映南极”。镇西南有迎福寺, 为北宋皇祐三年(1050)建,寺内有一对经幢,幢身上刻《佛顶尊胜陀罗经》,经文后的题记云:“大宋通利军囗桥敕赐迎福之院……建耸胜幢子两座,上安舍利,时皇祐辛卯八月己卯三十日。”东塔高三点五米,方形单层密檐式,塔身西部刻佛像三尊,北壁有“大宋至和二年(1055)”六字。西塔与东塔相同。

钜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明嘉靖《浚县志》载:“钜桥为经常性集市”,明万历《浚县志》载:“钜桥逢双日为集”。清康熙《浚县志》载:“志集市。县集、李家道口集……钜桥镇集。”清乾隆五十三年(1714)《重修泰山庙》碑刻载:“钜桥集有坐商铺:明魁号、恒字号、上魁号、放字号、央顺号、中正号、乐兴号、复兴号、中央号等”。清嘉庆二十二年,坐商铺有洪昌典、义和号、三和食堂、重央染坊、公恒煤行、四头煤行、义合号、恒昌号等。清同治十年(1871),钜桥集有坐商铺:景增号、公盛号、德聚号、天相酒店、北下处客店等24家。”民国二十五年(1936),钜桥有座商65家,其中粮食坊6家、煤栈1家,烟酒店2户,故衣铺1家(其商号为“华记”),药材铺4户,染坊1户,当铺有东、西、南、北4户,首饰店2户,铁货杂铺2户,木匠铺2户,肉铺1户,皮货3户,理发2户,专业火烧铺3户,烧饼铺2户,客店1处,杂碎玩赏铺1户。商户中较有名商号:万盛永、魁星公、天升恒、保和堂、公益坊、德盛永等6家。其商业主要集聚在钜桥集北镇大街。张玉玺在钜桥办卷烟厂,生产“汽车牌”香烟,民族资本商业有史以来第一家。

参考资料:1、明嘉庆《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

2、《浚县志》,1990年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3“以商末“钜桥”仓命名的古镇”,马金章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