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勢到底有多可怕?

小小嬴政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早晨,長安城中氣氛沉重,一場陰謀正在醞釀之中,就要爆發。


秦王李世民率領手下十多員征戰沙場的老將,發動玄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混亂中被殺,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大唐王朝絕對的統治地位。政治上,太宗自創天策府!大唐王朝成為集政治,經濟,國家政策於一身的政治體系!在籠絡天下民心方面,李世民一些列的政策獲得老百姓廣大支持,贏得大唐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而盛唐無論在軍事還是國際影響力上,都躍上了一個空前的臺階。李世民更是揚名海外,被外族尊稱為“天可汗”!

李世民對唐朝人來說就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一個神級別的人類。他是帝王,政治家,經濟學家,軍事家。他被外族人尊稱為“天可汗”,他勸李淵起兵反隋,據太原,平西北,破洛陽,佔中原,把隋末亂世一統的天才人物。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兵變前的勢力已經是非常龐大,龐大到什麼程度呢?

政治上,創立天策府。

天策府其實是李世民的官邸,在李世民攻克洛陽了以後,由李淵親封,於長安建立融合軍政為一體的府邸,由李世民一人擔任天策府的上將,這是一個50多人組成的團隊。

旗下設立的主要職位有:長史、司馬、從事郎、主簿、參軍、兵曹、錄事等職位,管理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一系列的問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高瞻遠矚,還有雄才大略。在各國都忙於征戰的時候,李世民已經在思考國家安定和政治穩定之後治理國家的方法。

天策府其實就是微版的國家政治體系,在李世民稱帝后所設立的很多官職也是以天策府作為模型和參考的。

收納民心,獲得老百姓廣泛支持。

玄武門之變之前,朝廷上李世民雖然處處被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針對和被打壓,但是他始終隱忍不發,而是收買民心,把自己安放在一個很低下的位置。

大唐的百姓也不傻,他們自然知道到底誰對他們比較好。李世民在朝堂之中不得志,但是在百姓中卻深受愛戴,也做了許許多多對大唐百姓有確實幫助的事情。而且大多數戰士的家人們都深受戰士們的影響,對李世民自然是好感多於太子李建成,在民心方面恐怕連大唐皇帝的李淵都比不上。

除了收買民心,李世民在軍隊之中的威望無人能及,這也是他能夠在玄武門之變取得勝利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由於大唐的軍隊出外作戰大多由李世民親自帶領,在李世民帶領下征戰四方,並且連戰連勝,軍中對李世民的崇拜是到了狂熱的境界。

李世民也把軍中的大部分主要職位換成了自己的親信和熟悉的兵曹,在軍隊中有絕對的控制勸和話語能力。大唐的軍隊多由李世民親自訓練,並從中挑選出各個軍隊中優秀的將士組成一支人數只有100人卻所向無敵的“黑甲軍”,令敵人聞風喪膽。

擁有了強大的軍隊而且對軍隊擁有絕對指揮權的李世民,立下無數豐功偉績,汗馬功勞,毫不誇張地說,李唐的天下,大分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李世民首先是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西部的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之後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在李世民的帶領下唐軍不畏艱險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在和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並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

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李世民繼續率兵徵繳劉黑闥。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李世民在所有佔領和經過的地方都實施仁政,對百姓愛護有加,不燒殺搶掠,很多百姓也把李世民當做平定天下的真命天子,威望一時無兩。

在玄武門之變取得成功,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李唐的江山就盡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下。

在對待外族,邦國之交方面,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著天下一家親的理念,對外族主要採取以施以恩惠、以和為貴的政策。李世民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被西域多國尊為天可汗。

在對待吐蕃王朝的問題上,李世民採取了和親政策,將文成公主遠嫁西藏,解決了李唐王朝的後顧之憂,為盛唐發展贏來寶貴的時間,以便從隋朝末年的紛爭動亂中恢復元氣,才有了接下來的“貞觀之治”。

如果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歷史會怎樣發展呢?很難說。但是慶幸的是,歷史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李世民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勢並不大,談不上可怕,雖然被封天策上將,並允許置府納僚,但在李建成蓄意的排擠和打壓下,李世民差不多快成光桿司令了。李建成瓦解秦王府勢力主要採取了兩種手段:一、鼓動伊德妃和張婕妤經常給李淵吹著枕邊風,說李世民的壞話,致使李淵逐漸偏坦自己。二、李世民的謀臣良將先是被李建成拉攏,拉攏失敗後或被是刺殺或是遭貶斥。而李建成卻在不斷的擴充軍備、積蓄力量,為日後的武裝鬥爭未雨綢繆。
(唐太宗李世民)


其實兄弟倆的明爭暗鬥、水火不容,李淵是心知肚明的。為了避免事態嚴重化,李淵曾經有過將兄弟倆分開的想法,就是把陝州之東的土地包括洛陽劃給李世民。如果李世民按李淵最初的意向進駐洛陽的話,李世民將開闢另一番如日中天的景像,到時候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就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性質。所以在大臣們的再三勸阻下,李淵權衡利弊,打消念頭。由此可以,李淵為了化解兄弟倆的矛盾,可以說是絞盡腦汁、費盡周折,但最終還是釀成大禍,鑄成悲劇。
(李世民劇照)


那麼,既然李世民的勢力不如李建成,為什麼能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呢?有三個重要因素:

  1. 搶佔先機,積極籌備。李建成密謀在出徵突厥的餞行儀式上除掉李世民及其手下,結果情報洩露,李世民只好提前部署應對措施。
  2. 引蛇出洞,攻其不備。李世民向李淵告發太子淫亂後宮,巧妙的利用父親李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出來,在上朝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既然不懷疑父親,自然就防備鬆弛,所以被李世民殺了個措手不及。
  3. 控制李淵,平息戰亂。在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武裝劫持李淵,迫使李淵下令東宮勢力停止反攻,並將軍政大權交予李世民。
    (李世民劇照)

總結: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並不是因為人多勢眾,而是拼的是智慧和謀略。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在李世民4歲的時候,其父李淵請來了一位相士。這位算命先生看到李淵之後立馬說道:“您是貴人,並且您家中還有貴人。”等這位相士見到年幼的李世民後,他狂贊:“龍鳳之姿,天人之表,此子長到二十歲時既可濟世安民!”從那以後,李淵便給自己的二兒子改名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四方割據。時任山西晉陽留守的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的極力勸說下起兵反隋。從此,李世民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又如龍歸大海,擊水三千。歷史的偶然性和歷史的必然性在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詮釋,造就了他的豐功偉業。至於飽受史學家詬病的玄武門政變,我以為和李淵的猶疑不決和左右搖擺有著巨大的關係,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啊!

一,歷史的偶然性。

李世民自小就跟隨父親李淵四處征伐,見慣了血雨腥風,練就了一身虎膽,且猶擅騎射。公元617年,李世民縱觀當時的局勢,極力鼓動李淵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發兵攻取長安,滅大隋。後,李世民又率兵攻破洛陽。次年,李淵稱帝,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二李世民做了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從李世民的人生經歷不難看出,隋末的天下大亂才成就了李世民,亂世就是歷史的偶然性,而李世民很好地把握好了這一點,所以,他取得了赫赫武功。

二,歷史的必然性。

公元618年,大唐帝國剛剛建立,各地的軍閥林立,所以,李世民擔負起了統一天下的大任。他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之功。具體來說,六次戰役中的四次大戰役都是李世民一手謀劃並取得了勝利。


1平定隴西之戰。通過淺水原之戰,李世民大破薛舉,解除了大唐帝國來自西面的威脅。

2收復兵,汾之地。此戰鞏固了大唐帝國的北方,一舉消滅了劉金剛,劉武周集團。

3虎牢關之戰,此戰讓李世民走向了軍事鬥爭生涯的巔峰!這一仗擊敗了割據中原的兩大軍事集團: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鞏固了華北地區。

4重創竇建德餘部。

李世民自虎牢關之戰大勝而歸之後,李淵對自己的二兒子是封無所封!所以,他發明了一個空前絕後的職位:天策將軍。其位置在王公之上,並允許李世民在天策府自置官吏,天策府儼然成了另外一個小朝廷。然而,此時此刻的李世民面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太子哥哥李建成的排擠和打壓,更為甚者,李建成的太子幫也在謀劃著怎樣除掉李世民。所以說,李世民此時此刻如坐針氈,如臨深淵。還好李世民經過多年的經營擁有了一定的軍政小圈子,如軍統六哥有一幫願意為他捨命的兄弟。這個時候,歷史的必然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沙場上的嗜血統帥果斷地發出了雷霆一擊。在其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才徹底控制了整個局勢。


青梅煮酒LYX


在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頂著個秦王的外號,有著比太子李建成更高的權力和威望!所以李建成忌憚他是非常正常的,而李世民的權勢之大可以從以下這三點看出:


其一:李淵在太原起事後,李世民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在虎牢之戰班師回朝時受到了長安百姓的夾道歡迎。這可是非常不簡單的,試想一下是都城百姓夾道啊!


其二:公元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其地位比其他的親王都要高,縱觀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好不誇張的說,李世民成了除唐高祖李淵、太子李建成後唐朝第三號人物!

其三:李淵特別批准李世民在天策府自己招募官員。這之後,秦王府就成為唐朝一個合法的“小政府機構”,這是多麼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通過上面三點可以看出李世民當時權勢和威望是非常高的,而又因為李淵沒有及時的制止他們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小凌說史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隨後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不久又繼承皇位,改年號為貞觀。那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的權勢到底如何呢?

李淵當年在太原準備起兵的時候,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親兒子分別聚集力量,將來協同作戰。此時成敗未定,身份也沒有區分,所以兄弟倆的矛盾還沒有顯現。李淵稱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主要工作就是協助李淵處理政務,為將來接班做準備。而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並不是天下太平,平定四方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而李淵最值得信任的親兒子秦王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南征北戰。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這個分工客觀上來講對李世民較為有利,為李世民創造了建立軍工的機會的同時,也使得李世民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增長了才智,積累了民心,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世民平定盤踞在河南的王世充後,幾乎可以說是掌握了全國的兵權,隨著國內大股反對勢力的覆滅,李世民的勢力也達到了一個巔峰。

後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有十二位: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長孫順德、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秦叔寶,玄武門之變前支持李世民(至少沒幫太子)的三位:李靖、李勣、蕭瑀。除此之外,張亮在洛陽執行任務,配合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前後李世民身邊的親信差不多就是這些人,還有一些在外有軍事任務的,比如劉弘基、劉政會等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可以看出來,雖然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情很突然,但李世民和李建成發生正面衝突這件事並不突然,早早晚晚的事情。李世民奪權之心應該是在平薛舉前後,當時李建成已經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平定薛舉之後李世民被封為太尉,持節陝東道大行臺,獨掌地方軍政大權,勢力逐漸鞏固。

而李世民為奪取皇權所做的準備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網羅人才,當時唐朝剛剛建立,缺乏人才,秦王府不少文武官員被調到各地為官,其中就有被調往陝州府的杜如晦。這些官員被調離自己身邊搞得李世民很是緊張,房玄齡對此表示“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隨後又表示“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聽後急忙將杜如晦調回秦王府,後來又開辦文學館,並直接放手讓房玄齡為自己招攬人才。

從唐朝的建立到統一,李世民作為領兵作戰的主要將領之一參加了大部分主要戰爭,麾下不僅擁有眾多猛將和謀臣,更是樹立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地方勢力,否則即使在玄武門乾脆的殺掉李建成,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權力的交接。


鄧海春


當時李世民的秦王派系的實力,還是略遜於東宮派系的李建成。也正是因為如此,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事變,迅速剷除李建成。

這就要講講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故事了

絕大部分人對於李建成這個人物的瞭解大多是通過《說唐》和《隋唐演義》而來,這兩部文學作品中,李建成形象都不光彩,而在各種版本關於隋唐的影視劇都把李建成更是被描寫成一個反面角色。他貴為太子,卻胸無筆墨,一副紈絝公子的做派,處處針對李世民。最終還企圖殺死李世民,但卻被李世民反殺

其實在真實歷史中,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同樣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李淵在起兵前,李建成就在河東為父親招募人才,太原起兵後,也一直是李淵最喜歡的兒子,不然也不會被立太子。

李淵在起兵進軍關中時,也是由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共同攻打西河。李建成帶兵非常嚴格,並且以身作則,他立下軍規,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寧可餓著不吃,也絕對不會拿百姓一絲一毫。這種做法讓李淵起兵初期既得到將士們的尊敬,又受到百姓的愛慕,李建成僅僅用了九天就平頂了整個西河。

就在李世民逐鹿中原時,李建成同樣功不可沒,他北伐稽胡,斷突厥羽翼,收復張長遜部,派將駐紮,調張長遜為益州行臺右僕射。時各道有事則設置行臺尚書省,無事則罷之。

李建成的軍事能力也毫不遜色李世民,除了對抗突厥外,李建成還曾剿滅了當時的劉黑闥,僅用一個月就評定了山東。


總的來說,李建成的才能作為皇位第一順位還是足夠的,可惜他遇見了更優秀的李世民

在李淵即位後,李建成常住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的代表,而秦王李世民則率領武將集團四處征戰。理論上秦王的功勞也肯定更大。東宮派系和親王派系牽扯的很大,也一直在明爭暗鬥,李淵本人是比較偏袒李建成的。東宮也逐漸佔據上風,控制局面,到最後,秦王派系就一個長孫無忌還在府中,房玄齡,杜如晦都被李建成等人誣告,最終遭到斥逐,而當時手握兵權的靈州大都督李靖和行軍總管李勣(徐茂公)態度曖昧,有些牆頭草的味道,可以說李世民已經不行了!

也正是因為不行了,李世民只能放手一搏,發動玄武門事變,這期間也相當兇險,據說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剛一進玄武門就覺察到不對,立馬掉頭想回到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則假裝呼喊他們,李元吉心虛放箭射向李世民,卻沒有射中,而李世民則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隨後射死李元吉。

當時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謝叔萬等人聽到太子有難,立馬率領東宮兩千精銳趕到玄武門救駕,無奈沒有衝入玄武門,只殺了李世民的部將敬君弘和呂世衡等人,得知太子已死後,馮立暴怒率軍攻打秦王府誓要宰了李世民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報仇,李世民手下大大為恐慌,此時尉遲恭趕到,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丟給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馮立的人馬頓時軍心,迅速潰散。

馮立知道這事就這樣完了,只得對手下無奈的說,對不起太子了,之前手刃了敬君弘也算是稍微報答太子了。

薛萬徹不願意投降李世民,扔下武器帶著數十名騎兵逃入終南山隱居。一直到李世民即位後,數次遣使招諭才復出拜將,屢立戰功,最終因參與謀立李元景而被長孫無忌所殺,這是後話···


武天老師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大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就是李世民開創的,使唐朝迎來了屬於它的盛世,讓古代王朝的繁榮攀上了一個高峰,並走向世界,被世界所知曉。


作為一位偉大的明君,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可不得不說,他的皇位是他唯一詬病的地方,因為他正是以玄武門之變這種不光彩的政治策反殺害同胞兄弟即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至此成為唯一的嫡長子,不得已老爹李淵立其為皇太子,不久李世民便脅迫李淵退位讓賢,做一位太上皇,而其本人正式登基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稱唐太宗。

做出玄武門之變這番驚天策反,改寫自身命運的李世民,他之前的權勢有多可怕呢? 《資治通鑑》中有記載,李淵於太原起兵造反,李世民是首謀之一,並且李淵許諾事成之後給李世民太子之位。但造反成功登帝后卻還是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之前所做的承諾拋之腦後,對於老爹的失信李世民還是心有怨氣的。同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對此也很是擔心,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開始處處對付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不是軟柿子,任人隨意拿捏,他是在軍隊裡建功立業的,他從開始的支持老爹李淵舉兵造反並擁護李淵稱帝創立大唐到後面各種滅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等,軍功卓越,功高震主,可謂是軍中的頂樑柱,是軍心所向,由此也獲得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等文臣武將的支持。這些人可以說這對他發動後來的玄武門之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頭銜有很多,封為秦王,建天策府,封天策上將和尚書令,設置文學館,延攬四方名士,由此秦王一派逐漸成形,但對應的太子李建成一脈的東宮派也是實力強勁,李建成光太子這個頭銜就可力壓李世民的所有頭銜,再加上李淵那時年事已高,不理朝政,日夜縱情酒色,所以國家政務太多數還是交給了李建成把持,可見李淵還是比較偏袒太子的。


所以在朝堂之上,都城之中,太子李建成的權勢還是力壓秦王李世民的,不然李世民也不會謀劃玄武門之變這條不歸路來篡奪太子之位,這都是被逼無奈,當時太子和秦王的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而且形勢對李世民來說非常不利,方才兵行險招,決定先發制人。

要說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身死落敗,跟自身的自大也有很大關係。自以為自己已經主宰了皇朝,而不知道人心隔肚皮,疏忽了李世民的膽量與玄武門卒衛的私心與貪婪。原本玄武門守衛常何是太子親信,所以當時準備進宮的二人認為從此門入宮最為保險,但殊不知李世民已經將其策反,就待其進入圈套。


最後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殺死了李元吉,至此這場發生在玄武門的手足相殘的慘案就此落幕,李世民獲得了勝利,也為自己贏得了新生,或許是順應天命,一切都是定數,大唐也迎來了它的盛世。


夏目歷史君


李世民一生光芒萬丈,是偉大的天可汗、是知名的唐太宗,對他的評價除了無盡的讚譽,卻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詬病,那就是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之變中,他設計誘殺其兄太子李建成以及其弟齊王李元吉,並逼迫還是皇帝的老爹立自己為太子,並禪讓皇位做太上皇

這一出弒兄殺弟逼老爹,著實是不太光彩的一面,而在玄武門之變之前,他的權勢是否已經達到了滔天的水平,這一出政變只能算是水到渠成呢?


秦王、尚書令、大將軍、太尉李世民,只是個有能力的次子而已

要說李淵當年起兵,跟李世民的主動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不會有強盛的李唐王朝建立,可以說在李淵起兵之後到建立大一統的唐朝,李世民鞍前馬後出了不少力,可以說是能征善戰,戰功卓著。但問題是,他不是老大,他只是老二


要說老大李建成,也不是什麼廢柴白痴,雖然打仗不怎麼行,但處理政務上面卻是一把好手,所以在李淵看來,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妥妥的王牌組合。李建成呢,也樂於這麼幹,讓弟弟在外面征戰,自己坐江山。當爹的和當大哥的都樂得美滋滋,只有老二李世民心裡不高興——淨為他人做嫁衣裳了!

一開始,他或許真的沒有篡權之心,但隨著戰功不斷的積累,自己的人氣和聲望也與日俱增,再加上他的權勢也一步步大了起來,要說權力這東西,是有魔性的,會讓人上癮,會讓人著魔,會讓人不顧一切,去向前進發,而權力的終點就是皇帝

手握大權、身邊猛將如雲的秦王李世民,是不甘於只做個王爺的!

先不說李世民手上的瓦崗系名將,他在多年的征戰中,早已積累了足夠的嫡系,而這些人作為中堅力量,在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謀劃許久的李世民,先是向父親李淵告狀,說哥哥和弟弟跟后妃私通,老爺子一生氣,立刻下令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宮,此時秦王太子之爭已經白熱化,所以二人也不願就此前往,但皇命不可違,二人思忖再三決定先入皇宮

原本玄武門守衛常何是為太子親信,所以二人認為從此門入宮最為保險,但殊不知李世民已經將其策反,在加上之前就已經策反挖來的尉遲恭,也即將在此立下大功。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這一批親信嫡系率先入宮,並在玄武門設伏;建成元吉二人則策馬試圖從玄武門入宮,待到發現苗頭不對,李世民率領騎兵70餘人追趕呼喊二人。李元吉心虛,回頭張弓搭箭試圖射死李世民,卻因為驚慌接連三次弓都未拉滿,導致並未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反手張弓搭箭,射死了李建成

隨後趕來的尉遲恭,則結果了想要殺死李世民的李元吉,可以說這是一場手足相殘的慘案,也是無數古代宮廷政變的寫照,最終李建成、李元吉全部慘死,其子也受牽連,全部被李世民誅殺

早有預謀的政變,卻步步驚險,甚至說是以命相搏才換來的成功

雖然因為毫無防備,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誅殺,但太子餘黨的勢力卻不容小覷,東宮賬下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已死,雖然悔恨嘆惋,卻沒有放棄抵抗,他立刻率領東宮嫡系及齊王府上精銳部隊2000餘人奔赴玄武門,試圖為太子報仇


要說此時的李世民,手上並未有太多兵力,且皇宮之中,大規模的戰鬥衝突往往會爆發出難以預料的結果,甚至說李唐王朝由此陷入內亂分裂也是未可知,所以他非常擔心,好在身邊有大將張公謹,憑藉過人的臂力,他獨自一人關閉沉重的宮門,獨守宮門抵擋馮立部隊的衝擊,拖延了足夠的時間,直至尉遲恭手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前來,才使得東宮的精銳部隊失去了戰意,隨後便潰散離去,避免了更多流血事件

可以說,玄武門之變的勝利,並不是李世民手拿把攥的,雖然是一次埋伏,但快速反應的東宮成員,卻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如果說太子二人早有防備,那麼最終的勝利還未可知。可以說,李世民的這一步棋非常冒險,只能說他身邊的人都足夠優秀,而且能在關鍵時刻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政變自此基本已經結束,剩下的就是逼宮了,眼見太子四子已死,年事已高的李淵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了李世民的“要求”

可以說,在兒子奪嫡的過程中,李世民逐漸佔據了上風,雖然在李淵的支持傾斜下,太子齊王陣營一度鋒芒蓋過李世民,但是畢竟李世民征戰沙場多年,手下親信猛將如雲,不僅有效的避開了李建成的幾波猛烈進攻,也靠著自己的智囊團策反了部分東宮核心成員,最終才能在玄武門完成對太子的最後一擊

而從玄武門之變的經過來看,李世民並不具備一手遮天的實力,其權勢也不曾達到滔天的水平,否則他大可以玩一波直接的,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這種方式,以一種不公平的手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話說回來,成王敗寇——歷史只會銘記勝利者,失敗者往往只能引得無數嘆息,僅此而已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這個問題我來分析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有許多的官職,秦王、尚書令、雍州牧、上柱國、太尉、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左右武侯大將軍、益州道行臺等等。

我們來看下具體的官職所擁有的權利;尚書令:這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的職務,擁有最高行政權;雍州牧、陝東道大行臺和益州道行臺都是一個地區的最高領導人,軍政一把手;左右武侯大將軍是京城戍衛軍隊的老大;太尉是最高的武官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其中天策上將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封賞的了,李源特地為李世民設了這麼一個職位,在三公、親王之上。除了沒有太子的稱號,其他都有,太子沒有的他也有。擁有這麼大的權利,等李建成登基的時候肯定第一個對付他,所以先下手為強,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霦舞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子,權力確實已經無以復加了。



此時的李世民身封秦王,還擔任朝廷的天策上將、領陝東道大行臺、司徒、尚書令。

關於天策上將和尚書令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首先是天策上將。天策府是唐帝國高於長安十七衛的一個存在,幾乎可以等於軍委,而天策上將乃是天策府最高首領,軍方的最高長官,僅次於三公的存在。鑑於三公是虛職,可以說李世民已經是僅次於太子的帝國第三。然而天策上將給李世民的還不是這個,而是自置官署,這給了李世民人事大權,他憑此開文學館,收攏了秦府十八學士,後來大多成為太宗皇帝的左膀右臂。整個唐代,有且僅有過一個天策上將,那就是李世民,可見此職位之重了。



其次,尚書令也是個唯一的存在。自東漢“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以來,尚書令的位置權柄越來越重,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而三省中,尚書省主管執行,下有六部實權,因此最為權重。而尚書令,便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太宗登基之後,以自己曾經擔任過尚書令為由,不再設尚書令,以左右僕射共為尚書省長官,實是忌憚此職權力太重。

加之李世民還有平定隴右、洛陽、河東、河北的赫赫戰功,根基人脈非同一般。可見,此時得的李世民已經膨脹到何種程度了。雖然不及太子,但也可以與太子爭鋒了。

然而,李淵雖後知後覺,此時還是意識到了李世民權柄過重。為了帝國未來的長治久安,多方權衡之下,李淵還是決定削弱秦王的勢力。



於是我們所熟知的,秦府兵將外調,十八學士遣散,若沒有李淵授權,李建成如何能為?

此刻,對於李世民來說,已經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再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上位了。一方面,李世民是有野心的;另一方面,即使自己願意放棄權力,建成心中芥蒂已成,等李淵百年之後,怕也是難以久存。

於是,在心腹謀士的慫恿之下,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冒險一戰。終於,有了我們看到的玄武門之變的樣子和後來太宗文皇帝的文治武功。

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