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前言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說起這幅對聯,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誰所作,他便是明朝的大才子——解縉。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解縉生活在明朝國家甫定,剛由戰亂走向穩定的特殊時期。按理說,在一代王業初創之時,應該正是廣求人才並委以重用的時候,然而,解縉雖然歷經三朝,主編《永樂大典》的一代才人大儒,但卻始終未能實現其政治抱負,相反,他一生遭際坎坷,最終死於非命!

解縉死的時候年僅47歲,且死得十分慘烈——被埋在雪中活活凍死。那麼問題來了,解縉作為三朝老臣,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器重,為何最後會落得如此下場呢?我們本文就來探析一下,解縉之死是因何造成的?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朱元璋——劇照

鋒芒畢露

解縉的父親名叫謝開,據說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在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統治的時候,曾經向他求教。後來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後,想請謝開出來做官,卻被他婉言拒絕了。也許在謝開看來,老朱家的官並不好做,所以堅決不就!但從後來他鼓勵去兒子解縉去考取功名來說,謝家人並非絕無名利之心。

洪武二十一年,年僅二十歲的解縉考中進士,朱元璋對這個年輕人的才華極為賞識,對他說道:“朕與你義則君臣,恩猶父子,你應該話無不言。”

那時候,朱元璋經常將親信官員的父親召進皇宮來敘話,有一天,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說:“解縉大器晚成,你將他帶回去,繼續攻讀,等十年後,大用未晚”。靖難之變後,朱棣開始選組內閣,其中解縉就位居首位。而朱棣命他辦的第一件差事,便是審閱建文帝年間的奏疏,約有一千多份。當時朱棣的要求是:凡是涉及到國傢俱體事務的,留下,參奏實施;凡是涉及到燕王和其他藩王,給建文帝朱允炆出主意,對藩王不利的奏疏,均銷燬。

當然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不過是朱棣籠絡人心的手段而已。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解縉——劇照

解縉接到朱棣的命令之後,便開始聯合諸部共同辦理,沒過多久,便將這些奏疏一一整理出來了。深受朱棣賞識。

到後來,解縉還主持編撰了《太祖實錄》,即朱元璋的傳記。還主編了《列女傳》,這在後來成為了婦女讀書識字的必學課本之一。再後來,他還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也因此多次受到了朱棣的表彰和賞賜。此時的解縉可以說已經是正式走向了人生巔峰,成為皇帝眼中的大紅人了!

但這也是悲劇的開始!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永樂大典》

性格決定命運

按理來說,解縉年輕的時候在朱元璋手下多次受挫,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閱歷增加,特別是親眼所見身邊的一起起血案的發生,他應該要接受教訓,變得圓滑老成才對。況且此刻自己還是朱棣身邊的大紅人,應該要好好把握機會,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然而,解縉仍然沒有改掉他那耿直爽快,敢於直言的性格,加上他本身就才高八斗,所以便使得他有了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

在現在看來,這種性格並無什麼不好,但是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封建時期,這樣的性格可以說是非常之危險的。關於解縉的性格特點,在《明史·解縉傳》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

“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藏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所以通過表述我們可以看到,解縉的這種性格特點,是絕對不可能與那些蠅營狗苟、獻媚取寵、投機專營的人為伍的。所以在很多時候,也很容易得罪這些人。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大明風華》朱棣——劇照

比如有一次朱棣寫下了一些大臣的姓名,要他分析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他寫道:

賽義天資厚重,但遇到事情沒有主見,容易聽信別人之言;夏原吉的個人品德很好,但是不知道疏遠小人;宋禮憨厚率直,但是為人苛刻,不能體恤比人;李志剛依附權勢,品行不端;黃福本性率直,確有操守……

這些人有的已經是位居尚書,有的則是朱棣準備重用的,但是在解縉的筆下,這些人的優點被他寫的過於輕飄,短處則寫得十分刻薄,絲毫不留情面。特別是他在評價方賓的時候,甚至說他是“簿書之才”、“駔儈之心”,要知道,所謂的“薄書”,就是指文書一類的人。而所謂的“駔儈”,便指的是做生意的中間人,這對於一個朝廷大臣來說,無疑是一種詆譭,甚至是侮辱!解縉這樣肆無忌憚的對自己同僚評頭論足,自然會受到別人的怨恨。

所以在後來,解縉遭到一些官員的彈劾攻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坦直率真確實算不上一個缺點,但如果事事如此,那麼必定會遭到別人的記恨。解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然而最不應該的,便是解縉盲目摻和到皇帝的家事中,最終導致自己悲劇的發生!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解縉——劇照

盲目介入皇帝家事

我們知道,在靖難之變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裡,朱棣都沒有選立太子。當時有人建議說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理由是他曾經幫助朱棣從北京一路殺到南京,戰功赫赫,所以應該被立為太子。當然,此時的朱高煦也深受朱棣喜愛,朱棣心中也似乎有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但也有人說,皇長子朱高熾仁義,有經國之才,所以應該被立為太子。

朱棣一時難以決斷,便叫解縉來問其意見。倘若是勢利的人,那麼便會逢迎朱棣,順勢而上,支持朱棣選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如此一來的話,既可以討得朱棣高興,也能使漢王歡喜,說不定還能受到漢王的重用,可謂是一舉多得。當然了,這畢竟是老朱家自己的家事,具體立誰為太子與自己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選擇順從皇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選擇。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明成祖——朱棣

然而解縉並沒有這樣做,他對朱棣說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完之後,不以為然,默不出聲。但誰料解縉突然跪倒在地,不斷扣頭說道:“好聖孫”。

解縉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在朱棣的兒子中,皇長子朱高熾仁義孝順,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此外,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後來的明宣宗)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可永保朱家江山長遠穩固。朱棣恰好此時也喜歡孫子朱瞻基,於是這才點頭答應立朱高熾為太子。

此時,太子朱高熾的位置雖然已經定下來了,但解縉也就得罪了漢王朱高煦。而選立太子本是宮廷秘事,外人是不應該知道的,但不知道是什麼緣故,丘福等人商議立漢王的言論逐漸傳到了宮廷外面,頓時間引來了不少的批評,使得朱棣大為氣憤。隨後,朱高煦便趁機說這是解縉所為,隨後又告他在廷試中判卷不公,隨後朱棣一怒之下,將其貶為了廣西佈政局參議。其實這表面上是說他判卷不公,但其實這是朱高煦向朱棣進讒言的結果。

誰知道,那個曾經被解縉指為趨炎附勢的禮部侍郎李至剛此時又落井下石,說解縉對皇上給他的處分不僅不謝恩,還口出怨言。朱棣十分生氣,隨即便將他貶到了交趾督餉。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大明風華》明仁宗朱高熾——劇照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正好趕上朱棣御駕親征漠北,他只好去拜見太子朱高熾,隨後便離京還職。但這立刻又遭到朱高煦的彈劾,說他私自覲見太子,毫無人臣之禮。

這一下,朱棣真的是忍無可忍了,隨即便下令將解縉打入詔獄。解縉在詔獄中受了很多酷刑,還連累了不少官員也下獄。

時間就這樣過了五年。永樂十三年冬,有一天詔獄的錦衣衛指揮紀綱將詔獄囚犯人員名單拿給朱棣看,朱棣指著解縉的名字問:此人還在獄裡嗎?紀綱似乎得到了朱棣的暗示,待回到詔獄中後,便將解縉灌醉,然後將他拖出去埋入了大雪之中,不一會兒,解縉便斷氣了!

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侍奉大明三代皇帝,為何下場如此悲慘?

《大明風華》漢王朱高煦——劇照

總結

總的來說,解縉的死雖然有他耿直如一的性格原因,但其實最重要,應該是那架爭權逐利皆依託暗箱操作,不顧操守,只要手段的皇家宮廷機器。而在這架機器面前,那些忠於朝廷,堅持自我者便會受到打擊、壓迫乃至是死亡。解縉的死,無非就是皇權爭奪的結果!

參考文獻:《明史·解縉傳》、《明成祖實錄》、《解縉的榮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