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說到古人的名字,絕大多數人都會打出問號。古人的姓、氏、名、字、號究竟有什麼區別?

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回事。

在中國古代,最先有的是姓。早在原始社會,三皇五帝時期,每個部落都會有一個族號,那便是姓,姓是為了統一大家共有的祖先而創立的。原始社會早期是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一個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都是如此。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父系社會的時候,人們的生產力提高,人口迅速增加,部落無法容納那麼多的人口,於是就有了一部分人分離出去自立門戶。為了區分這些從家門獨立出去自立門戶的人,就產生了氏。脫離部落自立門戶的人大多都是能力高強的人,一般都是貴族,而平民和女人是沒有氏的,他們只有姓。

先秦時期的貴族,一般只稱氏而不稱姓,因為姓是所有人都有的,而氏只有高貴的人才能擁有,這樣才能體現各人的階級。在《史記》中,司馬遷一般都稱嬴政為趙政,因為嬴是他的姓,而趙是他的氏。嬴政為何以趙為氏呢?只因始皇帝當年是在趙國出生,故以趙為氏。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秦漢時期,基本沒有人用姓了,於是姓和氏也就不再區分。

現在我們說的姓氏絕大多都是說氏,而且其祖上具體血脈很難考究,畢竟皇帝賜姓這種事太多了。當年劉邦打敗項羽後並沒有殺死項伯等人,反而對其禮遇有加,不過將其姓氏改為劉姓。今天姓劉的人特別多,但真正的劉邦後代又有幾個。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回事。

名字,其實是名和字,區別在於“幼名冠字”。所謂“幼名”,這是指名是幼年的時候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的名。“冠字”,冠這個字有成年的意思,這指古人成年後才有字。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民間也有15歲出冠禮的,行了冠禮就代表這個人已經成年了。成年了就得有一個提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那就是字。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古人都有名和字,而且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字的含義可以用來解釋名。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和亮的意思是相近的。周瑜,字公瑾,瑜和公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古人稱呼名和字是很有講究的,只有長輩能夠稱你的名,平輩和晚輩只能叫你的字。平輩之間叫名是很不禮貌的事情,所以“指名道姓”是罵人,“直呼其名”是沒有修養的行為。

古代的君主不會貿然稱官員的名,除非是為了表達不滿。而官員面對皇帝都會自稱其名,為了表示恭敬,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寫到,“臣亮言”,而非“臣孔明言”,就是為了表示恭敬。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古人的號,指的是人的外號,大多都是文人雅士給自己起的雅號。蘇軾的號就是“東坡居士”,世人也將其稱為蘇東坡。有時候人的外號叫習慣了,反而會忘了他的真名。比如鄭板橋,板橋其實是號,他的名其實是燮,今天大家都知道鄭板橋,不知道鄭燮。

古人起的號一般都跟居住地的特徵有關,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他家的東面有個山坡。陶淵明號五柳先生,那是因為家門前有五顆柳樹。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現在有的人以為筆名就是號,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明清時期,小說盛行,但是人們對寫小說的作者很輕視,所以作者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如《金瓶梅》的作者是蘭陵笑笑生,蘭陵笑笑生只是個筆名。

中國五四運動後,階級鬥爭激烈,作者們為了保護自己都有起筆名,所以當時文章署名以筆名居多。如魯迅,其實原名是周樹人,魯迅只是他的筆名,他還用過白道、且介等一百多個不同的筆名。

古人的稱呼:姓、氏、名、字、號,“指名道姓”就是在罵人

從三皇五帝開始,華夏文明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沒有劇本的故事就此開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字為您帶來歡樂,那就是我最大的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