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爸媽單身了5年”:有多少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完整的愛

01


10年前,我在外地上完大學,畢業進了一家還不錯的大型企業,我的爸爸媽媽卻告訴我,5年前他們已經協議離婚了。

我突然被單親,被判給了媽媽。

回想一下,每年寒暑假我都回去,爸爸出差的時間多,偶爾回來,他們分房睡。

當時,我媽說:“你爸的呼嚕聲太大,她心臟不好,醫生建議分房睡。”

我信以為真。

我心疼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為什麼演了那麼長時間的戲?現在曲終人散了,我一直是被矇在鼓裡的人。”


而我的爸爸媽媽告訴我,之所以選擇瞞著我,是為了我能考上理想大學,順利從理想大學圓滿畢業。

小時候我可能堅決反對父母離婚,長大才理解要尊重父母。

我還是很感激爸爸媽媽,為了我,他們單身了5年。

有多少父母,為孩子犧牲著自己真實的感情,只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他們不爭不吵,只是約定,是適當的時候給兒女一個交代,以最大限度地對孩子人生負責。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場修行。


“為了我,爸媽單身了5年”:有多少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完整的愛

02

有這麼一段話,說到了好多父母和孩子的心坎裡:

同有瑕疵的父母從敵意到相愛、從排斥到接受,是每個需要蛻變的生命必要經歷的不可或缺的階段。


蛻變了,囚於困境的生命破繭成蝶,從此擁有不一樣的溫度和光芒。蛻變不了卡殼在那裡,父母的瑕疵就成為你一輩子都繞不過的死結。


其中的道理,淺顯於知悉,深邃於行動。

“為了我,爸媽單身了5年”:有多少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完整的愛


看一下這個故事,你也許會懂得。

樂樂的媽媽是一個全職媽媽,樂樂的爸爸在婚後第3年出軌。

樂樂的媽媽想要離婚,經過諮詢,因為她沒有經濟能力,可能拿不到樂樂的撫養權,而樂樂的爸爸也曾對她說過“不要鬧,否則你淨身出戶,還沒有兒子帶”。

樂樂的爸爸媽媽時常當著樂樂的面爭吵,還問樂樂:如果離婚了,到底跟媽媽還是跟爸爸?

樂樂說:“你們都是壞人,我誰也不跟。”

日子一日復一日,樂樂心裡積攢了太多對父母的怨恨。

終於爆發在那一天。

樂樂的爸爸媽媽在學校接樂樂又開始了吵架,圍觀的有樂樂的同學和老師。

樂樂一生氣,飛快地跑開了。

等樂樂的爸爸媽媽找到他時,他已經自殺了。

他的口袋裡有一張字條:爸爸媽媽,這個家太吵了,我想離開這個家,永遠永遠。

樂樂的爸爸媽媽留下了懊悔的眼淚,但再也沒有兒子了。

原生家庭的父母感情對孩子有多重要?

毋庸置疑,很重要。

良好的父母感情就像給孩子吃了一個定心丸,而嘈雜的父母感情就像把孩子囚禁在一個牢籠。

孩子想要逃離,是他們本能的反應。

知乎上有段話:


能夠母慈子孝的家庭,自然是極大的幸運。


雙方關係差強人意,表面看是一場悲劇,可悲劇背後,卻藏有更深遠的、更需要智慧來破解和抵達的生命高度。


父母關係決定了,家是孩子愛的港灣,還是孩子痛的囚籠。

年幼的孩子,需要自渡父母對他們的傷害,這對他們來說,有點殘忍。

別說,孩子太脆弱,特有年齡,特有的理解,特有的覺悟,限定了孩子只能想到逃離或解脫。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是為人父母應有的覺悟。

不要以為父母的感情是父母的事,自省一下對孩子的影響。

網上有很多網友討論:對孩子而言,瓦全的婚姻,會比破裂的婚姻傷害更大。

我很是認同。

針對父母感情,一段已經不能挽回的婚姻感情,早點結束總好過無休止的爭吵,打架,人身攻擊。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名存實亡的婚姻是父母的事,而所謂的家是他的牢籠。


“為了我,爸媽單身了5年”:有多少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完整的愛


03

很早之前看過一篇關於李亞鵬王菲婚姻的報道:

那些年,李亞鵬和王菲才子佳人的標配,讓不少人羨慕不已。

不過,兩個人的愛情,終於是兩個人的事,最終王菲李亞鵬分開。

那一刻,李亞鵬用便籤寫下對王菲的臨別贈言,字裡行間還是那般寵溺,如果不是那句“很遺憾,放手”,真的不敢相信這是離婚的聲明。

而王菲也送上祝福:“這一世,你我夫妻緣盡於此,我還好,你也保重”。

而事實上,兩人分開後,真的各自安好。

王菲繼續生活得精彩,而李亞鵬則帶著女兒繼續自己的事業。

一段時間雙方就會團聚,仿若親人那般親切陪伴女兒。

這才是體面的分手,即使分開了也像親人一樣,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小。

瑞典心理學家馬琳·貝格斯通和社會學家雅尼·圖烏恩的研究均顯示:交換模式比單獨撫養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滿意度更高一些。他們的壓力更小,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更少。

即使父母感情破裂,離婚了,對孩子最大可能地進行交換撫養模式,這樣能讓孩子平穩地過渡到他們成年,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心理障礙。

“為了我,爸媽單身了5年”:有多少父母,在努力給孩子完整的愛


網上有一個問題:關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深?

一個網友是這麼回答的:


影響孩子的,從來不是離婚,而是分開後,大人們如何做。


這裡面,才藏著孩子的悲歡和命運。


離婚後,不要把你對前夫(前妻)的認知,強塞給孩子。


簡短的三句話,道出了很多離異父母做不到的事實。

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孩子能做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寬恕自己的父母。

父母能做的是,儘可能保護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因單親家庭出現心理障礙。


有個來自單親家庭的成年人說:


我曾經也因為父母的問題覺得這個世界萬般不好,抑鬱、輕生、厭世,我全部經歷過。

但是,還好我選擇了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努力生活,所以當我遇到自己心愛的人的時候,我很慶幸我是完整、美好、善良的自己。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多多少少會有不同的心理煩惱,如果他們走進了自己的心情怪圈,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初見端倪的不良心理就要幫孩子及時分析,幫他們疏導,用最短的時間幫他們走出自己的心理異常變化期。

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尤其是父母關係不好和離異家庭的小孩。


可以採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父母嘗試最大程度地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才會有什麼問題就願意分享給父母。

2.父母對孩子的犯錯,最大程度地包容和最大程度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孩子才會遇到問題,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

3.離異家庭的小孩,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父母應特別注意這兩點。儘量給孩子交替撫養模式,讓孩子感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4.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樂於與他人交流,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開朗的性格會讓孩子的人生遇到問題豁達一些。

生而為人,願父母之仁,融化孩子之忍。

苦難自渡,願父母的愛,照亮孩子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