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說起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圖書,很多人都會想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八千餘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永樂元年(1403),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難”之名,趕走建文帝,奪取政權,自立帝,年號“永樂”,歷史上稱為“明成祖”。為了鞏固政權,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解縉等奉諭,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

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朱棣的設想並不算獨創,他要求編的其實是一種類書。類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種工具書,它是從許多種古籍中輯錄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書,或分門別類、或按字順加以編纂而成,目的是為了便於查檢和使用,從中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就內容廣泛這一點來說,類似於今天的百科全書,但更恰當地說,類書是百科資料彙編。

特別要指出的是,《永樂大典》所輯各書均保持原書面貌,不改動書中的文字內容,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有些書的內容任意刪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樂大典》具有更高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永樂大典》正本已經徹底消失了幾個世紀!《永樂大典》正本究竟在哪裡? 圍繞著《永樂大典》正本的是一個又一個諱莫如深的謎團,甚至有學者將之稱為“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如果說,對正本流傳線索的考察,目前尚面臨文獻無徵的困境,那麼,副本的流傳,在文獻的記載上,尚可以理出一串相對清晰的線索。正本消失與副本庋藏在時間上的重合點,也就是從隆慶元年到清初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有關正本、副本的文獻記載不算多,卻十分關鍵。

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儘管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幾百年來,《永樂大典》正本卻從未現身過。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關於正本的準確記載。關於正本的消息再次沉寂下去,似乎要成為人類永恆的謎中之謎。然而,隨著一本關於《永樂大典》的書籍《永樂大典索引》的面世,一種關於《永樂大典》正本新的猜測進入人們的視野,再次勾起了人們尋找正本的興趣。

國寶《永樂大典》中國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的身世之謎

目前可以考察到的《永樂大典》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全世界範圍內,公私所藏《永樂大典》僅800餘卷,400冊左右。國家圖書館目前擁有221冊(包括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