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靖遠七大書院,一家書院設在今平川,現在怎麼樣了?

在清代,靖遠縣就有7家知名書院,共同撐起靖遠的教育文化大業,他們是敷文書院、觀瀾書院、培風書院、碧桃書院、青雲書院、文峰書院和百泉書院。在今天的靖遠版圖上,只有前六家書院。因為白銀市建市時,設立平川區,百泉書院就在平川區共和鎮達拉池。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百泉書院吧。


歷史上的百泉書院


隴上書院,創設於明末。但直到左宗棠督甘時,始文風大興。百泉書院於光緒初年由當地紳士組建,院址在大壩沿龍王廟。附近柳樹成蔭,環境幽雅恬靜,是讀書的好地方。因有多處泉水,故名“百泉書院”。書院從會寧聘請王志勤來書院講學,志勤教導有方,兢兢業業,在他主講期間,貢生陳希魁、秀才董元輔等參與教學。

清代靖遠七大書院,一家書院設在今平川,現在怎麼樣了?

古代書院


辛亥革命後,帝制廢除,共和肇造,教育也隨之改革。民國2年(1913年)打拉池歸靖遠縣管轄,“百泉書院”遂改名為“靖遠縣第三高等小學”,校址由大壩沿搬到城內,陳希魁任校長,教員有王志勤、郭兆瑞。陳希魁任職期間,修教室3座,宿舍6間。學生50多人,學制為3年。教學科目由單一的“四書五經”改為國文、算術、史地、外語等。


民國9年(1920年),第一屆六年級學生7人畢業。學校、地方對畢業學生高度重視,學校派專人給學生家長送報單,家長放炮迎送,禮儀十分隆重。同年11月,大地震發生,校舍、教室全部倒塌,人們忙於防震救災,學校停辦。


清代靖遠七大書院,一家書院設在今平川,現在怎麼樣了?

古代書院


民國11年(1922年),地方耆宿、鄉紳想方設法,組織人力,籌集資金,重建學校,新修教室六間,宿舍20餘間,董元衡(蘭州中學第一屆畢業生)任校長,教員有王志勤、郭兆瑞。學校的教學活動逐漸恢復,並形成良好的校風。四鄉有志求學的青少年慕名遠道而來,學生增加到50多人。民國14年(1925年)第二屆學生8人畢業。


民國15年(1926年),第三屆學生9人畢業,民國16年(1927年),學校又改任吳進賢等5人。王國憲為校長,教員有高奉硅、白若玉、民國17年(1928年),軍閥混戰,打拉池地方也未倖免,學校毀於兵火。第二年,又遭大旱,學校停辦。


民國23年(1934年),戰火暫息,人民生活逐漸好轉,各界人士再思振興教育。由陳俊德、楊進賢、唐際盛等人出面,四處奔走,籌集資金,購買李天俊住宅作為校舍,王國憲任校長。校名遂由“靖遠縣第三高等小學”改為“靖遠縣打拉池小學”。


學校復建的第二年,即民國24年(1935年),靖遠縣教育科委派張志達任校長。民國26年(1937年),張志達去靖遠縣二中任教,又由王國憲任校長。期間,教員先後有吳金賢、牛俊、高奉硅、郭衍慶等人。在校學生逐年增至50人左右。


民國27年(1938年),覆校後的第一屆六年級學生9人畢業。民國28年(1939年),第二屆學生7人畢業。民國29年(1940年)第三屆學生畢業,學校改為“靖遠縣東明鄉小學”。


民國31年(1942年),縣教育科委派縣參議陳世英為校長,教員有李進堂、楊清波、李生祥、吳進賢、郭衍慶5人,教學班6個。


民國32年(1943年),由唐宗學接替陳世英任控長,這一年第五屆六年級學生5人畢業。


民國33年(1944年),郭衍慶接任唐宗學任校長,教員有陳至善、吳進賢、魏進國、白富琪、高登嶽、張志安等7人。教學班6個,學生100人左右。其後,郭衍慶任校長6年,直到1949年區境解放。


薪火相傳,功莫大焉。百泉書院,人才輩出。著名的學生有參加過“五四”運動的陳世祥、勝利油田副指揮張成高、引大入秦工程副指揮金濤、陝西師大教授高登嶽等人。


現在的百泉書院


在百泉書院的遺址上,建成了平川區共和鎮達拉池中心小學。

清代靖遠七大書院,一家書院設在今平川,現在怎麼樣了?

達拉池中心小學教學樓


面向新世紀,達拉池中心小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堅持創建特色辦學理念,抓住新課改的大好時機,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學校管理等質量上狠下功夫,以質量競爭,以質量取勝,以特色辦學提升學校品牌,大膽地進行英語教學改革,探索適合該校實際的英語教學模式,力爭把該校創建成一所英語特色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